65岁的张效岭中等身材,走起路来步履轻盈,和善的微笑常挂脸上。每天一早,在东阿广场,从练习太极的“老年方队”到少林拳爱好者群落,都可见到他忙碌指导的身影。他习武60年,其中有近40年在言传身教,并带领弟子参加过各种武术大赛,为聊城、东阿捧得数十次大奖。
60年内外兼修
东阿有良好的习武传统,自古就有“拳不打铜城(即东阿)之说”。1943年,张效岭出生在一个武术世家。早年,他的祖父和父亲在天津塘沽设立武馆,招收门徒。“1948年全家从天津回到家乡,我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练习武术的。”
张效岭练武时有一种气定神闲的精气神,收放之间时而轻快时而强劲。他告诉记者,这是他近年来常练孙氏太极拳的缘故。
“孙氏太极拳是孙禄堂老师集合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家之长而创立的。”张效岭自幼就练习形意拳、八卦拳,所以从学习之初便得心应手。
60年来,张效岭博采的拳术近十种,包括少林拳、长拳、形意拳、太极拳等,他还擅长扑刀、七节鞭等武术器械的表演。尽管博采众家拳术,但他都不是浅尝辄止,而是“体练更要意练,把握其精髓”。他认为,由外家拳到内家拳的演绎,应该是一个练武之人要经历的转变。
“内家拳所修的是内在功力,表现出的动作比较舒缓,讲究以柔克刚,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拳等都属于此类;而外家拳则要求跳跃灵活、出手勇猛,如少林拳、长拳等。”张效岭说,“武术就像书法一样,是一种文化,细心钻研下去趣味无穷。”
40载言传身教
上世纪60年代初,张效岭在东阿姚寨镇传授武术,后调到东阿县体委工作。他于1988年率先大范围推广、传授太极拳。
今年6月份,在东营举行的“山东省‘武协杯’传统武术比赛”中,张效岭率领两名弟子参加了6个武术项目的比赛,结果荣获了4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选手个人平均总分位列全省第一。多年来,在各种武术大赛中,他率领弟子获得大奖数十次。为此,他被评选为中国当代武术名家。
在张效岭看来,传授武术要循序渐进,更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为“练武必须刻苦,但若能取得一定成就,一个人的天赋更重要”。
“体格好、弹跳好,是练外家拳的条件;不具备这些条件的人,就比较适宜练习内家拳,以发掘内力。”他认为,性格比较豪放、“泼辣”的人,学习武术器械容易有所成就。
在武术文化的普及上,张效岭也深受赞赏。在东阿习武的人群中,很多人是他的徒弟,或是他徒弟的徒弟。“练武之人首先要有武德,争强好胜是不可取的。”他常常这样告诫弟子。
目前,张效岭每天早晨都在东阿广场上与人交流习武心得。他说:“练武是为了强身健体。大家都强健了,社会便更和谐了。”
(记者 林志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