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整体而言,现在农民工子弟中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似乎也越来越少了,农民工二代的问题开始凸显。
农民工子弟成才难源于分配给他们的教育资源实在是太少了,无论是留守农村的孩子,还是城市农民工子弟校,在师资、环境、设备设施等方面与城市孩子相比,简直就是第三世界与第一世界的差距。更严重的是,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弟校还存在着办学资质门槛,随时可能被驱赶的命运,如果连一张平静的书桌都不能安放,更遑论教学质量之类的追求了。
8月15日,距北京海淀区东升乡后八家村新希望学校原定的开学日期还有3天,不少家长却发现,该校十余间校舍已被夷为平地。该校有近800名学生,而整个北京市的农民工子弟生学生有43.37万人,看到这则新闻,让我不得不为他们的前途捏一把汗。

百年大计 重在平等
传统中国讲究耕读传统,就是重视读书教育,关于读书的励志故事可谓浩若烟海。进入现代社会,我们发现教育不但改变个人命运,更关系国家命运。国学大师梁启超曾高呼:“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即使在经济力量主导社会发展的今天,教育对一国经济竞争力的决定性作用也是不言自明的,如果中国仍然是以低端制造业为主,仍然是依靠农民工的廉价劳动力为竞争力,那么我们国家就谈不上什么经济竞争力。
我作为世华智业集团的创办者,一个大学的校长,虽然为世华立下了“为世界华人的富强而努力和服务,使华人企业成为世界经济的脊梁。”的使命,但我知道,其实一个人、一个企业的力量是很小的,中国的经济地位是由中国教育决定的。
10多年来,我与数以万计的企业家深入沟通,为十几万企业家和高管学员上课,他们也对我讲:“姜老师,我不缺钱,但我缺人才,现在大学生很多但好用的太少,包括很多海归。”他们对我说,他们也知道要产业升级,企业要有核心技术,但招不到人才怎么办呢?其实这就是中国教育的问题。
中国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认为其关键就是平等的问题。有背景的孩子、城市的孩子、经济条件好的孩子享用最好的教育资源。让这些孩子成才当然没问题,他们也是人才,但问题是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结构中,恐怕更多的人才是继承式人才,也就是他们的目标以继承为主,有天然的资产让他们无忧无虑,创新的压力不足,而农民工子弟的成才,应该说,从零开始,白手起家,其创新动力自然要大得多。
为农民工二代计,为国家计,为民族计,我认为:百年大计,重在平等。
命运改变 众志成城
现在农民工子弟的教育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关心和帮助,但我认为还不够,并且时间紧迫。
农民工二代的特点从小离开农村,更没有从事农业,他们或者在非常差的学校接受所谓义务教育,或者已经走入劳动市场,继续从事毫无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的低端工作。如果现在不想办法为他们命运的改变创造条件,如果中国大量出现农民工二代、三代的世袭打工者,世袭穷人的话,那我们真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从政府政策层面,我认为要宜粗不宜细。这里的“粗”,就是要有更多的财政支出,目前我国教育支出只占不到GDP的4%,这在世界上都是非常低的,实在与我国的经济水平和教育口号不符,并且分配严重不公,农民工子弟所接受的教育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尽管政府放宽政策让社会力量办学,但在各种门槛把控下,这个政策又变“细”了。据了解,这次被拆迁农民工子弟学校可以安置就读,但需要提供暂住证、户口簿、就业证明、居住证明等,如此多的这证那证的,在世界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作为义务教育,老百姓自己付费倒也罢了,罗列如此多的前提条件,是否有这个必要呢?
农民工子弟的教育问题也需要社会公益力量的支持,而在社会公益层面,则要宜细不宜粗。在政府主导下的慈善活动,首先是监管的缺失;其次还有计划色彩导致的细化定位不够;再其次是参与的深度的不够。
就以农民工子弟教育来说,并不是拿钱建一所学校就了事,而是要根据农民工子弟的具体需求进行定向帮扶。可能北京、上海、郑州、西安等各地有自己不同的需求,来自四川、湖北、吉林、河北等各地方的农民工子弟可能也有自己不同的需求,有的地方的小孩子可能完全不会说普通话,这就需要配置不同的教育资源。

在今年北京华夏管理学院的招生过程中,通过“三特”(对特优、特困、特长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招生新政让我发现,其实农民工子弟中有很多好的苗子,但由于教学资源的不足,这些孩子的知识基础不牢,潜力没有挖掘出来,我期望通过优选、优育、优职的“三优”教育,让这些孩子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当我们讨论城市孩子培训班、特长班过多过滥的时候,想一想那些农民工子弟吧,他们在哪里去上这些特长班呢?我们是不是必须要调整一下我们的教育资源分配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