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团队不缺人才却难以创造巨大成果?
如何锻造一支既能攻城拔寨,又不依赖明星员工的正规军?
为什么要办企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富强,为了创造更多的个人财富,为了实现成功的梦想......每个人创业的初衷虽不一样,可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追求成果。为什么有的企业能不断发展壮大,有的企业却举步维艰?为什么很多企业有明确的方向,全员却没有推动组织的力量?为什么有些企业总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无果呢?为什么团队在执行过程中看似有措施,却总是有折扣,不能执行到底?
是的,在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知道的足够多了,如果我们没有拿到成果,便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总认为是别的什么原因,却从来不认为这一切的问题都来自企业自身的执行力上。
没有执行的战略
一流的战略三流的执行,这个战略最终会沦为三流;三流的战略一流的执行,这个战略也会成为一流。
据长江商学院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中国,只有55%的企业有清晰明确的战略,这就意味着只有55%的企业具备清晰的执行方向;而在这些有执行方向的企业中,只有31%的企业对战略采取了有效的执行,更多的企业则是在执行过程中离既定的决策和制度越来越远,偏差越来越大。
为什么会这样?企业的制度没有落实,决策没有付诸行动。各个环节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就不能产生应有的价值,也就不能创造企业成果。这就像一个人有雄心壮志,信誓旦旦地要发奋图强,但是每天都懒懒散散、浑浑噩噩,将制定的工作和完美计划抛诸脑后,将自我承诺和要求忘得干干净净。这能叫有执行力吗?
“一流的战略三流的执行,这个战略最终会沦为三流;三流的战略一流的执行,这个战略也会成为一流。”这是我在“总裁执行风暴”课程中必讲的一句话,因为执行缺失的后果很严重,当企业不能落实决策和制度的时候,让好的决策和制度在执行中走样,不仅是企业的悲哀,更是企业莫大的损失。因为,在做战略决策时,企业不仅花费了人力、物力、财力,还花费了时间,最后的结果却是走形式。
执行≠行为
执行≠行为,执行最重点的倡导是成果导向,是不折不扣拿到成果。
一个成功的企业,20%靠战略,80%靠执行,战略是重点,是方向,执行则是让重点凸现的关键。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并不缺少战略和决策,缺少的正是实践战略和决策的执行力。没有执行力,企业的制度、决策只能是一张废纸。
执行≠行为,执行最重点的倡导是成果导向,是不折不扣的拿到成果。企业有利润才能维持下去,一个不能盈利的企业最终只能倒闭。但是,如何才能创造利润?有了好的项目、好的战略决策还远远不够,还要靠有效执行。在正确的战略决策下,有效执行,才能创造出成果,企业才能生存。
没有执行,一切都是空谈。大凡成功的企业,一直都具有强大的执行力。华为能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间取得目前如此巨大的成功,相当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其强大的执行力,而这种执行力就是来自公司良好的管理制度。IBM大中华区的董事长兼CEO周伟焜认为:“IBM每个概念的推广都能够成功,执行力在其中功无可没。”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也说:“企业成败关键在执行。”这些企业都在正确的战略方向指引下,在强大执行力的实践中,拿到了巨大的成果。
任务≠成果
任务≠成果。做了×100=0;做到×1=100。
完成任务就等于拿到成果吗?很多人认为只要去做了就没责任,或者认为没有功劳也应有苦劳啊!可是,还有一些人认为不仅要做,还要拿到他想要的结果。这两种人做同样的工作,产生的结果会一样吗?任务≠成果,完成任务和以成果为导向的观念,产生的结果当然也不同。(见下图)

上图可见,以完成任务为导向的员工只会被动地接受工作,工作过程敷衍了事。即使完不成工作,拿不到结果,也会产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思想。遇到问题,他们总是喜欢找借口,而产生的最终结果很可能是“零”,甚至还会在其他员工之间产生负面的传播效果。
以拿到成果为导向的员工则会主动的完成工作,工作中所有的出发点都是围绕着拿到结果,完成目标展开。他们遇到问题不是找借口,而是主动地承担责任,找到解决的方法。这样,在其他员工之间也会产生正面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任务不是成果,可是很多企业倡导的却是完成任务。殊不知任务≠成果,做了×100=0,做到×1=100。
思想转变
只有当人们是以成果为导向完成工作的时候,他才会千方百计地寻找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拿到想要的结果。
因为缺乏执行力,公司会因员工办事效率低而被竞争对手以先发优势占据消费者的心智资源,最后只能进行价格厮杀。这样的企业生存都难,还谈何发展!
只有当人们是以成果为导向完成工作的时候,才会千方百计地寻找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拿到想要的结果。在世华上下,我一直都是贯彻以成果为导向的方针,让全体同仁都认识到拿到成果比什么都重要,这也是世华集团每年以300%的速度持续增长的原因之一。所以要想让企业执行有力并倍增30-200%的营业额,首先就要在企业上下进行思想转变。因为:
第一,任何具有强大执行力的公司,它都是成果思维导向,然后让全员思维链接一致。
第二,如果没有成果,做出过程就会原谅,下属就不会为结果有无价值负责任;如果过程到位得到奖励,等同于无形中培养下属的过程思维,成果导向的思维就会在他内心中慢慢淡化。
第三,员工的思维惯性决定了他的行为特点。你强调什么,员工的焦点就是什么。因为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没有要求到。所以,焦点创造事实,事实是焦点的转移。
任何决策在实施过程中都会遇到艰难险阻,只有拥有强大执行力的企业才能排除困难,而不会因为遇到困难就质疑决策本身的正确性。把每件普通的工作实施到位,是一流企业特有的素质。因此,转变思想,在进行科学决策之后,确保企业上下在执行过程中做到义无反顾、军令如山就显得尤为重要。
观念不同 结果不同
让员工习惯于制度而不是习惯于领导。习惯于制度,员工就有原则惯性;习惯于领导,员工就有依赖惯性。
企业里最讨厌不遵守制度的人是谁?最容易破坏制度的是谁?最不尊重制度的人是谁?最无视于制度的人又是谁?谁凌驾于制度以上?
估计不少读者的第一反应就是——老板。仔细想想,确实如此。如果公司都是老板说了算,产生的第一个结果就是制度没有神圣性,对所有人的约束力就会下降,权威性也就不断削弱。老板一旦带头破坏制度,并形成习惯,就会在企业上下形成“老板在,就有执行力;老板不在,就没有执行力”的现象,因为下属在尊重老板而不是尊重制度。
这样的企业,员工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老板无常”,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老板是企业最大的权力者,他总是借用自己的权力,随时做决定,随时更改,随时调整。即使制定了制度,他也可以不去执行甚至是违反制度,没人会让他下台,没人会炒他鱿鱼。这样下去,企业还谈何发展?企业如何还会有执行力?这样的老板不管他本人多么具有执行力,他的企业也无法继续发展,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很多民营企业强盛却不长久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我要告诉每位读者,你轻易的改,你改的容易,你带来的后果就越严重。企业要想不亡,首先就要解决这个问题。这里,我送给读者朋友几句话,希望能从中得到启发。
第一句,把“老板”纳入管理第一范畴,因为老板是企业的第一执行推力,更是企业的第一执行阻力。
第二句,只要是以老板为中心的,下属就尊重老板;以制度为中心的,下属就尊重制度。
第三句,以老板为中心的个人推动力强,以制度为中心的组织执行力强。
第四句,要执行别人,先要执行自己。
第五句,企业是以制度为中心,要淡化个人主义。
综上所述,老板能够以身作则,员工就会想要做得比老板更好;老板带头破坏制度,就会对员工的要求失去力度,员工就有借口逃避责任。
企业要想取得成果,老板必须没有特权,老板必须听制度的话,老板必须首先遵循制度办事。老板如果不遵守规章制度,任意违反,就会让员工对制度产生怀疑,对老板不信任,进而就对企业失去信心。所以要执行别人,先要把自己执行好了。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有很多老板早上不去上班,而员工迟到了却挨骂,这样员工会服吗?所以要想员工不迟到,老板先要做到自己不迟到。
让员工习惯于制度而不是习惯于领导。习惯于制度,员工就有原则惯性;习惯于领导,员工就有依赖惯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