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评论家徐建亭对豫剧生角唱腔的评论 【韩玉生】

分类: 戏曲随笔 |
http://s5/mw690/001oTqZ8zy6HmaezekYd4&690【韩玉生】" TITLE="戏剧评论家徐建亭对豫剧生角唱腔的评论
新版《穆》剧四须生
(东西合流京昆风)
——从新版豫剧《穆桂英挂帅》看须生流派的衍变
有幸观看了由洛阳市豫剧院马(金凤)派弟子关美丽领衔,李树建、汪荃珍、李根旺主演,河南豫剧院青年团通力合作演出的新版豫剧《穆桂英挂帅》之后,感触颇多,浮想联翩。
这个名家云集、流派纷呈、新老搭配、星秀挑梁、阵容整壮,充满着“青春气息”和现代精神的大戏,给人耳目一新的美感,首开了我省改编传统剧目的先河。笔者是个戏迷,对须生行情有独钟,撇开剧中其他行当和人物,就剧中李树建饰演的寇准、李多伟饰演的杨宗保、吕军帅饰演的杨思乡和杨历明饰演的宋王四个须生演员的唱腔分析,即可折射出须生行当发展的脉络与衍变:即流派的分支——流派的交融与合流——趋于京昆音乐化。
一、须生流派的形成
豫剧于清代末年已流布于河南大部,因地区、自然、地理、人文环境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豫剧这种艺术形式为了适应当地观众的审美情趣,唱腔、表演、剧目逐步形成地域特色,故称“地域分支”。随着戏曲艺术走向成熟和高级阶段,豫剧的须生行当同其他行当一样形成了“地域流派”和个人流派。
其中,流布于开封周围的称“祥符调”;流布于商丘周围的称豫东调;流布于漯河、周口的称沙河调。以上三个流派由于它们血统关系较近,都是从祥符调派生出来的,所以后人把这三派统称为豫东调。唱法多用假嗓(即二本嗓),主音落在“5”上,俗称“上五音”,属徽调式,其特征为高亢、粗犷、明朗等特点。
流布于郑州以西以洛阳为中心的称豫西调,唱法多用真嗓(即下五音)、主音落在“1”上,属宫调式,旋律平稳、朴实、浑厚、悲壮等特点。
二、须生流派的合流
艺术的活力在于创造,流派也是创造出来的,而继承的目的也是为了发展流派。音乐家王宁在《什么是中国民族声乐学派》一书中指出:“流派总是对内趋同,对外求异,只有对内趋同才能团结自己,只有对外求异才能巍然自立。但这种区别总是相对的,因为对内趋同总是同中有异,对外求异,必定异中有同。”明代戏剧理论家王骥德说:“戏剧之声腔三十年一变。”所以唱腔的变化是随着不断改革而变化的,须生的唱腔艺术也是在豫剧产生以来的三次重大改革的指引下,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旧曲,合流腔调,创立出新腔新韵的。
豫剧的须生行当,虽未形成众多个人流派,像豫东调的陈玉亭、唐玉成,豫西调的张同庆、周海水,沙河调的唐喜成等名须,都为豫剧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笔者认为,东西两大流派的合流,即是须生行当发展的标志。
其一,自然形成的流派合流。东西两大流派的合流,可追溯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戏曲走进城市,交通的发达,演出团体和演员的流动等出现了自觉和不自觉的合流。1935年周海水带领“太乙班”闯开封之后,不但促使旦行的艺术交流,须生行当也进行了相互学习和艺术借鉴。如豫西名须张同庆在开封同常香玉成立“中州戏曲研究社”,后又被重金聘请到“开封永安戏班”挑梁,祥符调名须生王根保就是受其影响学习用真假声混合唱法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新派,在荥阳演出《蝴蝶杯》,他饰演的田云山被当地观众称之为“活同庆”。祥符调须生张子林,曾在密县搭班,一出《反五关》使他名声大振。抗日战争时期,不同流派的名艺人为躲避战乱,赴西安等地同台演出,如豫东调名生赵义庭加盟“香玉剧社”任主演,是两大流派合流的典型。建国后,商丘市豫剧团原班人马调洛阳市和“红五月”剧社合并,加之老艺人流派调演,周海水调开封地区豫剧团执教等,都为流派艺术提供了合流的条件。
其二,常(香玉)派“混合唱法”促使男声唱腔的合流。1935年常香玉在开封看学到祥符调唱腔之后,敏锐地洞察到豫西调唱腔在时代方面的不足,大胆冲破门户之见,在原豫西调这一流派中,吸收了豫东调等流派和兄弟剧种的音乐素材和技法。开创了豫西调和豫东调两大声腔合流的新局面。她创制的“混合唱法”,男演员也予以借鉴,使男声唱腔趋于科学化,改进了豫西调男演员的“卖红薯”腔,克服了男演员唱高音时易嘶哑和失音的弊端。豫东调男演员也能在假嗓的基础上,融入大本嗓,丰富了唱腔的色彩性。
其三,剧团风格促使了流派的合流。男声唱腔向科学化和音乐化的飞速发展,得力于河南省豫剧三团以王基笑为代表的创作团队(姜宏轩、梁思辉、鲁本修、朱超伦、李仲党)。他们在改革发展传统豫剧音乐基础上,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豫剧音乐,从而使男声唱腔在保持豫剧风格的前提下,加以吸收融化各个流派的唱腔,丰富了豫剧的音乐语汇,发展了豫剧的音乐形式,突破了豫东调和豫西调简单的糅合,形成一个新的流派。涌现出以王善朴、赵世伟、冯文景、陈新理、孙大振、朱凡、杜启太、孙西方、韩玉生以及后来的姚灵生、张平、杨国民等卓有成效的艺术名家。
在三团新唱风影响下,加上现代戏的普及与发展,兄弟剧团及市、地剧团也涌现出一批有成就的追随者。如省豫剧二团的杨发互,原商丘地区豫剧团的吴心平、张兆兴,开封地区豫剧团的李良廷、李良魁,郑州市豫剧团的任安华、王兴刚、王宽,以及新一代的李云、孟祥礼、丁建英、李庚春、贾文龙、刘昌东、刘海功等,都是能科学运用“混合唱法”的优秀演员。
三团流派唱腔的普遍推广与发展,小生唱腔也趋向“混合唱法”。以“豫南美小生”张三旺为例,他是沙河调的小生派,师承王素君之后,在不少剧目中用大小嗓结合唱法刻划人物,在《盘丝洞》中饰演的猪八戒,就是有力之证。赵义庭、韩玉生、高红旗、任三印都是须生、小生“两门抱”的艺术名家。
其四,剧团风格促使流派的合流。剧目风格,特别是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的创作,为了全剧音乐风格的统一,人物情感和剧中的地位需要,促使了流派风格的合流。以省豫剧二团创新的《程婴救孤》、《苏武牧羊》及现代戏《抢来的警官》等剧目为例,男声唱腔多为真声为主的唱腔,该团豫东流派名生高红旗,为适应剧目需要,在剧中扮演的公孙杵臼和大单于等,均以本嗓为主的混合唱法,不但提高了他唱腔的科学发声,扩大了音域,也拓宽了戏路和行当。
安阳市豫剧团唐派传人杨少龙,为了演活人物,用以大本嗓为主,糅入二本腔,把《曹操》中的曹操、《三娘教子》的老薛保及现代戏《红旗渠》中的杨贵几个人物刻划得栩栩如生。
“豫北红脸王”剧团团长范军,工豫东红脸行,为了扩大戏路,师从李树建后,学会运用大本嗓演唱,把东、西流派融为一体,把“李派”剧目中的几个折子戏表演得细致入微,是两大流派合流的典型一例。
名丑牛(得草)派传人金不换,多用真嗓和鼻音刻划人物,他在《打金枝》中扮演的唐王,是典型的两派合流唱腔。
其五,演员嗓音条件差异形成的混合用腔。由于演员的个性特点和生理特点的差异,发声是有一定区别的,应选择适合自己嗓音条件的唱法为已所用。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都师承王瑶卿,他们在老师的哺育下,都富于创造革新精神,都能根据不同人物和情绪、发声的变化,形成一派的革新大家,“李(树建)派”弟子众多、单纯能模仿他的唱腔的甚少,田宏亚、邵付有、司红艳、苏东伟、罗中强几个优秀传人都能依自己的条件和对人物的理解塑造刻划人物。以成就较大的李东杰为例,他学习流派本着不死学于一个流派,什么行当都学和“大胆不胡来,谨慎不拘泥”的精神,以丰富的戏曲表演底子和掌握运用的表演手段,结合自己的条件,用大本腔塑造出以张同庆、王二顺、李树建唱风的大头老生和真假声结合的唱法,塑造出以张福寿、张小乾唱风的红生以及高兴旺丑行的唱风。这说明他的艺术已达到了灵活自由的境界,所以其表演仍不失戏曲之美。
三、《穆》剧须生唱腔京昆音乐化
新版豫剧《穆桂英挂帅》中须生唱腔把东西两大流派的合流交融推上了一个新的阶段,向京昆和音乐化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该剧中四个须生唱腔可分为三个类型。李派创始人李树建饰演的寇准属大头老生,比原剧目中增加了两个唱段,唱词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他在继承传统豫西须生唱腔的基础上,糅入京剧的科学发声方法,是传统戏曲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和现代中国文化的积极碰撞。“假声位置真声唱”的特殊发声技巧和他“腔中有物,声中有情,声从情中来,腔由内心出”的激情唱腔和神韵,体现了戏曲音乐古今关系与中西关系的融合。使戏曲音乐从民间性向专业性又跨出了可喜的一步。把豫剧须生唱腔推向丰满与成熟。
杨思乡和杨宗保的唱腔,从旋律、风格上看变化不大。毕业于中国戏剧学院豫剧班的吕军帅和李多伟都能根据人物和情绪,以假声为主糅入京昆和现代音乐元素,用混合唱法塑造人物形象,润腔、运气、声音色彩都显得丰富多彩,比单纯用假嗓演唱更真实,音域更宽厚,音型也相对统一。
变化最大的要数杨历明饰演的宋王的唱腔。原洛阳市豫剧团饰演宋王的莫家骥(舞台版为杨聪),是用赝腔(也称三本腔)刻划人物,和观众欣赏习惯差异较大。杨历明用他特有的京腔雅韵,糅入豫剧传统唱腔之中,把宋王演绎得惟妙惟肖。他的嗓音宽广、清丽、真假声运用自如,能将“气沉于底,声贯于项”的传统唱法与“深呼吸、高位置”的科学发音有机结合,并将豫剧须生的多个流派演唱艺术的风骨与自己的嗓音特点和谐相融,形成独具一格的纯净、甜美、浑厚、明朗的新腔,给青年演员学习流派艺术树立了典范。
四大须生的唱腔,是豫剧作曲家耿玉卿、汤其河在原《穆》剧唱腔板式的基础上,依据人物和演员条件,融入京昆等音乐素材,创作整理出一个既豫韵又京昆,既传统又时尚的唱腔,加上李宏权的配器,把西洋交响乐和传统乐器糅合在一起,革新出具有现代审美结构——多层次、多调性、多元化的戏曲音乐,丰富了豫剧音乐的色彩和表现手法,从多侧面、立体化描写舞台环境、渲染气氛、刻画人物、表现感情,适应了不同层次和追新求异广大观众对戏曲音乐的审美追求。
笔者是从某一个侧面对须生行发展趋向谈点不成熟的看法,这是个人观点、是片面的,但并不否认传统流派的继承与发展。像唐(喜成)派的《三哭殿》、《南阳关》、《血溅乌纱》和刘(忠河)派的《打金枝》都是常演不衰,非常受群众喜爱和学习的剧目。只有认真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才能使豫剧文化发扬光大,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