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建设中的直立人走廊(一)

标签:
原始森林直立人走廊母系氏族以歌为媒走婚 |
分类: 快乐驿站 |


以歌为媒“以歌为媒”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大都盛习过的婚姻习俗,建始高坪屋架山至今有“以歌为媒”的遗迹。丫头叫“姑娘儿”结婚前称“姑儿”“丫头”。婚后称“媳妇儿”“堂客”。十八“姑儿”会情郎,屋架山女儿长到十七八岁可公开找情人,偷偷会情郎。公开找情人的方式就是“以歌为媒”。屋架山女儿上山割草砍柴,开荒种地薅草、赶集、迎亲、跳摆手舞或是三五成群路上相遇,男女之间总是以歌通情。先是唱盘歌:“哪花开来红似火?哪样花开白如霜?哪花开来红十里?哪花开来满山岗?”回答是:“石榴花开红似火,梨树花开白如霜,杏树花开红十里,映山红开花满山岗……”“盘花”唱完,小伙子也许相中了他的小家碧玉,女儿也许看上了她的相思郎。接下来便是唱试探、唱赠心、唱盟誓、唱离别、唱思念。“半崖一树花,山都映红哒,蜜蜂不来采,空开一树花。”“桐子开花当心红,悄悄交情莫露风;燕子衔泥紧闭口,蚕儿挽丝在肚中。”“白天想郎想到晚,晚上想郎啊……日落酉时,关门戌时,人静亥时,半夜子时,寅卯不天光,辰巳午未申啦,哪时哪刻不想郎。”偷偷会情郎的方式多是赠一双绣花鞋垫,或是撒有花香的卡花手帕,丝线。情郎多从绣花本领看出姑娘的心灵手慧,有民歌唱道:“白布帕子四只角,只只角上绣雁鹅,帕子烂了雁鹅在,不看人才看手脚。”如果情郎来家作客,土家女子要亲自泡一杯红糖茶递给情郎,家中父母撞见后也做一碗放四个囵蛋的红糖茶端来对第一次登门的准女婿表示欢迎;如果父母不在家,一对小情人就会互赠礼物,私定终身,甚至以身相许。待到过年后,他们在正月里亮相:一起跳摆手舞,尽情狂欢,然后去求土老司允许,准备结婚。开亲不讲辈分。据记载:元明时代有同姓结亲及开亲不讲辈份的情况,采访到一首民歌是这样唱到:“青蓝白布把衣裁,不图辈分图人才。只要姐儿生得好,愿把辈份矮下来”此歌反映了当时不讲辈分的状况。
“女儿会”习俗
在建始官店、高坪屋架山、恩施石窑地区至今还保持着“仲春三月”“女儿节”“女儿会”习俗,即春秋的某日,姑娘们成群结队,穿红戴绿,去赶集约会小伙子,然后邀至泉边溪旁,赠物求爱,夜晚“野合”于山林,谁也无权干涉,称“放活”。一位土家姑娘给我唱了一首山歌:“叫声妈妈莫骂我,你不唱山歌哪有我;我不唱山歌,哪有外甥伢子喊你叫外婆。”听着这山歌,瞧着屋架山热情大方却又害羞秀慧的土家姑娘,你不能不动心“以歌为媒”的土家山寨原始文明遗风。
“找老表”之说
所谓男女“野合”现象,我们道听途说,是指女子主动走到男家的陋俗,但是古老的以歌为媒习俗,早已融进了山民的血液。有情歌是这样唱的:“情妹妹坐在三墩崖,下雨天晴你莫来,来的时候有人说,走的时候背后有人指,无的说出有的来。”第二段:“情妹妹坐在三墩崖,下雨天晴你莫来,来的时候鞋子倒穿起,转去的时候鞋子报在怀,就是神仙也难猜。”男女从小自由交往,耳鬓厮磨,深厚的情意自然发展到男孩走进女孩家里成鱼水之欢,女家父母一般不干涉。形成了嫁儿招婿的习俗。这在山外封建社会里是不允许的,即使双方父母同意,族人也不答应。在屋架山一带冬天的夜晚满火坑的人烤火,主人也会把客人安排在火坑边洗澡,家里女孩也不回避。如果客人想方设法与主家女孩扯成老表关系就可以自然结合到一起,主人一般不找麻烦,个别有吵闹索要青春损失费的还会遭乡邻耻笑:“自己不管好女儿,没钱想到卵上去了。”在广大的汉族地区,几千年封建社会买卖婚姻制度的存在,“贞操”观念长期存在。但在少数民族地区,“贞操”观念大都比较淡薄,甚至没有。我们上面讲的屋架山景区在清雍正以前,都是蛮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