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虬津的演变

(2019-11-03 22:30:57)
标签:

谈天说地

虬津镇的演变

叶祥品 (初稿)

虬津镇在永修县11个镇、4个乡中远没有古城吴城镇那么名扬四海,(后者是江西四大名镇之一,曾经繁华一时,王勃、苏轼、文天祥、朱元璋、孙中山等历史名人曾涉足于此,有着诸多的文化遗迹,石堤、点将台、吉安会馆、望湖亭等处的残墙断壁、碑文石刻,无不向游人讲述着历史的沧桑。还有中国最美的水上公路);也没有梅棠镇那么有内涵(后者有样式雷"—北京故宫、北京圆明园、颐和园等十大古建筑的设计师雷发达的故乡);更没有柘林镇洋气(后者现在改名为“庐山西海” 是国家AAAA级景区。)。

而虬津她有独特的包容的文化,勇于开拓,锐意进取,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利用便利交通开发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日用小商品批发市场和汽车修理配件市场等三大市场,年商品贸易交量将达到2000万元。其市场的繁荣,经济的活力远超出其他乡镇,并成为全国重点的乡镇。

(九江新闻网讯(特约记者 李诗彪)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民政部、科技部联合发文,公布全国重点镇增补调整名单,共有3675个镇列为全国重点镇。九江市14个镇榜上有名,全国重点镇增补调整名单,共有3675个镇列为全国重点镇。九江市14个镇榜上有名,分别是庐山区新镇……九江县港口镇,永修县虬津镇,德安县丰林镇)。

 

一、一个有传说的镇

 

“虬”,读“qiu说文解字: 虯【卷十三】【虫部】,龍子有角者。

从虫丩聲。渠幽切,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注 虯    

 

(虯)龍無角者。各本作龍子有角者。“津”渡水的地方。关于“虬津”这个名字由来有两种版本。

虬津隶属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位于江西省北部永修的中部,316105国道交汇处,因修河经白槎至藕潭折向北至

河头又折流而东,形成一大转向,状似虬龙。“津”为渡水的地方,

在老桥未建之前,老桥旁边,即苏家恼(现在的地税局分局)至红桥戚家有一个古渡口。过去人南来北往都是从这里渡过,故为“虬津”。

 

虬津名字第二个版本是:传说有一年端午节人们举行龙舟赛,当龙舟从虬津划到规湖端阳嘴的太子山时,突然狂风大作,山门大开,船上36个人,只有一个打锣的人死里逃生,其余的人和船都不见踪影。更为神奇是,后来这位打锣的,在河边挑水时,那片铜锣却从水里漂出来,他用偏袒去捞,结果一头栽到水中,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所以人们认为修河虬津段有一条蛟龙,故为“虬津”。

二、一个年轻富有朝气的镇

虬津镇的历史并不悠久,原来的街道也不在现在的地方。

翻开《永修县志》就知道:明、清之前,历史上永修县并没有“虬津乡”这个名字。《永修县志》这样写道:

解放前,虬津辖区分属于:二区,察溪乡,三区虬津乡;建国初,分属二区麻潭乡和规湖乡,三区虬津乡,五区张公渡乡。1956年分属白槎区张公渡乡和艾城区虬津乡;1958年设虬津公社;1961年张公渡,何岭由白槎并入;1984年虬津公社改为虬津乡;199010月撤乡建镇。

又据《建昌乡士志》载:“云山并列其南,逶迤结束,修河经白槎至藕潭又折向东流,至河头又折流而南,形成一大向,状如虬龙,故名“虬津”。|

一个聚落的形成主要自然因素有: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港口等)。如石家庄、合肥、深圳等。

明、清时期的虬津街不在修河北岸,而是在南岸,南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养育了红桥规湖等众多乡亲。适合聚落的形成自然因素。当时主要针对东去西往的船客、放排客和偶尔过渡的过客,街上主要有姓刘的(开诊所),姓黄的(开饭店),姓廖的(摆渡),所以当时流传叫“苍蝇”街。但每年的春节、端午节十里八乡的农民到这里赶集,。听我母亲说:我外婆家当年就是开饭店的,家资颇富,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的修河保卫战中,她家曾驻扎过薛岳兵团49军一个师部。在这次修河保卫战中战争中,街上所有的建筑物被日本飞机炸毁,如今我外婆家老屋基地上,还有三六九的老砖。战争的摧毁,再加上地势低平,又经常被水淹,北岸地势高,抗日战争胜利后,商铺纷纷搬到北岸来了。解放后,永修至武宁的公路开通(现在的316国道)。尤其是南浔线(现在的105国道)全线贯通,北岸地理位置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了。四面八方的小商贩和手工业者纷纷来虬津安营扎寨。主要来自安义、南昌、都昌等地方,如现在的舒氏家族的商业帝国;龚氏家族的餐饮王国。都是那时候过来的。由于便利的交通,商贾云集,商业逐步繁荣,虬津开始在全县乃至全省开始有名了。时机成熟,瓜熟蒂落于1958年成立了虬津人民公社。

   由于当时经济非常落后,主要交通还是水路运输,当时的街道主要沿修河而建。所以虬津人把这里叫“老街”,随着经济的发展,公路运输逐渐代替水上运输。60年代虬津的街道开始沿316国道布局了。与之配套的饭店(当时叫“虬津旅社”)、商店(当时叫“虬津供销社”)、邮局、学校、银行、粮站、车站等相继在虬津落户了。大部分都在316国道两边。这就是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虬津街。

大家知道中国的经济从解放到改革开放之前,一直是计划经济。这种经济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公益事业的建设;有利于经济的有序运行。 在资源匮乏的特殊年代,也不失为一项适应特殊时期特殊状况的特殊经济模式。但当时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虬津建设也非常缓慢。虬津从60年代到70年代与其他乡镇差别不大,甚至于不如白槎热闹繁华。

三、一个崛起的镇

虬津镇的真正崛起,应该是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农村大改革,集体所有制,改为分田到户,这种生产责任制,深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也极大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虬津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春暖秋凉,夏热冬寒,四季分明。降水量丰富,气候适宜,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加上虬津大部分属于河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典型的南方水稻田。80年代初,连续几年风调雨顺,农业大丰收,农民口袋鼓了。开始考虑旧貌换新颜啰,开始将自家老屋推到重建了。

正值党中央提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国家把工作 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4年虬津公社改为虬津乡,当时乡政府为了响应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号召,制定了虬津街远期规划。开放土地搞建设,允许和鼓励农民上街做房子,做生意。虬津乡政府根据当地区位优势和经济条件 ,首先开放的是,南九路(105国道的虬津加油站至虬津中学段)和香山大道(316国道红绿灯至下岸桥段),南浔路(虬津加油站至老虬津大桥段)。一时间虬津公路两边象雨后春笋一样爆发出来,各式各样的饭店、酒店、宾馆,五花八门的招牌林立在公路两边,专做南来北往的司机生意。而且生意非常火爆,名声远播成为全国著名的“公路旁饭店”乡。当时在民间还流传着中国有“三津”(北京、天津、虬津)之说,

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虬津镇街道面积从单一的一条街,一个饭店,一个商店。迅速扩张了好几十倍。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恰当不过。饭店、酒店、商店,多不胜数,虬津就像蝉脱壳越变,变成美丽的飞蛾;毛毛虫会变成艳丽的蝴蝶。

 

经济搞活了,虬津有名了,人口也成倍增长。于1990年顺利的辙乡换镇。镇政府做的第一件事是筹建自己的商业街,即现在的“虬龙大街”。从105国道线到316国道线,虬龙大街建好后虬津就像蚕“结茧”后,顺理成章的破壳而出,又象脱缰的野马一跃千里。

                   

在镇政府的正确的引导下,利用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一批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商人。他们敢想敢干,勇于创新,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把“虬龙”这条商业大街的生意做的红红火火,这批弄潮儿引领虬津,奔向小康,奔向繁荣。并将周边的乡镇远远的甩出几里外,火爆的生意。不但吸引周边的乡镇到虬津买东西,还辐射周边乡镇,形成连锁店,有的返销到涂家埠、南昌。

到了本世纪初,崛起的虬津镇无论是规模上,还是经济上,及市场繁华上在全县遥遥领先,但过去在城镇建设上是一窝蜂的上,没有统一规划,分散、凌乱、重复,既浪费土地资源,经济效益低。与发达地区相差甚远,制约了本地经济发展,这种市场模式也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富有远见的镇政府为了突破这个瓶颈,率先在全县出台了整治市场,优化城镇发展格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规范土地发展。创造精品,打造特色乡镇。

 

镇政府做第一件事是改建菜市场,当年的菜市场建于改革开放初期,规模小,条件差,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市场需求,平时人满为患,节假日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加上卫生条件差。抱厌声此起披伏,为此镇政府在蛾拱包(即香山大道与虬龙大街交界处)建一个当时全县最先进的农贸市场。这不仅满足了当地人的要求,外地人也纷纷到虬津抢滩做生意。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是精华,流走的是渣子,精明的虬津人经过几年的精炼,将农副产品做得有声有色,为了拓展生意,主动与外乡外镇小摊贩联系,将虬津农贸市场作为中转站辐射周边的乡镇。成为名副其实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镇政府做的第二件事是创建汽配城。虬津是105国道与316国道交界处,是重要的交通枢纽,随着我国的经济飞跃发展,车流量越来越大,虬津处于南昌至九江中间,在福银高速(当时叫昌九高速)未建之前,虬津是司机必经之路。聪明的虬津人看到了这个商机,在公路两旁纷纷建了汽车修理店,尤其在街上多,这种规模建设方便了司机,他们能及时维修汽车,但污染严重,噪音大,严重影响市容,影响居民生活。而且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修理不齐全,只能小打小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环保意识增强,为了提高土地集约利率,优化城镇发展格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打造特色城镇,镇政府依据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人力资源提出筹建汽配城。将全镇30多家修理店和修理厂集中一起,组合成汽车修理配件市场。组建后,各家修理店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原来的小打小闹变成集修理、美容、汽车用品为一体。产品升级了,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不同要求,由抵挡向中高档转变。

虬津就像新生的婴儿一样,朝气蓬勃充满了活力,但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学学,好的、坏的,如果这时大人不去好好引导,那很难成为一个优秀人,虬津镇居民绝大部分来自农村,有的刚刚洗完脚。就当商人,人口素质并不高,街道上乱摆地摊,违章建筑,到处有,垃圾遍地,街道狭窄,没有人行道,给人整体印象是“脏、乱、差 给安全、火灾带来了众多隐患,严重影响市容市貌,也投资环境。

整治市场,优化环境,产品升级换代,城镇提升品位已到迫在眉睫了,新一届镇政府出台了整治市场,开发新区的。大家知道:建设一个新城镇容易,它可以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但旧城改造非常难。镇政府经过调查研究、反复宣传、多次上门劝说、与多部门合力依法拆除、建管并重等多种方法。并鼓励大家“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引进人才和资金”。虬津人熊运进在攒到第一桶金后,买下虬津供销社,又从九江引进九江派拉蒙到虬津经商,开创了乡镇没有正规的超市历史。也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人到虬津买东西,超市几乎天天饱满。营业额占虬津总额的半壁江山,甚至不止。经过几年的拼搏后,将老店拆除重建一座大型超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他人纷纷效尤,他们各自利用自己的优势,引进品牌,做精品生意,有的另辟蹊径,利用虬津区位优势,将东西批发到他乡镇去。这就形成虬津第三大市场“日用小商品批发市场”。

同时镇政府还拓宽了主要街道,均实现了美化、绿化、亮化、净化。为了适应形势,增设一个300多亩的虬龙新区。

虬津镇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渡口到如今高楼拔地而起,整齐如一,街道宽阔,车水马龙。一批又一批的货物装卸,一群又一群人神色匆匆。虬津的早餐店,虬津的夜市,虬津的商场吸引四面八方的客人,虬津人永远是繁忙的,永远是自信的。难怪其他乡镇的人羡慕虬津人,向往虬津镇的。在这繁华的背后是一届又一届的政府实打实的干出来的;是一代又一代虬津人拼搏出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