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0/mw690/4c87a196gccc7d0bdbf89&690
萨特为何拒领诺贝尔文学奖?
陈劲松
10月8日,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得主为白俄罗斯女作家Svetlana
Alexievich(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其授奖词为:“授予她的复调写作,我们这个时代的苦难与勇气的里程碑”。
问鼎诺贝尔文学奖,是许多作家终身梦寐以求的荣誉。不过,在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却有一些获奖者心甘情愿放弃这份荣誉,其中一位,就是萨特。
萨特全名让·保罗·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1905年6月21日生于巴黎,是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同时,他还是优秀的小说家、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萨特的主要哲学著作包括《想象》、《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和《方法论若干问题》。在文学上,萨特将深刻的哲理融入小说和戏剧创作,其中篇《恶心》、短篇集《墙》以及长篇《自由之路》,早已贵为法国当代文学名著;其剧作《苍蝇》、《间隔》以及《恭顺的妓女》等,在法国当代戏剧中亦占有重要地位。
1964年,瑞典皇家文学院决定授予萨特诺贝尔文学奖,却被萨特毅然谢绝了。萨特为何拒绝这一令人艳羡的奖项?他的行为又给当下作家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一、萨特拒领诺贝尔文学奖
1961年,为解决经济拮据的窘迫局面,萨特决定重写此前已搁置多年的自传,并将其重新命名为《词语》。1963年,《词语》得以发表于《现代》一刊上,1964年,该部作品出版单行本。此作一经面世,随即引发评论界热议。同年,瑞典皇家文学院将196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萨特,授奖理由为:“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在丰厚奖金及突如其来的荣誉面前,经济拮据的萨特却致信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请求对方取消这项决定,否则他会拒绝此奖。但瑞典皇家文学院并没有因为获奖者本人的意愿而改变决定,最终仍然将此届文学奖授予萨特。
获奖结果揭晓后,萨特于1964年10月22日委托瑞典出版商的代表,在斯德哥尔摩宣读自己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的声明,他在声明中说:“我的拒绝并非是一个仓促的行动,我一向谢绝来自官方的荣誉。如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有人就提议给我颁发荣誉勋章,我拒绝了,尽管我有一些朋友在政府部门任职。同样,我也从未想进法兰西学院,虽然我的一些朋友这样向我建议。这种态度来自我对作家的工作所持的看法。一个对政治、社会、文学表明其态度的作家,他只有运用他的手段,即写下来的文字来行动。他所能够获得的一切荣誉都会使其读者产生一种压力,我认为这种压力是不可取的。我是署名‘让-保罗·萨特’还是‘让-保罗·萨特: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决不是一回事。……瑞典科学院在给我授奖的理由中提到了自由,这是一个能引起众多解释的词语。在西方,人们理解的仅仅是一般的自由,而我所理解的却是一种更为具体的自由,它在于有权利拥有不止一双鞋和有权利吃饭。在我看来,接受该奖,这比谢绝它更危险。……显然我拒绝这笔二十五万克郎的奖金只是因为我不愿被机构化,无论东方或是西方。然而你们也不能为了二十五万克郎的奖金而要求我放弃原则,须知这些原则并不仅仅是你们的,而且也是你们所有的同伴所赞同的。”
就这样,萨特以保有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为由,再度拒绝领取196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二、萨特拒领诺奖的启示
批评家谢有顺曾说:“今天,有太多的喧嚣、太多的炒作,太多消费文化的影响,在左右着整个的文学传播。”受此影响,我们的作家有着浓郁的功利主义倾向,过于在意各类文学奖项,从根本上失却了一个作家应有的操守与追求。相比之下,萨特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的行为,至少有以下几点启示,值得今天的中国作家们深思。
启示之一,作家要有基本操守。任何奖项和头衔,都只是写作的副产品。喜欢文学的人们,自有喜欢和不喜欢看的作家作品,与其是否获奖、何种头衔并无多大关系。遗憾的是,今天有太多的作家在意这些作品之外的东西了。花钱买奖、买证书、发文章,极尽钻营混进作家协会,诸如此类的丑闻,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在我看来,此类人并非真正的作家,充其量只是打着文学幌子的投机分子罢了。与他们相比,萨特“一向谢绝来自官方的荣誉”并且“从未想进法兰西学院”的姿态,实在令人敬佩。
启示之二,作家要以作品说话。在萨特看来,“一个对政治、社会、文学表明其态度的作家,他只有运用他的手段,即写下来的文字来行动。”这才是衡量一个作家的标准。文学不是竞技场上的争夺赛,需要靠获奖来证明自己,对一个作家而言,唯有以作品说话。如何把一部作品写好,如何在作品中体现自己的精神追求,这才是最重要的。
启示之三,作家要有独立的人格。作家不是社会的传声筒,亦不是政治的寄生虫。古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今有王安忆拒抄延安讲话。真正的作家,既不向权贵谄媚,又不向世俗低头,而是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一份人格的独立。萨特不放弃自己的原则,拒绝二十五万克郎的奖金只是因为不愿被机构化,他所理解的自由在于有权利拥有不止一双鞋和有权利吃饭。这难道不是独立人格的体现吗?
时至今日,距离萨特拒领诺贝尔文学奖已近六十年了。六十年来,人们从来没有忘记过萨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