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middle/4c87a196gcb97cc5601eb&690
兰州记
陈劲松
一、兰州城
据说,兰州城原本确乎是有城墙的。这不难想见,冷兵器时代,哪座重要城池没有方圆数里的城外之墙?况且,兰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称金城,并非说这地方产金子,而取其固若金汤之意。史载,上溯至两千二百多年前的秦朝,就已在兰州设置行政建制,此后,因占尽军事、交通和经济优势,历朝历代都将兰州作为开拓西北、经营西北的桥头堡。
但这些都是历史。两千二百年后,我在兰州并没有见到昔日固若金汤的城墙。那冷眼相看无数次争战的烽火台,连同一座兰州城池,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风吹雨打中了。对此,感到无可奈何的,又岂止是兰州城?今天,还有多少千年城池消失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浪潮中?
我深知这种感慨是不合时宜甚至无用的。有人说,要开放发展,不要闭关自守,不拆城墙成么?于是,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相继取而代之。夜幕下的兰州城,霓虹闪烁,车水马龙,一派灯红酒绿的现代都市景象。徜徉于市区,我不禁感到一阵眩晕。我这是在兰州吗?还是在北京?或者武汉?广州?昆明?抑或郑州?西安?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是。一样的高楼,一样的马路,一样的夜景,甚至一样的人潮涌动。这一切让我顿有不知今夕何夕、此处何处之感。
那么,我这到底是在哪里呢?
二、兰州外滩
此前,我只见过上海外滩、武汉外滩,殊不知,兰州也有外滩。兰州外滩又称黄河外滩,因兰州为东西向延伸的狭长型谷地,夹于南北两山之间,黄河在市北的九州山脚下穿城而过,当地便因地制宜,沿着黄河修建了一条长达二十余公里的风情线,被中外游客及兰州市民唤作外滩,故而得名。
老实说,兰州市区的绿化及市容市貌比我想象中好了很多,朋友说,这都是近年来城市建设的成就,举全省乃至全国的钱堆出来的么!似乎有些道理,因为出了兰州城,举目皆漫漫黄土,让我实在难以将兰州与黄土高原联系起来。沿着外滩信步而走,的确有种风景如画的感觉,难怪被誉为西北明珠。
穿城而过的黄河,并不宽阔,那水却黄得耀眼。岸边,停泊着几艘机动船,供游人横渡黄河。间有几只羊皮筏子(将整张羊皮吹气后连缀而成),兰州人戏称“吹牛皮,渡黄河”。走得正打紧,斜刺里凑上来一张晒得黝黑的脸,笑嘻嘻地问:“老板,吹牛皮不?”
不吹。
三、黄河母亲
黄河母亲其实是一座雕塑。在市区沿着黄河风情线往前,过了中山铁桥,走一段不长的路程即可见到。一位年轻且慈眉善目的母亲,身前依偎着她的稚子。整座雕塑在朴素中显出气质。
来来往往的游客,以各种姿态站在黄河母亲面前,拍照,然后离去。对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这不过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景点而已,至于黄河,是不是母亲似乎并不重要。
出了兰州后,颠簸于甘肃山间,前去陇南的路上,每隔几百米都能看到拦水而建的小水电站,山体及生态破坏甚是严重。我实在想不明白,那么短的距离为何需要修建那么多的水电站?
黄河母亲知道吗?我满是疑惑。水是生命之源,倘若连黄河之水也难以为继,浩浩炎黄子孙将情何以堪?黄河母亲啊,我们还能否经得起你千年的真情守望?
四、在兰州吃拉面
生于南方,我却喜面食。每至一处,总要尝尝当地的特色面食。武汉的热干面、北京的炸酱面、成都的担担面、西安的潲子面、山西的刀削面、厦门的沙茶面……都让我尝出了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
来到兰州,当然少不了要尝尝名满天下的兰州拉面。一条河(黄河)、一本书(《读者》)、一碗面(拉面),贵为兰州三大文化名片。可见,拉面在兰州人心目中的至尊地位。现在的兰州拉面,历经二百余年而确立了“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黄亮)”的统一标准。而放眼东南西北的大小城市,几乎随处可见兰州拉面馆,我想,若称之为天下第一面,并不为过。兰州的朋友告诉我,兰州本地的拉面馆,大多不会冠以“正宗”二字,但在外地,都自诩为“正宗兰州拉面”,其实多不正宗。
正宗不正宗,无需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吃了才会知道。走在兰州市街上,马六甲牛肉面、马有布牛肉面、马三十六牛肉面、萨达姆清真牛肉面……随便择其一家,便有兰州的味道了。热腾腾端上来,只见萝卜白净、辣油红艳、香菜翠绿,轻轻一口,柔韧劲道、滑利爽口、滋味绵长。
直到这时,我才知道以前吃过的兰州拉面的确不够正宗。
黄石日报:http://www.hsdcw.com/daymap/index1.asp?bzday=2012-10-8&bz=hsrb&bm=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