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作家网】读梅毅《鲜为人知的杨家将》

(2012-08-20 00:00:00)
标签:

梅毅

鲜为人知杨家将

分类: 文学评论

http://s15/middle/4c87a196gc7ae5f1b00be&690

 

还原历史真相,复活英雄荣光

——读梅毅《鲜为人知的杨家将》

 

陈劲松

 

    知晓梅毅,是从他的《失重岁月》、《城市碎片》等长篇小说开始的。但对国内大多数读者而言,熟悉“赫连勃勃大王”似乎更甚于梅毅。二○○四年起,梅毅以“赫连勃勃大王”为笔名开始了“中国历史大散文”的写作,相继出版的《隐蔽的历史》、《历史的人性》、《华丽血时代》、《帝国的正午》、《刀锋上的文明》等长篇历史散文集,让他一时声名鹊起,迅即风靡于网络世界。正当其时,央视《百家讲坛》与他联手,《梅毅话英雄之鲜为人知的杨家将》就此出炉,反响热烈。

    作为《百家讲坛》的文字演绎,新近出版的《鲜为人知的杨家将》让我读到了电视媒体之外的另一个梅毅。这部作品独辟蹊径,专门从历史角度对家喻户晓的杨家将故事予以鞭辟入里、深入浅出的解读,承继了他此前历史散文写作的大胆和恣肆,以小说之笔,书英雄之功,因而故事丰盈;以考据之力,写历史之人,因而事实可靠。融小说虚构与历史考据于一体,既有小说虚构之美,又有历史考据之实。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颇具颠覆性意义的作品中,梅毅首次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和多幅历史图片,还原了流传千年的杨家将英雄人物民间传奇背后那壮烈而真实的人生际遇。

    在中国百姓的记忆里,杨家将无疑是一个脍炙人口、耳熟能详、深入人心的民间故事。千百年来,戏曲小说、评书影视,均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反复演绎着杨家将形象。然而,历史典籍中的杨家将,与文艺作品中的杨家将,是相互吻合还是相去甚远?梅毅坚定而坦然地告诉我们,两者谬以千里。在他眼中,“杨家将故事,七虚三实。也就是说,三分是历史,七分是文艺创作和虚构。”据此,他本着还原历史、复活英雄之目的,为我们掀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史实。不得不说,读梅毅的《鲜为人知的杨家将》让我顿有豁然开朗之感,心下不免欣欣然:真实的杨家将居然是这样子!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英雄世界,而原来对于杨家将的了解和认识,至此彻底得以推翻。叹服于梅毅渊博的文史知识之余,我还读到了比文艺作品更加扑朔迷离、撼人心魄的历史细节,读到了比文艺作品更加真实鲜活、不为人知的血泪人生。杨家将中的英雄人物,也因此而更加栩栩如生、更加令人肃然起敬。

    梅毅笔下的杨家将,首先只是一群普通的历史人物,然后才是一群让人钦佩的旷世英雄。他们并非生而即是众人仰慕的英雄,而是因了历史的风云际会,逐步成长为时代英雄的。对于杨家将的解读与剖析,梅毅坚持唯物史观的同时,追求学术创新,彰显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他始终站在还原历史真相的角度,秉持去伪存真的立场,有理有据地讲述一个迥异于人们传统印象中的杨家将故事。譬如,他认为文艺作品中塑造的巧言令色、嫉贤妒能之徒潘美,其实并非阴险刻薄之人,而是忠厚老实的长者;也并非卖国奸贼,而是大宋智勇良将,是一位在历史中褪色的英雄。因此,对于杨业之死,潘美没有杀人动机,说他谋害杨业,完全站不住脚。“杨业之死,最大责任人是王侁!”又譬如,他认为宋朝宰相寇准并非山西人,而是陕西华州人,且“为人穷奢极欲,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特别爱摆排场搞浪费,不是海瑞类清官样板。”而戏曲演义中将潘美之死归功于寇准的铡刀,梅毅认为“这个历史玩笑开得太大!”因为,“991年,潘美病死,善终于家;而寇准,后辈文士,十二年后才在开封当官。”再譬如,他认为真实历史中杨业的儿子,并非演义、戏剧所说的七个儿子加一个义子的“七郎八虎”,而是只有六个儿子,除了跟随杨业战死在抗辽战场上的杨延玉以外,其中只有杨延昭最有名。杨业其余四子,都是恩荫小官,日后也默默无闻。杨六郎并非杨业第六子,而是他的长子……从杨业到杨六郎再到杨门女将,梅毅的解读虽然只是一己之见,却能在求细节、重史实中自圆其说,这为我们了解杨家将的历史真相,无疑提供了一种审慎的方式与一个全新的角度。

    岁月无声,千年已过。伫立于茫茫历史深处,梅毅犹如一个孤胆英雄,独自找寻着他心目中的真心英雄。惺惺相惜中,他还历史以真相,还英雄以荣光,不偏激自负,少哗众取宠。透过一个个历史英雄的背影,我见出了他对于文学的热忱,对于历史的严正,以及对于文化的痴迷。旁征博引的文字与富有创见的思想,加之无所拘束的个性,成就了梅毅,也成就了《鲜为人知的杨家将》。诚如梅毅所说,宣讲历史上的杨家将,破解民间叙事的许多“秘密”,出发点并非要摧毁大众心中偶像,而是要“重建英雄”,即重新以一种放大镜似的视角,探秘杨家将,从而“让昔日沉浸于评书、戏剧的观众,在听了我们的讲解之后,会在释疑解惑中产生一种戏剧间隔感的震撼。”我想,若以此而论《鲜为人知的杨家将》,梅毅的目的显然是达到了。

 

注:本文发表于《中国作家网》2012年8月20日“原创快览”版。)

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yc/2012/2012-08-20/71877.shtml

 


(《再见警察》,冯曦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