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焦点观察】深圳离“文学之城”还有多远?

(2012-04-19 13:36:28)
标签:

深圳

文学之城

文化

时评

分类: 文学视点

http://s1/mw690/001oTlUagy6K6gHbUmQ40&690

 

深圳离“文学之城”还有多远?

 

陈劲松

 

    近日,深圳市文联透露,深圳正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文学之城”(《南方都市报》讯)。此消息一出,网上一片哗然,八成网友表示质疑。众多意见中,“凭什么”是主流。虽然部分意见稍显偏激,不过,就我个人对深圳文学现状的了解而言,这些质疑不无道理。在我看来,当下的深圳文学貌似生机盎然,却始终难以掩盖其自我娱乐的文学境况。换句话说,深圳文学尚未走向全国,更别提走向世界了。那么,深圳究竟离“文学之城”还有多远?不妨从文学生态、文学思潮和文学精神等这些基本的文学要素方面,谈谈我的一孔之见。

    其一,文学生态。表面上看,深圳有着数量庞大的写作群体。但其中的绝大多数写作者,仅仅是作为文学爱好者存在的。对于文学,他们有着发自肺腑的热情和珍爱,却因生活所迫,异常艰难地生存于工厂、车间以及其它底层领域。文学写作之于他们,是物质贫瘠、劳动繁重之外唯一的精神追求。他们的作品,也多停留在文学习作阶段,发表媒介,则集中于网络或者内刊。能在大型文学期刊露脸、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作家屈指可数。稍有名气的作家,又很少以文学写作为业,大多抱着玩票心态,与来自底层的文学写作者,有着不止一层的隔膜,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更值得一提的是,受现行体制困囿,不少从底层走出来并有所成就的作家,譬如盛可以、王十月等人,最后不得不黯然离开深圳。

    其二,文学思潮。三十年来,深圳文学先后打出“新都市文学”、“打工文学”、“商界文学”、“青春文学”等旗号。但客观地说,无论哪一种旗号,都没能在全国视野下形成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更多时候,仅限于自我摇旗,独自呐喊。因此,也就难以形成一股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文学思潮。没有文学思潮的引领,深圳文学一直以来便是各自为阵,既无流派,又无凝聚力。深圳文学的小众化,也由此可见一斑。

    其三,文学精神。深圳的文学精神是什么?有人说敢为天下先,也有人说兼收并蓄。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因其指称的多义性而显得过于庞大和空虚,与文学本身并没有实质关联。文学精神是文学的灵魂,所谓“文学精神”,我以为更多倾向于作家的人格和作品的品格,它主要表现在作家的无私、真诚、坦然、有责任而敢于担当、有勇气而不急功近利,以及作品的深刻、丰饶、蕴含人文关怀、富有悲悯情怀。就此而言当下深圳文学,具有上述人格的作家和品格的作品,并不多见。

    至今,我不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学之城”的评选标准是什么,但我想,能够称之为“文学之城”,显然不仅仅就其写作人数和作品的多寡加以评判的吧。有无良好的文学生态、有无引领时代的文学思潮、有无令人肃然起敬的文学精神,更能彰显一座城市的文学样貌。退一步讲,能否评上“文学之城”,对于作家的写作并无直接影响,既不会因此而提高写作水平,也不会因此而提高生活待遇。真正的写作者,断然不会在乎那些华而不实的名头。

    故此,深圳文学的当务之急,不在于绞尽脑汁获取各式头衔或者各种光环,而在于积累和沉淀,在于为作家提供更好的创作环境,从而产生更多的好作家和好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