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4/middle/4c87a196ga0c88d4707dd&690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由《观音山》看李玉电影的人文追求与精神向度
陈劲松
一、从《红颜》、《苹果》到《观音山》
世界上,有些人注定为艺术而生,艺术是他们活着的动力与依据。青年电影导演李玉无疑就是这样一种人。这个生来即敢于挑战、勇于探索的另类女子,才华横溢的表象中隐藏着一颗独立风行的艺术之心。早在十六岁那年,李玉即开始担任节目主持人,但她并没有就此裹足不前,而是一路从少儿节目主持人到新闻女主播到栏目编导到纪录片导演再到电影导演,以此开启了她那独特而又丰富的艺术人生。安于现状、墨守陈规显然不是李玉的性格,“我特别不喜欢淡定这个词。除非你像佛一样,有那样的心境,要不然就会觉得生活太没有意思了。对生活要有激情,当我觉得自己状态比较平稳的时候,我一定要去打破它,我不能没有生活的激情。”这才是现实生活中的李玉。在我看来,李玉能半路出家而成为知名个性导演,就在于她做到了放弃自己该放弃的,坚持自己该坚持的。
深入关怀现实生活、深切关注女性困境、深刻关照生存命题是李玉不变的电影主题。始终坚持这种主题表达的真实性和自由性,让李玉找到了自己最擅长的电影表达方式,同时也让她切身体会了艺术生存规则的冷暖炎凉。从影十年以来,由她执导的《今年夏天》、《红颜》、《苹果》等几部电影,由于对日常生活世相近乎原生态的刻画与表现,自问世起就引起极大的争议,并因屡屡遭禁而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奇迹。无论是最初的《今年夏天》,还是后来的《红颜》和《苹果》,都曾面临国内非议乃至遭禁而在国外获奖无数的情形。她的最新电影《观音山》,更是在2010年第二十三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中斩获最佳艺术贡献奖、最佳女主角两项大奖。
和此前的《今年夏天》、《红颜》、《苹果》一样,《观音山》延续了李玉电影关怀现实、关注女性的主题。这部被作家韩寒命名为“在路上的青春”的影片,表达的仍然是有关生存以及如何生存的命题。不过,和《今年夏天》、《红颜》、《苹果》相比,《观音山》又有着新的艺术探索与佛学寓意。对电影《观音山》而言,现实中的“观音山”赋予了主人公精神上的出路和境界上的禅意。作为一部讲述青春与梦想、寻找爱与得到爱并表达生命狂野与激情的电影,《观音山》充满了强烈而极端的情绪,蕴含了文艺、哲学、宗教等多层面的解读价值。
二、青春迷茫中的自我寻找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地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穿过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当你低头的瞬间/才发觉脚下的路/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许巍的《蓝莲花》贯穿电影始终。忧伤而迷人的音乐背景中,《观音山》飘荡着一种琐碎的凄美和残酷。和这首歌曲表现的主题颇为相似,《观音山》意在表达孤独、迷茫、漂泊青春中的自我寻找。影片讲述了三个高考落榜的年轻人失落之际,合租了一个刚受丧子之痛的中年女人的房子。他们在摩擦与交流中,最终得到彼此的慰藉和温暖,从而共同走出人生的困境。整部电影在黑暗与光明、沉沦与救赎、欲望与精神的宣泄中呈现出一种原生态的生活。简单的故事情节背后,表现的其实是青春的叛逆、成长的烦恼、生命的脆弱以及亲情的可贵。在李玉看来,《观音山》是一部拍给80后、90后年轻观众的电影,因此片中充满青春的叛逆、激情。她说:“观音山实际上是成都火车站的一个站名,也像人生中的‘某一站’,有两拨儿陌生人在同一列火车上,或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相遇,随后发生了很多故事,最后他们找到了曾迷失的自己,找到了爱,得到了温暖。”
迷茫是青春与生命的一大主题。影片中,南风(范冰冰饰)为爱情迷茫,丁波(陈柏霖饰)为前途迷茫,肥皂(肥龙饰)为自己迷茫。他们的青春流连在嘈杂的酒吧与喧嚣的闹市中,沉重的现实生活让他们感到有心无力。从支离破碎的家庭出走的南风,选择做一名酒吧女歌手;失去母爱并与父亲存在隔阂的丁波,提心吊胆地从事着无证摩托车营运;家境富裕却得不到温暖的肥皂,整天跟在丁波身后无所事事。十八九岁的年纪,恰是风华正茂的时候,对他们来说更多的却是生存的压力与活着的艰辛。一夜宿醉醒来,理想仍然虚无缥缈,希望还是遥遥无期。城市的繁华掩盖不了他们内心的孤独与彷徨,以及心灵深处对爱与被爱的渴望。烟花灿烂后,满城歌哭时。因此,李玉在接受专访时称,迷茫与迷失,是她一直想在电影中表达的,“这是时代带给我的感觉”。也曾经历青春期的我们,何尝没有过和南风、丁波、肥皂同样的迷惑与恐惧呢?
而寻找则是青春与生命的另一大主题。不管怎样失落,无论如何迷惘,青春终究是一座需要翻过去的山,一条需要趟过去的河,一个需要跨过去的坎。希望在远方,真爱藏心底。唯有寻找,才能参悟。于是,电影中的三个伙伴——南风、丁波和肥皂终于走出这座城市,决定去寻找属于他们的梦想与未来。电影对于他们寻找过程的表现是异常特别的:这三个年轻人扒上一辆开往远方的货运列车,伴随着汽笛的鸣叫声,他们自由不羁地迎风呼喊,青春则在大自然中轻舞飞扬。穿越一个又一个黑暗的山洞后,身心随之豁然开朗。我相信,多数人一生难有那种站在车厢里唯有自己和世界的经历。倘若心境自由,一切烦恼便如浮云。至此,电影的象征意味不言而喻。古语有言:守得云开见月明。也许,坚守与寻找的过程漫长而无序,但是,阳光总在风雨后,躁动不安的青春终将过去,迷茫与孤独也将成为回忆。
从心灵出发再回到心灵,表现青春的迷茫、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自我的寻找,这是《观音山》最显而易见的主题,由此传达的是青春、叛逆、热血和迷惘。著名影评人江小鱼就称“电影《观音山》中无处不在的残酷青春,无奈迷茫的生命真相,无常纠结的亲情爱情……真实而直接,凶险而柔软”。所幸的是,李玉并没有将这一主题停留于此。她的电影还有着更深层次的人文追求与精神向度,从而让我们走出心灵的迷失,重拾生活的信仰,在绝望中看到希望。
三、女性困境中的自我救赎
自拍摄第一部纪录片开始,女性的生存困境及其精神出路就一直为李玉所关注。可以说,对女性生存环境的描绘及其生存状态的关注,是李玉电影基本的美学追求。
从《今年夏天》到《红颜》、《苹果》以及今天的《观音山》,李玉始终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塑造着现实生活中被主流社会所忽视的边缘女性,这些女性往往处于卑微的弱势地位,迷茫又困惑地居于都市角落或者偏远城镇,常常处在被现实生活或者传统伦理所伤害的境地。在强悍的男权社会现实面前,她们生存环境的恶劣与艰难不难想见。但这并非李玉电影的全部。在我看来,将她们当下的、此时的生活状态不加雕琢地裸呈出来,进而从这种生活状态中寻求女性困境的出路,最后使得她们能够独立而坚强地生存下去,才是李玉电影的终极追求。她此前三部电影作品里的女性,无一例外地以弱势形象呈现于荧屏:《今年夏天》中的被视为异类的女同性恋者,《红颜》中未婚先孕的少女小云,《苹果》中的洗脚妹刘苹果。李玉在电影中塑造的这些女性形象,特征相似,命运趋同。“她们起初并非独立的,而是弱势的,是受到损害的对象。但是她们在现实中不断地成长,在困境中生存,一直在寻找自我的精神出路。在被现实伤害的迷茫过后,坚决地选择了独立和坚强。”
几年后,李玉带着同样的关注和不一样的心态,完成新作《观音山》。关于《观音山》,李玉曾坦言:“和一个人的成长一样,我一直在拍最接近自己内心的电影,所以我每个阶段拍出来的东西都不一样。《今年夏天》是一个少女,正处于青春期;《红颜》离开了少女期,变成女孩,有了女孩的各种感受;《苹果》仍是女孩,但稍微成熟。《观音山》虽然回到了少女的故事,心态上已经成为了女人。”女性困境中的自我救赎,此即《观音山》的另一主题,也是李玉电影一以贯之的表现主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