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师门验案:邪在卫分误用寒凉致高热不退案析

(2008-01-27 12:44:20)
标签:

我记录

财富人生

天医星

高热

温病

卫气营血

健康

邪在卫分误用寒凉致高热不退案析

谢路

240.jpg

患者张xx 女 7岁 满族 住北京市延庆县

 

患者因吃年糕后又感风热之邪而发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村医用庆大霉素,热不退又加服紫雪散,遂发热致39°C以上,高热一直不退,来县医院求治,以斑疹伤寒收住院。查体温39°C,脉搏120次/分,血压90/60毫米汞柱,发热面容,精神尚可,面部、躯干、四肢可见小片皮疹,压之褪色,背部四肢较少,颌下、腋下、腹股沟浅表淋巴结不大,头发分布均匀,巩膜无黄染,咽红,扁桃体肿大II°,有脓点,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120次/分,律齐,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下、剑突下不大,脾脏未及,神经系统巴氏征、布氏征阴性。化验:静脉血:OX19 1: 160, GPT正常,TTT正常,血白细胞6700/立方毫米,中性83%,淋巴14%,单核3%。

 

诊断: (1)斑疹伤寒? (2)化脓性扁桃体炎 (3)过敏性皮疹

 

240.jpg

 

入院前七天,发烧体温一直在39°C,住院后用氯霉素,四日后体温下降到38.2°C,因Hb下降为7.7克,停用氯霉素,体温又高达39°C,改用红霉素,体温仍不降。后因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不低,肥达氏阴性而否定斑疹伤寒,改用中药治疗,药用桑皮、佩兰、金银花、竹茹等辛凉轻清之剂,体温39℃始终不退,高热已达21日,经介绍邀余诊视。

 

初诊:面色干黄,精神不振,舌红尖部起刺,苔白腻根部垢厚,脉弦滑细数,腹胀,时欲呕,大便干结。此因邪在卫分兼有食滞内停,本应辛凉清解,佐以化滞,误用寒凉,气机闭塞,热邪不得外达,而湿滞郁热相结,证属卫分凝涩,湿滞中阻,气机不畅,郁热内盛,急当化湿导滞,兼散寒凝以畅气机,使内闭之热得以外达。

 

处方:苏叶6克 苏梗6克 豆豉6克 生山栀6克 杏仁10克 半夏10克 陈皮6克 厚朴6克 槟榔6克 草蔻2克 大腹皮10克 白茅根30克 芦根30克 焦三仙各10克

嘱服二剂,并停用其他中西药。

 

二诊:药后苔少化,大便仍干结,上午体温为38°C,下午复升到39°C,脉仍弦滑细数,湿滞未化,郁热难以清透,仍用宣畅气机方法,以导湿滞。

处方:蝉衣3克 僵蚕6克 片姜黄3克 大黄粉(冲)0.5克 豆豉6克 炒山栀6克 莱菔子10克 连翘6克 焦三仙各10克

嘱服二付。

 

上药服一煎即下黑便甚多,腹胀顿消,体温立降为36.5°C,尽剂而安。二月后余因公再去该县,闻烧退后已上学读书。

 

240.jpg

 

讨论分析

外感病中挟湿与滞者极为多见,究其原因除外感湿热邪气外,由于近几年来人们饮食成分的改变,多食肥甘厚味,加之运动活动较少,内蕴痰湿较盛,其最易阻滞气机,治疗若不同时注意化湿滞,则外热与内湿也最易相合而湿阻热郁。热因湿阻,郁而热愈炽,热蒸湿浊,湿热弥漫,成湿热裹结之势,治之更难。因之外感兼挟湿滞者,其治疗当加消食化湿之品,作用有二:其一,消食化湿,以孤立热邪,避免温热与湿滞相合;其二,宣畅气机,开热邪外达之路,使之尽快外达而解。

 

本案初起,邪在肺卫,兼挟湿滞,误用紫雪散等寒凉之品,寒凉闭塞气机,卫分郁闭益甚,其邪不得外达,势必内迫里趋,胃肠积滞内阻,久则湿滞与郁热相结,内闭之热熏蒸煎灼,大便干结不行,郁热愈炽。前药虽辛凉清解,抗菌素之类叠进,但无宣郁透邪之力,无通腑泄热之能,且寒凉使气机涩滞不行,热无外达之机而内闭,故虽二十余日,高热仍不退。

 

240.jpg

 

内逼之郁热波及营血,呈舌红尖部起刺,斑点外现,其舌苔白腻而垢厚,说明不仅有湿,且有食滞内停,湿滞相结,阻于胃肠,腑气不降,而致腹胀、呕恶。治疗首先要纠正误用寒凉凝涩气机造成的卫、气之郁闭,药用苏叶梗、豆豉,炒山栀、草蔻、芦根,杏仁之类散寒凝,开肺气,畅三焦,复肺宣降之能,使卫(气)分郁热尽可能外达;同时要畅中导滞,开湿邪外达之路,药用半夏、陈皮、厚朴、大腹皮、槟榔、焦三仙,辛开苦降,消导并用,开湿郁,燥湿邪,化食滞,使之从大便而去;又以栀子豉汤、茅根宣畅三焦兼以凉血,合而宣畅气机,开寒涩郁闭,导湿邪外达,兼以凉血清热,从一切可能途径驱邪外出,故服药后舌苔渐化,热有欲退之势。但本案因高热日久,胃肠湿滞未去,郁而热旋起,必须消食化湿速通腑气,故二诊改用升降散(蝉衣、僵蚕、片姜黄、大黄)苦寒辛咸并用,升、降、散诸法同施,以升清降浊,宣散火郁而调人体升降,推荡胃肠积滞下行,其虽非泄下之剂,但其推荡之力,有时为大承气汤所望尘莫及,又以连翘、莱菔子、焦三仙消食化滞,栀子豉汤宣畅三焦,导湿热从小便而去。此方上中下同宣,卫气营血并治,使卫(气)分郁热外解,胃肠积滞从大便而出,湿热从小便而去。因前方辛开苦降化湿异滞,中焦略开,此方调升降,畅气机,推之腑气则降,故服一煎,即下黑色大便甚多,腑气顿通,郁热立外达,体温遂下降至36. 5°C而病即向愈,尽剂而安。

 

因之,卫分证的治疗,一定要根据肺的生理特点和邪气的性质,掌握宣降肺气,给邪以出路,千万勿令其内闭为患。此不仅用于外感,对内科急重证的治疗亦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南京中医学院《温病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4

(2)吴鞠通·《温病条辨》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