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感悟之 为政以德
(2012-06-03 20:26:33)
标签:
杂谈 |
分类: 经典阅读 |
为政以德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
孔子说:“(为政者)靠道德治国,就会像北极星稳居于北极而群星都会环绕拱卫在它的周围一样。”
何谓之“德”?
在儒学中,“德”,本义是“得”。“德”、“得”是不可分离的,但“德”又不只是“得”。在孔子时代,“德”与“道”已经紧密相连了。何谓“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所谓的“德”就是《大学》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种“得”才是“德”的本义。真正有“道”者,必有“德”。
为政者以德治国,靠道德感化力使百姓们聚集在他们周围。这种德治非常重视道德礼教,辅之以政令刑罚,让百姓知荣辱廉耻。
古代的政治分为三个阶段:最理想的是德治,典型的代表人物有尧、舜、禹、汤;其次是礼制,夏商周的礼制较好,周朝最为完备,礼制时正面安排人际的规范;最后是法治,这是不得已而用之,法治是消极的约束,不让人做坏事,也无法鼓励人做好事。
德政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意义。孔子所强调的德政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的德政,只有把社会的相对不平等,限制在礼的框架之内,社会的各种力量相互牵制而达到的和,这样的社会背景更有利于德政的推行。礼会让人们知道:什么是“富而好礼”。
孔子在社会理想上憧憬"大同"之世,在现实的政治治理上则向往以亲情关系为主轴的家国一体的周礼之治,力图使政治社会成为一个"道德的团体",所以,"为政以德"成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
为政以德的观点历来是为“无为而治”做注脚的。包咸《论语章句》:“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朱熹《四书集注》:“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第十五》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政治主张。这是老子的思想,孔子既可以算为老子的弟子,虽然在思想上有不通,但已有所同。所谓"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强调统治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和人性,不强作干预,让下属和老百姓各得其所,各尽所能,相安无事。最好的政策应该是"清静无为",不要好大喜功,劳民伤财,徭役赋税,接连不断,搞得民众怨声载道,无所适从。但道家崇尚的是“清静无为”,消极的、不作为的“无为”,而儒家则更多的倾向于积极地、“有为”的“无为”。“为政”本身就是“有为”,儒家主张以积极地道德教化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正如程颐《程氏论语解》所说:“为政以德,然后无为。”《礼记·哀公问》可为佐证:“哀公问为政。孔子曰:‘政者,正也。君为政,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可见孔子并不主张消极的“无为”。这是儒家德治论的主张。
德治的基础,关键在于为政者本身的高尚品德。如今社会,高官们的大案要案触目惊心,道德约束何在?记得刘备在白帝城留给儿子的遗书中有言:“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荀子也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我校的毕业生刘青云说过:“我学习不好,但是我品德好!”这就是我们以德治校的根本,我们既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做人。从小事做起,向着至善方向努力,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