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天网上闹得最凶的,无疑是奥运会羽毛球女双小组赛中,多对选手涉及“消极比赛”的问题,很多人给他们扣上了“违背奥林匹克精神”的大帽子,谴责之声不绝于耳,其中某些知名媒体更是滔滔不绝,以高尚道德准则卫士自居,滔滔不绝。对此,我想说一下自己的看法。但事先必须申明,以下言论只代表我自己的观点,只是一个体育爱好者的不成熟的观点,谁要扯到别的人或事上,我鄙视你;当然,谁要觉得我写的好而去偷去,那我会更加鄙视你,虽然可能性不大,但鉴于某些网站曾经偷用我的照片,所以说一下。
在今天凌晨的比赛结束后,当事人之一的于洋接受采访时表示,因为自己和同伴已经铁定出线,所以在最后一小组赛中有所保留,导致输球。不少人说这是不符合奥运精神的,是对对手及观众的不尊重,当然也有人说,这是中国组合为了在淘汰赛避开队友而故意“放水”,令人不齿。
王晓理在赛前训练中受了小伤,这事大家都知道了。我来做个假设,如果这场球他们尽力去打了,取胜了,但晓理伤重了,最后不得不在决赛中放弃比赛。出现这样的结果,谁负责?
总说奥运会的宗旨是重在参与,可是顾拜旦先生在创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初,可是坚持奥运会是“精英运动”,虽说后来大众化程度逐渐加强,但我一直觉得“精英”才应该是奥运会的本质,否则“更快更高更强”有什么意义?如果大家都只是来参与的,只是为了“感受奥运”的,那那些站在最高领奖台上泣不成声的运动员怎么解释,那些没拿到名次哭成泪人的怎么解释,那些平日里风度翩翩,拿到金牌后癫狂得像个神经病人的怎么解释?我说的可不是中国运动员,这样的例子外国运动员中一抓一把。就请大家想一个问题,来参加奥运会的,谁不想拿金牌?有机会有实力拿金牌,谁会不拿?我们总批评的“唯金牌论”,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的。
奥运会是通过把全世界最优秀的运动员集中起来,集中竞技,展示出该运动最大魅力的活动,他的目的是让大家看到该项运动的最高水平,感受它的魅力,从而自愿的去在生活中参与这项体育运动中,奥林匹克的重在参与,应该是这样的,而不是大家都高高兴兴漂洋过海去打酱油的。如果真是这样,那奥运会干嘛还要设立奥运参赛A标B标的,各国干嘛弄大大小小的奥运选拔赛。还不如大家直接排队拿号,或者摇号获得参加奥运会的资格,谁拿到谁去。如果真是这样,想一下,哇,我有可能以1.73米的个头和科比一对一攻防对位,真让人兴奋!如果真是这样,还有人看奥运会吗?
所以,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都应该把金牌当作目标,尽全力去争夺冠军。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态,那才叫“消极比赛”。冠军和金牌是最终的目标,那其中的过程就是要以这个目标服务的,这要符合这个原则,只要符合比赛规则,过程如何,那是人家的自由。“退避三舍”“避其锋芒”“田忌赛马”,这些被许多人挂在嘴边作为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东西,怎么一到赛场上就成了你们抨击的对象了呢?
于洋王晓理在今天的比赛中,并没有做违反羽毛球规则的事,所谓的“消极比赛”,也没有绝对客观的标准和规定,那么,凭什么说他们“消极比赛”?你们要说这是道德问题?那我倒想问了,在讲究公平竞争的篮球比赛中,故意犯规算不算道德问题?在讲究观赏性的足球比赛中,屡屡用故意犯规打断比赛连贯性流畅性的行为算不算不尊重对手和观众?!曾经在扣人心弦的短跑比赛中,故意抢跑来“陷害”第二枪意外抢跑的对手算不算违反奥林匹克精神?你可以理解,说这是战术,那为什么羽毛球上的战略放弃你要抓着不放?你可以接受篮球场上的“砍鲨战术”,你可以接受某些足球俱乐部集体假摔,你可以接受某些足球大腕用手进球还恬不知耻的欢呼雀跃,为什么就不能接受已经出线的运动员保留体力、战术调整的一次战略性放弃?别说中国总这样,只要你愿意查,国际体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只不过他们的媒体,不会对自己人那么苛刻罢了。我们可以合理想象,如果做出这个举动的是英国运动员,现场观众会嘘他们吗?应该不会吧,他们会鼓掌,然后眉飞色舞的告诉你:“这是战术,是智慧!”
别老抓着奥林匹克“重在参与”不放,也要看得见“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战略战术也是体育的一部分,真正爱体育就要学会看懂这些。总说球场如战场,那战场兵不厌诈放到赛场自然无可厚非。我不是“唯金牌论”的支持者,只是觉得奥运会如果不追求金牌,那就没什么看头了,这就是竞技体育,不讲成绩只讲参与的,那叫全民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