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乡村示范点为何只给上级看,不敢向群众推广?

2023-04-09 19:32:31

碧翰烽/文

据半月谈报道,前不久,一位传统农区的青年村支书深夜发信息,聊起所在村庄修路资金被“整合”用于建设一项示范工程的闹心事。这位村支书想不通的是:村民家门口的烂泥路“天天盼修,年年难修”,好不容易盼来了修路的政策资金,却又被整合挪用修建示范工程。

这位村支书心情很郁闷,“今天要搞示范,明天要树典型,钱都砸到观摩团的眼皮底下,啥时候能花在老百姓的关心处?”

一些地方习惯于将领导联系点打造为示范村庄、示范社区习惯于“造盆景”,把有限资源花费在“涂脂抹粉”上,高速口造个“假山迎客景”,大道上栽出“立体观光带”,临街处画出“北国江南风”

实际上,纯粹靠行政资源堆起来的示范村,只能向上级示范,不敢向群众推广。仅无法带动周边发展,反要依靠“吸血”反哺自身。

去年,有位从事乡村振兴的干部告诉我,说是看了一些地方的乡村振兴示范点,觉得真正有示范效应、有发展潜力、有内生动力的并不多,大多靠的是上级资金、项目强堆起来的,一旦离了上级资金、项目的支持,就没有办法“示范”下去了,因为自身都可能无法支撑,就不用说给其它地方当“示范”了。

我也曾经看过一些乡村示范点,当年刚刚建起来的时候,的确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休闲、参观的人也不少。只是过了几年再去看的时候,发现早已经杂草丛生、日益衰败了,当年那些休闲的地方、产业也都荒废了。实际上,这些示范点当年可是花了大钱的。

记得有个示范村庄,我曾问过村支部书记,他很自豪地告诉我,成为示范点的那几年,他们村庄争取上级各类资金和项目达几千万元。路修好了、渠修好了、高标准田也整出来了,村庄发生了很大变化。只不过让周边的村庄很有意见,因为他们就没有资金和项目。

所以,有的村干部就会千方百计利用多种关系、资源,争取办到领导的联系点、示范点。有的示范点也大多以“锦上添花”为主,越是好的地方,越有资金、项目投入,越是会办成示范点、示范景,用最短时间做到了“

领导来了有的看,汇报交流有的说,年度考核有的比。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什么那种造景的示范点频频出现?

一是政绩观出了问题实干见效慢,造景功绩显。真正做实事是需要时间沉淀的,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一个真正的示范点,除了靠上级的投入之外,关键要看其自身的动力与活力是否激发出来,是否有自己的团队、人才、产业、理念?

二是与一些上级工作作风有关。有的不愿意去差的地方,不愿意听问题、面对问题和处理问题,而热衷于跑好的地方,看亮点、找创新,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没有真正坐下来认真思考示范点的“示范”在哪里、经验在哪里、问题又在哪里。

三是需要思考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尤其是要引入群众参与机制,一个示范点究竟办不办?好不好?要让群众说了算,要让群众参与决策、论证和评判,要让群众参与示范点建设、管理、评估的全过程。

大兴调查研究,不妨深入基层一线,认真调查一下近些年来的各类示范点建设,看看有哪些是真的在示范,有哪些只是在造景?或许能够破解乡村发展的一些问题和难点。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