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琴说——之——转帖—读《钢琴文化300年》

(2008-06-03 10:37:31)
标签:

杂谈

分类: 爱琴说——之——转帖

  爱琴说——之——转帖—读《钢琴文化300年》

                        

                               读《钢琴文化300年》

                                                                2008年6月3日

                      

    2003年十一月份,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书《钢琴文化300年》,作者辛丰年。后来我在星夜钢琴手网上看过他的文章,才知道他当时已经八十多岁了。据说他为了钢琴可以吃方便面而不去浪费做饭时间的。他真正是个钢琴痴迷者。也不知现在老人家是否还在享受他的钢琴?!祝愿他健康长寿!爱琴说——之——转帖—读《钢琴文化300年》

     通过这本书让我学到一些知识,对音乐的素养的提高很有帮助!

   钢琴赞”——书中首先是称赞钢琴,他说钢琴是一身兼有诗人、画人、哲人、鼓动家的功能。世上无钢琴,也就没有莫扎特的二十几部钢琴协奏曲了。也就没有贝多芬三十二部奏鸣曲了。没有肖邦的那些钢琴诗了;德彪西的钢琴画也就不可得赏了。那人间将是何等的荒凉、寂寞!

    钢琴有很多缺陷?我的老父亲这样批评它,说它表现力不够。说电子琴都尚且像支乐队,什么乐器都有。我认为老夫亲是对钢琴不了解啊。书中说,“历史上的一位叫哈路德.鲍尔说他是“所有乐器中表现力最小的”,说“弹出音后,不可能再把这个音响修饰、修改。只能对其作适当的控制,但也不能无限度地延长。”而事实上正是这位鲍,他是一位钢琴演奏名手,他演奏的《月光曲》使人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始了乐迷的生涯。这个人就是辛丰年老人,辛老说,他是以鲍演绎的尺度曲听他人的处理。鲍是他的启蒙者”。

    “钢琴以它的平淡无奇,以它有如仙音的音色令人喜爱”。波兰出生的琴人霍而夫曼在其《论钢琴演奏》中说:“钢琴之所以被认为是最高雅的乐器,是否正因其不太感人呢?”“这种高雅使它最为耐听”。

    “而钢琴它是全功能的,旋律、和声、对位,它包含了异常复杂的多声部进行与织体,它都可以做出来。有位钢琴家说得好,它不是一件乐器,它是几十件”。

    “钢琴音乐也不以“如歌”为极致,为尽其能事,须知音乐中不是只有如歌,也还有“如画如语”、“如踊如舞”、即以“即以如歌而论”,也还有各种情绪之歌,钢琴都可以表达!”

    “钢琴又像药里的甘草,同人声、同什么乐器和得来,或为之伴奏,或与之相和。”

    ““众器之中,琴德为优”,是中国古人嵇康赞七弦琴的话”。

    钢琴的好处,又何止这些,我真不知用什么来形容它,总之,只要有钢琴声就会美妙无从!

    辛老在书上说,“遗憾的是,琴童的父母们自己并不是钢琴爱好者,也绝少见到有青年识得钢琴的真正价值,迷上它,用它来开拓自己听乐的境界,这也是钢琴的不幸了。”事实上,现在很多家长让子女去学钢琴,而自己并不喜欢,这真不幸。而我的女儿小时候也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法满足她,致使她也没弹上和爱上钢琴,这是我的不幸。但愿日后的日子里,让她也接纳钢琴,融入音乐之中。

    “钢琴已有三百年历史”——世界上第一部钢琴是在1709年,是克列士多伏里制成的,当时称为“能轻能重”的键盘乐器。而再前则是称为古钢琴一类是击弦古钢琴。在巴洛时期,拨弦古钢琴是很受重用的,古代乐队与室内乐中,拨弦古钢琴是不可缺少的一名成员。而且地位重要”。

    “钢琴的西名通称piianoforte,前半的piano即意大利文“轻”的意思,后半的forte是“重”的意思。(这里轻与重声音的弱与强),乐谱上许多的“p”和“f”便是这二词的缩略。

    1720年:克氏又完成一架钢琴的制作,此琴今藏纽约大多会博物馆。

    1726年:又一架克氏琴制成,现藏在莱比锡博物馆。

    1747年:巴赫访普鲁士腓德烈大王,在波茨坦宫再次试奏昔伯曼的钢琴。

    1762年:英国乐人伯尔尼报道练练巴赫之子J.C巴赫在英伦弹奏钢琴,人们喜欢这乐器。

    1765年:九岁的莫扎特在伦敦第一次见到了钢琴。

    1767年:英国人开始用钢琴为歌手伴奏。

    1771年:在当年前后,美国政治家汤.杰斐逊托人在伦敦买了一架钢琴,以代替原先订购的古钢琴。

    1777年:莫扎特在奥格斯堡试奏斯坦因新制作的钢琴,感到满意,但埋怨其他新制作之琴弹起来卡壳。

    1781年:克来门提旅行演奏,用钢琴、拨弦古钢琴各一。

    1790年:英国勃罗德经德推出了五组半的琴。

    1800年:在这前后,琴上黑白键的颜色起变化,这之前与这之后,黑白键正好相反。

    1808年:法人埃拉尔发明了复震装置,现代平台钢琴深受其赐。

    1811年:立式钢琴出现于市场。

    1824年:李斯特在巴黎用六组的琴演奏。

    1825年:铸铁弦框开始取代原先的本质弦框,是钢琴制作工艺的重要革新”。

    以上是钢琴从发明到逐步改进的大事记。后来,在十九世纪音乐文化的大潮,使钢琴工业不断发展,在技术上也不断地发展。

    “曾在一段时间,钢琴成了某种标志:显示教养。卖弄身份,摆社交排场的标志!当年幽默大师萧伯纳在他的乐评文字《钢琴信仰》与《赋格曲》中,对于钢琴不是出于自己的喜爱,而是为了弹给同样对音乐无兴趣的别人听,以至弹者惴惴,听者昏昏,差点打起呼噜来等等市相,好不奚落了一番”。

    看到这里,我告诫自己,今后千万不要对音乐毫无感觉的人弹琴。

    “钢琴虽然在电子乐器、风琴和电子琴的冲击,还有在二十世纪以来,不断改进音响工具,如留声机、唱片、录音机等,往昔人们只能依赖钢琴在家里认识交响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而对各种挑战的危机,已有三百多岁高龄的钢琴,仍然留在音乐舞台上。这古老和长青的乐器,依然是有生命力的!”

   不得不吞下苦药”——用这句话来表达练习钢琴的比喻一点都不为过。辛老说:“弹琴是一种极大的享受,练习钢琴却是苦事。欲甜先苦,不得不尝。尤其是枯燥无味的是手指练习,音阶,琶音等等”。爱琴说——之——转帖—读《钢琴文化300年》

     这点上,我有同感的是,练习钢琴要坐在琴凳上,要正起腰板,低头。而我腰不好,脖子也因颈椎病经常痛,长时间低头也不行,也不要说其他了,有些不舒服,有时外出回来,赶着时间,不休息马上又弹起琴来(这是以前的做法,现在根本没有这个精力了,只能休息一下再练了),那真是辛苦,况且,我还要带上老花镜看谱弹呢!(说也奇怪,开始学琴时,是要带老花镜的,现在不用了,除了很小的手指指示看不清楚,谱还是能看的,看来弹钢琴可给练了眼呢)

    至于手指练习、音阶、琶音等我还不至于没有乐趣而言,我只要听到钢琴的声音,精神也就来了,有点发烧吧?!

    “不一定十指都用”

     据说“古钢琴只用六个指头弹,到十个指头弹钢琴,又发展到不光是用手,还用踏板来无形中增加一只手”。

    曾经有佳话说李斯特一次演奏,不巧,右手中指割伤,不能用,他照样上场,还弹了不简单的大曲:贝多芬的《皇帝》!

    有一位叫格拉祖诺夫弹钢琴相当棒,他经常左手的中指与无名指夹一根雪茄烟,弹时一个音符不漏,包括难弹的段落。爱琴说——之——转帖—读《钢琴文化300年》

    据车尔尼曾听贝多芬说,他多次听过莫扎特的弹奏,常只用六指......。

    其实只用一只手五个指头也能弹呢”。没想到我看这书的两年后,我在星海音乐厅,亲眼见过只用一只手弹琴的人。那是当今世界上两个只用左手弹琴的其中之一人。

    还有我国的钢琴泰斗周广仁先生也是有一个手指头受伤了。(前面有篇文章专门写过她的)

    历史和今天,有这么多钢琴家的轶事,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

    “人与琴”

    “钢琴这是一个无生物的机器,完全是靠人,才有灵气;作曲家为它谱曲,以它为代言者,倾吐自我胸臆,演奏家再以二度创作的方式参与,向钢琴以特有的语言和声的歌唱和说话”。

    常烨老师在讲述每首曲子时,都比较着重地说,要带有歌唱性,把节奏、曲子表情都要弹出来。

    读《钢琴历史300年》后,给我的心得是:

    一是懂得了钢琴的历史已经有三百年,自己学琴一直不是很清楚。钢琴原来是从拨弦古琴,琴键的黑白与今天相反,音色也是逐步变化,是经过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技术上越来越高。我原来买的一架珠江钢琴是德国技术,称为里特米勒,音质也算不错。它的缺点是88个音中不是均匀的,而且手感有一种笨重。但作为国产的钢琴生产技术也算是水平也越发进步了。我的一些同事曾经去过厦门鼓浪屿,在那看了一个钢琴博物馆(03年新开的),里面摆设了鼓浪屿一位旅澳华侨几十年收藏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古钢琴,后来她们回来还给我带来了一本漂亮的明信片,都是古代做工精致的古钢琴。有空真是要去欣赏欣赏的。

    第二是学钢琴真不是一件易事。特别我这种年纪。用辛老的话就是“不得不吞下苦药”。一位琴友说:“琴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三天不练街坊知道 ”容不得一点虚假的。但要天天练谈何容易啊!个中之苦只有自己,或者有同类的人才知道的啊。

   我的一个外甥女,她从小学习电子琴,她跟我说,学弹每首曲子时,必须是每个音每个音地学练,就算是钢琴大师也一样。以前每次我学新曲子时,头脑总是一片空白,然后慢慢地学每个音。现在经过几年的练习自己稍为掌握了一点乐理,也就从曲子的“谱”、“调”、“拍”开始,浏览曲子的织体,作者、表情记号......等等才慢慢去练习。

    我写这篇文章时,我认为自己一定要克服很多困难,才能尝到甜头。希望自己将来能弹《献给爱丽丝》、《小夜曲》、《问候》等曲子,还问自己“可以实现吗?”。现在我不但只可以弹《献给爱丽丝》,而且还能弹比这曲子更难的曲子了。一切尽在努力中啊!

    三是学应讲求质量,辛老感叹现在的人滥学,而真正认识喜爱钢琴的人不多!当时我看到这里,觉得我不就是一个“钢琴迷吗”?!就因为这样,我对辛老文章的认同,对钢琴的那种感情想必从心灵上是通的。

    当时我就想,我之所以是钢琴迷,就不能是“卖弄身份、显示教养”来学,而应是踏踏实实地提高对钢琴、音乐、大师的认识,真正做到以琴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时至今天,我是否做到了?!

    当时我还想有那么一天,要为自己对钢琴的热爱,编写一首曲子,因为它是我生命的一部份,它将陪伴我度过余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