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高举
高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91
  • 关注人气: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生不良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

(2007-05-03 23:42:36)
分类: 学术科研

摘要:高校扩招和社会经济的转轨,使大学生的就业越来越难。而大学生初次就业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感到无所适从,从而产生种种不良的择业心理。高等学校应针对这种现状,对毕业生开展就业辅导,指导他们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认识自我特征,从而顺利就业。

关键词:择业心理,大学生,调适

中图分类号:G444

“如果说你不想要我,请诚实点来告诉我,不要拐弯抹角地说……如果说你真不要我,把我的材料还给我……是不是我的二十二,注定要为工作劳累?是不是我的二十二,注定要为工作流泪?”[1]这首套用《爱的初体验》的求职歌谣道出了毕业生择业的迷茫与苦楚,也道出了求职的艰难。

一、大学生就业难出现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日趋合理,大学生已过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近几年我国的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一些企业转制造成了劳动力过剩,经济发展速度由于通货紧缩又有了一些放慢,而用人单位又有了一定的人才基础,这导致了我国社会就业总量出现适当紧缩。加上近两年高科技IT企业不太景气,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大幅缩水。据报道:2002年前10个月,北京各中介服务机构登记用人单位招聘职位需求50.7万个,登记求职人员150.1万人,供求比例为2.96∶1[2]。严峻的就业形势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日益苛刻,许多大学生都产生求职的危机感。

2、教育体制本身的作用。传统的高等教育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学科、专业划分过分狭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内容和手段过于陈旧,专业理论与实践脱节。在人才培养上盲目追求办学的层次,以为学历越高,实际操作技能就越高。另一方面招生规模扩大后,受师资、校舍、经费、图书等的限制,直接降低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时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的倾向,也加剧了就业的难度,从而导致不良择业心理的出现。

3、招生规模扩大加剧了就业压力。 1999到2003年各个高校的招生人数增长幅度普遍在10%~20%左右。据统计,2003年是我国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应届毕业生达到21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30%,2004年将达到250万[3]。一方面,增加的劳动力涌入市场,另一方面社会需求增长缓慢,导致人才供求的矛盾和结构矛盾十分突出。而大学生的自我定位和就业期望值却很高,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方面,理想化色彩较浓,眼睛紧盯着社会地位高、地理位置好、办公条件优、待遇薪水高的行业和部门,由于自身能力、社会需求以及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这种过高的期望的负面作用是不可置疑的。由于毕业生而对急需人才的地方,如中西部地区,则鲜有人关注,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卖方市场上更注重人才质的需求,形成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双向选择过程中的瓶颈,这也加剧了就业的难度。

4、大学生自身因素的结构缺陷。西方学者研究,成功者中纯粹依靠专业技术知识成功的只占15%,而85%左右的成功来自于完善的人格,这充分说明了人格对成功的重要性[4]。人格也是一种人力资源,诚信使人易于得到认同和尊重,毅力使人持之以恒,团队意识使人得到合作与支持,敬业精神能够使人增强责任心,激发创造力,同情心使人精神升华,增强人格魅力。而高校教学中有一种重智力开发轻人格培养的倾向,忽视诚信、坚强的意志和团队精神的培养,降低了大学生求职中的竞争力。许多学生忽视专业的学习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导致其能力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在就业时又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不能在压力面前调整自己的心态。

二、大学生不良择业心理的表现

人们已基本认同了“跳槽”,在择业时很少再有“从一而终”的想法。但对于大学生来说,初次择业毕竟是走向社会和实现人生理想的转折点,他们相当严肃和谨慎,也承受相当大的心理压力。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樊钉老师所说:“学校心理咨询室接待的,早期是刚入学对专业不满的;中期是谈恋爱遇到各种问题的;后期主要就是就业压力问题了”。 [5]

1、自卑与依赖心理。大学生独立意识强,希望通过努力找到合适的职业,但由于涉世不深,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能客观的分析和评价自己,缺乏自信心,瞻前顾后,勇气不足,择业中常会出现自卑和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择业时不敢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与用人单位洽谈时希望同学、家长相陪;择业中不能正确估价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学业平平,技能太大众化,不敢和不善于推销自我,缺乏主动争取和利用机遇的心理准备,丧失了许多求职的机会;就业缺乏独立,不能主动寻找机会,把择业的任务推给他人,奢望通过学校推荐或父母的社会关系来谋求职业。

2、焦虑与恐惧心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择业竞争,面对国家需要、个人意向、有限的供职岗位、多样的工作环境等的选择,毕业生在择业中会感到无所适从,出现焦虑和恐惧心理。具体表现为:毕业生担心用人单位是否选中自己;担心能否找到一个适合专业特长而且环境优越的单位实现自己的理想;担心自己看中的单位父母、恋人是否赞同;担心选择单位失误造成千古恨;担心到单位后能否胜任工作。这种焦虑使他们精神负担加重,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甚至可能产生就业恐惧,害怕离开学校,对前途没有信心,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逃避现实,个别人甚至出现极端行为。

3、怯懦与孤傲心理。由于学生的气质和性格的不同,在择业会出现怯懦和孤傲的心理。主要表现为:一些女生和性格内向或抑郁气质类型的学生,生怕一个问题回答不好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在就业面试时,语无伦次,答非所问,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腹稿,一急之下,忘得一干二净。相反,有些学生自视过高,认为自己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哪个单位录用自己是其荣幸。择业时好高骛远,要求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工作环境好、有发展前途。择业取向太高,严重脱离现实。他们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正确的自我评价,以理想代替现实,看不上这单位,瞧不起那职业,横挑鼻子竖挑眼。一旦理想不能实现,就会出现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的心理。

4、从众与攀比心理。大学生渴望社会提供大显身手的机会,渴望在竞争中展示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在竞争中又会产生从众和攀比心理。主要表现在:择业时多数学生都选择大家看好的热门职业,哪种职业报考的人多,就对这种职业的渴望大,盲目跟随别人,没有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择业倾向于那些知名度高、公司形象良好、成为业界模范的企业,看好以后发展的机会和相当的薪金待遇,当然这无可厚非。但是许多大学生喜欢以别人的选择作为自己择业的标准,同学之间互相攀比,缺乏自主性,不顾主观条件和客观现实,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不从自己的专业和能力的发展角度来考虑问题,受经济利益驱动和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不良思潮的影响,追求大城市、大企业,向往报酬优厚、工作轻松、相对稳定的职业,在择业时往往赶时髦,别人说什么工作好,就选择什么工作,社会上什么职业吃香,也不管专业对不对口,就拼命往吃香的专业挤,即使改行也不在乎,从而丧失了不少择业的良机。

三、大学生不良择业心理的调适

高等学校开展就业心理调适,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保持健康的心态,使他们顺利择业,并且能够在就业后顺利适应职业环境,尽快做出成就。

1、指导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和经济模式的转变,必然会影响人才需求的格局,人才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而多数大学生对劳动密集性的产业不感兴趣,对偏远地区不感兴趣。据统计,76%的毕业生最终选择在北京、上海、深圳就业。学生的来源是全国的,多元化,而毕业的去向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这也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6]。因此,学校要组织学生到人才市场去走访、参观、调查,了解用人信息,请有关人员举办就业形势的报告会或者请历届学生与毕业生交谈,帮助他们了解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避免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

2、引导大学生更新择业观念。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情况、思维方式、价值去向和行为准则不同,其择业标准和择业观念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学校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国外高校普遍开展了就业心理辅导、职业适应性辅导以及职业测评等,但是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没有给予毕业生关于就业的实质性指导和帮助。因此,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要指导学生树立竞争意识,正确认识社会分工,宣传“人格有贵贱,技能有优劣,职业无尊卑”的择业思想。教育学生以国家利益为重,把个人愿望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在社会大环境中正确的定位,合理设计成才的道路。组织各班开展以“珍惜第一份工作”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让学生树立把握机会、竞争择业的意识,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3、辅导大学生了解自我特征。自我认识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因素,因此职业指导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性格、能力、职业个性、职业兴趣等,帮助他们理解掌握这些指标在现实社会中表现。一些学校已经开设就业指导课,在择业心理、择业观念、了解自我特征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辅导。引导他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总结实践活动的收获,积累各方面的经验教训,将学到的知识与工作实践结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使大学生对自身的能力有一个科学的、全面的评价,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选择与自己专业、个性、兴趣、爱好等相适应的职业。

4、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开展就业心理咨询,有助于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排除心理危机;有助于他们客观的认识所面临的困难,树立信心,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避免因自负和自卑造成的挫折和焦虑;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在引导大学生正视自我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能和施展抱负的职业,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竞争,调整择业心态和择业目标,通过自主择业,实现自身价值,引导他们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调节个人情绪,正确对待挫折,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有效地排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人力资源专家分析认为,今后在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将成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大学生找工作如此疲惫,就业指导不实用》人民日报2002年1月10日

[2]中新网  http://work.nyist.net 2002-12-26  20:29:44  

[3] 中青在线 www.xjyouth.com  2002-11-21   19:37:10

[4]康江峰《走出人力资源开发的误区》[J]《人才开发》2003年第1期第8-9页

[5]浙江大学海纳百川站   www.bbs.zju.edu.cn  Sun Mar 16 10:18:54 2003

[6]《解读200万大学生就业难题》http://wforum.com/univ/posts/1698.shtml 2003年3月15日10:11三联生活周刊

[7]张生妹 吉启华 《研究生择业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8]樊钉《起步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卷》[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9]项林《职校职业指导与择业心理调试初探》[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9卷第4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