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说“消极避世”

(2007-04-18 17:22:06)
标签:

杂谈

消极避世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分类: 杂谈

也说“消极避世”

 

    我们一般把古代文人、知识分子在官场失意后,辞官回家,布衣素食,隐居乡里,吟诗作赋,似乎悠闲自得叫做“消极避世”。不管说他们固守平静生活,寄情自然山水也好,悠然自得,热爱田园生活也好,都是在“消极避世”这个前提下对他们的评价,总之不是褒义。

    笔者对此有点不同看法,在这儿念叨念叨,供大家参考。儒家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者,自身;修者,修养、修炼,乃修炼自身之意。还有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身者,同样指自身,善者,改善、完善,乃完善自身之意。完善什么?我以为乃完善人格,完善品德,完善人之所以成为人而不是动物,所应具备的精神品格。“达则兼济天下”说他如果有能力,那他就应当去“齐家、治国”甚至“平天下”。如果没有能力,也必须“独善其身”,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这才是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而达者不仅要兼济天下,也要以修炼自身的人格、品德为第一要义。这句话我想决不单指帝王,而是指所有封建制度下的官吏。圣者不能以势力圣,贤者不独以财富贤。

    古圣人为何强调“立德、立功、立言”三者顺序时要强调“立德” 为先,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不以天下为己任,不能做到:“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只过于关心个人的得失,怎么能让天下人信服呢?此说已被几千年来的历史所印证:如果达者不去“善其身”,那他们济的就不是天下,恐怕是他们自己了。而穷者(穷不完全是指生活,是指不为官者。)如果能够独善其身,甚至还能鞭挞官场黑暗,唤醒穷苦大众,仍然不失为民族的脊梁。

    被我们认为“消极避世”的一大批知识分子,比方说李白、杜甫、陶渊明、李贽以至于扬州八怪、竹林七贤等等等等,他们真的是没有能力齐家、治国、平天下吗?不是的,这些人有机会为官一方的很多都是兢兢业业、励精图治、体恤百姓疾苦。在官任上往往颇著政绩。但在政治腐败、贪官横行的社会里,总是屡遭打击。他们觉得自己的政治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长抱“天与所长不使施”之恨。在黑暗的现实环境中感到没有出路。有些人虽归隐山林,而内心却不甘沉沦,写出了“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见金”一类的豪言壮语和“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诗句以自勉。

    我们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闻名后世,被公认为“消极避世”典型代表的陶渊明为例。是他不愿意继续为官,替百姓做事吗?不是!是他不愿意在朝理政,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吗?不是!是有人不让他做官,不让他做事了吗?有这个因素,但也不完全是!在封建社会,官场黑暗,腐败之风盛行。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看不惯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而自己的正确意见又得不到上司的赏识。由于坚定的儒家信念和高贵的精神品格,决不愿意向官场的龌龊之风妥协,不愿意和没有人格的赃官同流合污,只得愤而辞官,解甲归田去过“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的田园生活。如果他能够“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还用得着住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去过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的生活吗?足见他逃避的是当时污浊的政治环境而不是生活本身。

    我国古代所谓“消极避世”的文人雅士几乎都是这种情况。试想,如果李白不敢让高力士给他脱靴,而是可以反过来去给高力士脱靴,他不是仍然可以在皇帝身边做他的翰林侍诏,享受皇宫里的高官厚禄、锦衣玉食吗?何苦去云游四方,清平度日呢?可果真如此,那个人还是李白吗?我们今人还能看到一个仙风道骨,潇洒飘逸,挥洒许许多多千古绝唱,让万世景仰的诗仙吗?

    再说郑板桥,在任时为帮助农民打赢官司不惜得罪豪绅、顶撞上司而被罢官临行前潇洒的写下“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的诗句,干脆回家卖画为生。以他为代表的扬州八怪是一群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们对官场的腐败和巧取豪夺,都有深刻的了解。面对生活中的贫富差别,结合自身的遭际,对社会产生了强烈不满。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并发出愤怒之声。还有屈原,还有苏轼,还有范仲淹,此类例子不胜枚举,他们当中,作官时力争能有所建树,使百姓安居乐业,无意官场或者遭到贬谪的,则洁身自好,自负清高,不苟同流俗。我去扬州的时候,对扬州八怪傲岸不屈的高贵品质深有所感,曾诌过这么几句:

 

阳春三月下扬州,

瘦西湖中荡扁舟。

熙春楼前摆御宴,

五亭桥下月如钩。

 

明清八怪栖身处,

宁为布衣不低头。

风竹奇书自潇洒,

只知饮酒不知愁。

 

也说“消极避世”

 

 “恶衣恶食诗更好,非佛非仙人出奇”

也说“消极避世”

   

    他们一方面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把梅、兰、竹、菊、松、石作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此来表现画家清高、孤傲、绝俗外,另一方面他们还运用象征、比拟、隐喻等手法,通过题写诗文,赋予作品以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思想表现形式。如:李方膺的《风竹图》用不畏狂风的劲竹象征倔强不屈的人品;黄慎的《群乞图》、罗聘的《卖牛歌图》表现了他们对的现实社会的细致观察,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社会的不平。郑板桥更是以题《竹石》一首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抒发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如果说辞官回家布衣素食就是消极避世,那鲁迅辞去北洋政府教育部待遇优厚的职位,成为一介布衣是否也是消极避世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他独树一帜,为中国新文学史树立了一面丰碑,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领域。他卓越的文学成就,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艺术宝库,而且也对世界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即便是官居北洋政府教育部长又岂能望其项背?

    能够摆脱世俗物质利益的诱惑,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古人有“安贫乐道”的说法,真是最为深刻的体会。贫者,穷也;道者,真理也。在封建社会里,性情耿直、坚持真理的人,往往难以在社会上“混”的好,所以贫,所以寂寞。但是,也惟有不被眼前的物质利益所诱惑,才能使他们更加清醒、深刻的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也认识真理,坚持真理。所以只有甘于“安贫”,才可能“乐道”。难怪李白喊出“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的千古绝句。所以“避世”其实比“入世”需要更大的勇气。孟子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之气,还有“熊掌与鱼不能兼得”这样舍生取义的选择,其避世的勇气不是比入世更为积极吗?

    所以未必只有“入仕”才是“入世”。我认为时下不为官就是不入世,甚至不为官就是“消极避世”一说本身就是站在官本位的立场上得出的结论。除了文人以外,李时珍、张衡、师况等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艺术家也都没有入仕。但并不妨碍他们为我们的文明古国和为社会的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而且也没有人说他们是消极避世。为什么当了几天官,不愿“催眉折腰事权贵”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就一定要被认为是“消极避世”呢?他们在辞官以后不是仍然笔耕不辍,为人类留下了千古不朽的精神财富吗?  

    历史是由一串串生命构成的,留在历史长河中闪光的生命,必定是生命的范本。设想一下如果上述这些闪光的生命都“入世”了,以他们那拣尽寒枝终不肯栖,不愿意稍有圆滑媚俗、不愿低下那高昂头颅的性格,纵有再大的才情,在那黑暗的封建社会里最多也就是个侍诏、工部。象一盏盏油灯一样,待到油尽灯枯,便销声匿迹了。只有他们以自己强健的精神,轻拂长袖,一袭清风抖落功名利禄。才能够象嵌在夜空中那一颗颗闪亮的繁星,千百年来照亮着人们心灵的同时也使伟大的华夏文明代代相袭,薪火相传。

    也有那么一些人,本无济世之才,却想尽办法,甚至用不正当手段求得一官半职,却不能为社会有所贡献。这种“入仕”也好、“入世”也罢,过去有之,现在也有之。那么这种“入世”,不论对于历史、对于现今,以至于对集体、对单位、对地方、对百姓、对社会、对国家又有什么益处呢?尤其是一些学有所长的知识分子,在熟悉的领域里做一个专门家,并且能够有所建树,不是很好吗?何苦非要在自己并不擅长的仕途上受那份煎熬呢?我也有一些为官的朋友,他们也说并非愿意坐这个并不一定喜欢做的官,而完全可以去做个某一方面的专家,可按现在的体制如果只做专家不做官,收入就会大大减少。物质生活就会受到影响。这除了他们“谋生”重于“谋心”的人生态度以外,就又不仅仅是知识分子自身的问题,也就不是本文所讨论的范围了。

    总之一个人活在世上最最重要的当属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正是有了这样一批“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知识分子,才使我们华夏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得以延续至今。“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不论我们的入仕者还是入世者,如果都能以庄子表达的这个思想为目标,才有可能达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理想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