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都实验中学--共享怒放生命

(2009-07-24 10:33:33)
标签:

杂谈

成都实验中学--共享怒放生命

  最近在成都实验中学跟孩子们共享娱乐英语学习方法,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火爆,演讲结束后热情“相拥”。看到一双双纯真的眼睛,更加激励着我把“与人希望,与人方便,与人信心,与人快乐”的心态和轻松的学习方式推广到更多的地方。帮助孩子门“拔苦与乐”,热爱学习!

 

成都实验中学--共享怒放生命

   学习语言尤其是初学者,首先要感性的“进入”(emotionally involved),避免被导入这样的误区:“将宝贵的精力和时间花在语法使用和独立的单词记忆方法上,使学习者失去美感体悟”。我的观点是:像哲学,音乐,语言这样的学科是要用心去体悟的,而不是单一的用脑子去推敲。佛家有一个说法,每个人其实都是佛,都具备万有般若和智慧。需要有所谓的“善知识”去启发“欢喜心”。这里的“善知识”我指的是可以点悟灵感和传播语言美感的导师;而“欢喜心”则指的是学习兴趣,如果你把英语当成一种考试工具去学,永远学不好;如果把英语当成一种娱乐方式和生活方式去享受,抛开枯燥乏味的语法和单词的学习方式,用英文电影、歌曲、甚至HIPHOP等一切娱乐化元素去感受语言之妙、之美、之韵、之逸、之怡,在你的体内会形成一种对英语的灵动,你说出的语句都基本符合语法规则;你看到的每一个单词都会心有灵犀,你将很容易知道她要向我们讲述什么。

 

成都实验中学--共享怒放生命

口语在任何语言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口语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书写。如何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没有捷径,只有多说,每日付出时间与她相伴,你就可以得到她的眷顾。许多英语系教授们也曾提到过语言的复用性和感悟性。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天天要三点:每天少学一点,学精一点,多用一点。我想,大家已经明白我的意思了,英语口语一定要把学的东西说出来,而且用到交流中去,在沟通中去伪存真,让你的口语更地道。在口语练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除了要开口说,还要具备用英文界定事物的技能。界定事物是交流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而我们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却没有强调过这一点。我们的英语课本经常有这样的问题:This is a glass? Where is the book? 而很少出现下面的问题,如:What is a book?  What is a glass﹖其实,当中国人说英语卡壳的时候,大多数情况是你想告诉别人这是什么但却不知道怎么来界定它。谁都可以轻易地做出描述:Where is the book?  It's on the table . It's on the desk.等。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界定“书是什么”,所以学英文时要有意识地多问自己“是什么”,然后想方设法回答。 

 

其次,还要注意用英文进行诠释的口语技能,也就是能够用不同方式表达同一意思。我们用母语可以自如地交流,原因是当我们说一件事卡壳的时候,我们总能找到另一种方式来表达。而用英文交流时,如果对方不清楚我们所说的意思时,我们是没有替换说法的。这就引出了背单词的问题,许多人只是照着单词表很机械地背单词的拼写和中文意思,并没有把单词活学活用。其实记单词应该是这样的,面对一个单词,要能同时说出一到两个它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等,这才是学习者最为受益的单词记忆方法。

 

总之,用英文描述事物的技能非常重要。描述事物大致可以分为按时间顺序描述和空间顺序描述。从时间上来说,美国人习惯“开门见山”:从自我出发,描述时总是把他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先点出来,然后是次重要的,他不考虑这个东西在时间上按什么顺序发生。而中国人则习惯“按部就班”地描述事物,强调压轴,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后。这样一来,按中国人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给美国人描述东西,美国人很快就失去兴趣了,因为他难以确定这一描述中的重点。从空间上来说,美国人总是由我及外,由里及表的,而中国人通常是远远地走来,一步步贴近自我。理解了这些差异,对于英文语法结构的组织就可以做到游刃有余,脱口而出的才是地道的美国口语。

成都实验中学--共享怒放生命

我有很严重的校园情节,去什么地方都要求在当地的校园吃饭。来到大餐厅,看到可爱的同学我就觉得特别亲切。想留点记忆,于是就有了这个“偷拍门”。这个小伙子感受后面大象般呼吸的生物,给了一个性感的回眸。

 

成都实验中学--共享怒放生命

二两米饭一个素菜,胜过鱼翅。我认为快乐的人生不是山珍海味,而是清和淡雅;不是盲目追求,而是真诚相待。祝大家一切都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