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018-01-15 09:38:46)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个人原创 |
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内容摘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设计探究活动。注重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独立探索,培养探究精神;合作探究 ,培养探究精神;课堂中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探究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究”乐趣。
关键字:独立,合作,时间,过程,乐趣。
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过去的“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的做法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这就给学生乃至教师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当然也留下了更广阔的思考与发展空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设计探究活动,经常给学生相应探究思维的熏陶,让学生在主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培养科学精神,这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增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十分有利的。为此,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学生的欢迎。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我在数学课堂中针对“探究性学习”做了尝试与研究,在这里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注重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教育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教师应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看过著名主持人李咏主持的‘梦想中国’节目吗?”这个备受关注的热门节目,学生会十分感兴趣。于是我顺势一引:“在‘梦想中国’的大舞台上,主持人为大家带来好运。今天,这里是智慧的展示台,老师也为同学们准备了金蛋,想看吗?”期待是最佳状态,我趁机出示金蛋,“这里有三个金蛋,两个是空的,只有一个里面藏有好消息,你们猜猜看,可能在哪个呢?”学生马上进行大胆猜测。把握这个导入时机,我紧跟着说:”可能在第一个金蛋里。可能在第二个金蛋里,也可能在第三个金蛋里,这就是一种可能性。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随即板书课题。这一环节设疑激趣。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高涨的探究热情,为进一步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课的伊始我以举国关注的“迎奥运”为主题的情境引入,以“北京绿化工程”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使他们能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中,主动去体验数学、做数学。
二、独立探索,培养探究精神。
独立探索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是学生发展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并作出反应的过程;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过程。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不同的学生也无法代替别人的思考。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机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观察、操作、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做数学”的活动,才能再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来。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我这样教学:
(一)、请同学们拿出1号平行四边形,指一指它的面积在哪?安静的想一想,它的面积怎样求?需要测量哪些数据?用尺子测量你认为应该测的相关数据,然后试着列式计算它的面积。
(二)、学生独立测量、思考、列式。
(三)、交流。
这样整个数学的学习过程便成了学生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即使学生发现了邻边相乘的做法,那也是很有必要的,再通过解决问题冲突让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了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独立探究确实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不要合作探究。相反,合作探究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探究行为不应只是个体行为,还要加强同桌探究,小组探究等探究行为。对教学而言,合作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开展合作探究,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合作对学生而言,是心态的开放,是主体性的凸现,是个性的张扬,是创造性的解放。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与同伴共同努力,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思维活跃。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次合作:我们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到底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刚才的剪拼活动想(出示思考题):
(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拿出那个没有剪的平行四边形和拼成的长方形比较一下,看能不能依据这些关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与小组同学合作完成
四、课堂中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
数学学习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人的思维是他人所不能替代的。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是在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往往问题提出后,教师很少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要求学生即时作答,生怕“冷场”局面。一旦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又急于启发引导,不顾学生的思维状态。把学生引入教师早已设置好的“思维圈”,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学生连思维时间都不能保证,就更谈不上探究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究,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探究在前,尝试在前,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明确思考的目标,主动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亲自实践,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究圆的面积求法。学生学生把圆剪拼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探究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不是教师为节省时间,包办代替。因此看来,给学生足够探究时间能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五、让学生充分展示探究性解决问题的过程。
解决问题不只是为了求出一个答案,更重要的是得出答案的探究过程,因为正是这个探究性思考过程展示了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将自己的探究过程再次展示出来,进行反思,及时总结,悟出规律。这样做有以下优点:(一)经常地让学生将自己探究过程整理表达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促进认知的深化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二)让学生展示其探究过程,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想法,发现探究中存在的问题,适时针对性点拨指导;(三)通过对各种不同探究方法的比较,能够使全班同学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从而不仅使学生关心自己的探究过程,还重视探究过程优化。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学生经过探究,在相互交流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探究方法,反映不同的思维水平。而通过探究过程的展示,使学生相互受到启发,从而发现长方形的周长与长和宽的直接关系。推导出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学生在展示解决问题途径中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六、体验“探究”乐趣
。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他再次追求成功和胜利的信念和力量。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认知水平,为其创设成功的条件,想方设法使其探究成功。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