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留给我们的“家书”
(2022-04-15 16:08:15)分类: 散文 |
母亲留给我们的“家书”
临海凭风
“家书”,自古以来饱含了中国人最私密却又最有共鸣的情感世界,是中国传统的文化。
家书,家在前,书在后。它强调的并不是一定要亲笔写下的书信,蕴含着更深的是一代代传承的家国情怀,家风、家训……对家的眷恋,将“家“的情怀放在心中并传给后人。
我的家书,是母亲生前爱恋的一张“照片”,也是她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家的“图书”。
说来话长了,在五十年代末期,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的艰难岁月,正当全国撒下无数人马找油的日子里,随着松基三井喜获工业油流,在亘古荒凉的松嫩平原,开始了一场气吞山的石油大会战。
好几万的石油大军,从全国云集于荒原,吃住成了大问题,于是乎,会战工委做出了决定,号召油田职工接家眷来油田开荒种地,解决石油会战大军缺粮的补充问题。
就在会战第二年的的那个春寒料峭的初春,在外奔波的父亲千里迢迢从东北赶回老家,毫无准备地将一家接到了油田。
当南来的列车喘着粗气将我们一家扔到了滨州线上一个叫龙凤的芦苇海旁,这荒凉之地就成了我们的新家。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整天忙碌在井场,十天半拉月都不回家一次,母亲同来油田的大婶大娘拉开了“五把铁锹”闹革命的序幕,披星戴月忙碌在田野。热闹的春种,更是油田男女老少齐上阵,据文化人描述,那阵势不亚于当年延安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小苗一个个冒出地面,披上绿衣,母亲和大婶大娘早出晚归,就像伺候出生的婴儿一样看护,洒下的辛勤汗水,得到了回报,第一年就夺得了大丰收。像及时雨一样,稍稍缓解了油田的缺粮问题,母亲她们姐妹“半边天”的地位,得到空前的凸显。油田家属自己开荒种地喜获丰收的喜讯就像涨了翅膀飞到了北京。
也就是,在母亲她们来油田的第二个秋天的一个天高云淡的午后,母亲和她们的姐妹们正忙碌在丰收在望的天间里,远远地看到开来一辆绿色的敞篷吉普车。
原来是油田工委的领导来视察收成,看望家属。正在劳动的母亲她们被叫到了地头,大家惊呆了,这不是人们爱戴的周总理吗?
最后,周总理提议合影,于是母亲和姐妹们站在周总理身旁,以丰收在望的大田做背景,留下了大国总理和普通油田家属的难忘瞬间。
母亲说,就在周总理离开她们的那个下午,姐们们抱在一起喜极而泣,泪流满面,几年来的辛劳,抑或埋怨都烟消云散了。
就是这张母亲姐妹们和周总理的合影照片,成了我们家的“图片家书”,在以后的日子里,尽管我家搬了几次家,每一次,母亲都亲自把它端端正正的挂在方亭最醒目的位置。
并把拍照片的过程无数次地如数家珍地讲给一茬茬的孩子,并把周总理劳动最光荣,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教诲和嘱托将给大家。
如今,尽管母亲走了,但是母亲留给我们的这枚“图书家书”,我们要一代代地传下去,永远牢记周总理的教诲,母亲的嘱咐,永葆劳动人民的本色,良好的家风,爱国、求实、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