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枸酱酒就是茅台酒最早的源头,枸酱究竟是什么呢,历来说法不一。

清·陈熙晋
汉家枸酱知何物,赚得唐蒙习部来。

按茅台官方的说法,茅台酒最早的“祖先”是枸酱酒,难道这就是传说中做枸酱酒的果子?
尤物移入付酒杯,荔枝滩上瘴烟开。
汉家枸酱知何物,赚得唐蒙习部来。
这首诗选自清人陈熙晋的组诗《之溪棹歌》。陈熙晋,浙江义乌稠城湖湖门人,原名津字析木,号西桥,人称“西桥太守”。陈熙晋在贵州锦屏、龙里、都匀等地任职达15年之久。道光二十年(1840)调任仁怀直隶厅同知。
唐蒙是汉武帝刘彻的使臣,《史记》载,公元前135年(西汉建元6年)唐蒙出使南越(今广州),在南越王的宴席上尝到了一种“鳛”地(今茅台酒的产地贵州仁怀古属鳛国)产的枸酱(又作蒟酱)酒。为取悦汉武帝,唐蒙绕道鳛地,取枸酱酒献给武帝。武帝饮后,觉得甘美异常,赞其“甘美之”。到公元前130年,唐蒙奉旨赴夜郎,由于枸酱酒的缘故,竟改道出符关(今四川省合江县南),沿赤水河而上奔鳛地而来,故有“汉家枸酱知何物,赚得唐蒙习部来”之说。有人认为,枸酱酒就是茅台酒最早的源头。
古文中枸酱又作“蒟酱”。“蒟酱”的“蒟”究竟是何物?
《史记·集解》引《汉书音义》:“枸木似榖树,其叶如桑叶。用其叶作酱酢,美,蜀人以为珍味。”这可能是关于“蒟”为何物的最早记载。
700年前宋伯仁撰写的《酒小史》一书,则把“蒟酱”作为一种果酒的名称,与其它众多的酒列在一起。
今人对“蒟”的研究、考证,有说“蒟”是川南一带随处可见的常绿灌木“红籽树”(又称“救军粮”),还有人说“蒟”是“魔芋”或“生姜”“海椒”等等。
已故著名四川地方史专家、原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任乃强先生在《蜀枸酱,蜀布,邛竹杖考辨》一文认为“蒟酱”是古僰人用“枳蒟”(即“拐枣”,上面第二幅图片就是拐枣)果实所酿,他的说法赞同者比较多。
拐枣,学名枳椇,又名蜜屈律、木蜜、木珊瑚、鸡距子、鸡爪子、万寿果、金钩子、梨枣、枸、鸡爪梨、臭杞子等,因它的花序七弯八拐,象鸡爪,才俗称拐枣。李时珍称它为金果树,并在《本草纲目》第三十一卷中记载,"枳椇……又作枳枸,皆屈曲不伸之意,树多枝而曲,其子亦卷曲,故以名之"。
拐枣可以做酒,仁怀境内的濮人后裔——仡佬族至今酿酒仍沿袭古法,重阳采摘拐枣,掺以粮食醢以为酱,装坛密封,据说这就是当年令汉武帝“甘美之”的“枸酱酒”。
有趣的是可以做酒的拐枣在中药中又是一未可以醒酒的药。元代《本草衍义补遗》中记有:“一男子年三十余,因饮酒发热,又兼房劳虚乏。乃服补气血之药,加葛根以解酒毒。微汗出,人反懈怠,热如故。此乃气血虚,不禁葛根之散也。必须鸡距子解其毒,遂煎药中加而服之,乃愈”。
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记有:“枳椇,《本草》只言木能败酒,而丹溪朱氏治酒病往往用其实,其功当亦同也。”
《苏东坡集》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苏东坡的一个同乡得了一种饮食倍增、小便频数的病,许多人说是“消渴”。这位老乡听从了一些医生的意见,服了很多治消渴的药,病非但不见好转,反而日渐加重。后来苏东坡向他推荐了一个名叫张肱的医生,张肱诊后认为此病不是消渴,而是慢性酒精中毒。酒性辛热,因此病人喜饮水,饮水多,故小便亦多,症状极似消渴却不是消渴。于是张肱用醒酒药为他治疗,多年痼疾就此痊愈。张肱所用的一味主药就是“枳椇子”。苏东坡不仅记录了这个小医案,还常以枳椇子作为醒酒良药向友人推荐。
关于拐枣能解酒还有更有趣的传说。传说酿酒祖师杜康开始帮岳父酿酒不醇,后来发现是因了岳父大人房上有根枳椇木,所以酿出的酒总是不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