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移势异,岳镇沧桑------霍州游记

(2015-04-06 21:33:09)
标签:

旅游

中镇霍山

兴唐寺

中镇庙

霍州署衙

分类: 游记

4月6日

    上午游罢洪洞几个景点,下一目标是中镇霍山及兴唐寺和中镇庙。 

http://s15/mw690/001oSEHMzy6Q1VbiaPIee&690
洪洞县地图http://s10/mw690/001oSEHMzy6Q1VbKnih29&690
霍州地图(局部)
http://s14/mw690/001oSEHMzy6Q1Vchy1L4d&690
霍州、洪洞、 老爷顶位置关系图

http://s2/mw690/001oSEHMzy6Q1Rx6QP7b1&690
老爷顶10米等高线图
http://s2/mw690/001oSEHMzy6Oz6v4qA1f1&690
老爷顶5米等高线图

http://s1/mw690/001oSEHMzy6Qgt838YMa0&690

    霍山又名霍太山、太岳山,位于霍州、洪洞、古县、沁源、灵石等县境内,是中国五大镇山之中镇。 

    《周礼•职方氏》载:九州之镇山,在扬曰会稽,在荆曰衡,在雍曰华,在豫曰嵩,在兖曰岱,在青曰沂,在并曰恒,在幽曰医无闾,在冀曰霍,名于后世不可易。九州中,冀州最大,九镇中,霍山最雄。     

    夏禹以后,随着古代政治统治中心的不断变迁,九镇亦随九州的不断变异而变异。至隋而定制为“五岳五镇”。《霍州志》载:“隋制祀四镇,以霍为中镇,是为五镇”。自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年)诏冀州镇霍山立祠,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敕重建,以后中镇霍山历代祀典有加。历代帝王在中镇霍山的祀祭活动仅有史记载的就多达63次,同时还有很多在霍山散落的碑文铭刻。

    中镇霍山寓育着原始而古老的山地崇拜文化。霍太山崇拜,是夏商文化或更早的先夏文化(即尧舜文化)的产物,相传尧舜理政,祭天祈神于霍山(霍州陶唐峪由此而得名,并建有尧祠),而后世山东泰山崇拜,比原始的霍太山崇拜至少晚千年以上。

    中镇镇山孕育了华夏根祖文化,是灿烂的华夏文明起源地之一。尧、舜、禹均在冀州建都,并在霍山理政、祭祀、治水,形成了霍山文化的早期古代文明。夏代真姓霍人建霍国于霍山,因霍建国于此,故山上自古即有专祭霍君的神庙,即大真之神。霍在此立国历夏商二代,周武王灭商时同时灭霍,至此真姓霍国在霍州立国约近千年。后周武王封其弟叔处于霍,建立姬姓霍国,故史籍称之为“霍叔处”,此为霍州有封国之始。霍国子孙以国为姓,有“天下霍姓出霍州”之说。

    抗日战争时期,霍山成为著名的太岳抗日根椐地;解放战争时期,陈赓司令员曾在此指挥过著名的大沟战役。

 

大禹治水始霍山。

    《尚书•禹贡》载,禹“导水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底柱、析城,……”。说明大禹治水,正是先从太岳霍山开始的。至今当地民间仍流传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谈。

 

天下门神出霍州。

    隋唐霍邑之战,李世民因力斩宋老生,收降尉迟恭而被两个无头之人恶梦侵扰,遂依徐茂公之计,派秦琼,尉迟恭夜守宫门。由此驱邪除恶、扶善安良的门神便流传民间形成一种习俗。

 

道光五年《直隶霍州志》所载霍山图,左为中镇庙,右为兴唐寺

http://s16/mw690/001oSEHMzy6Qgz3H4on6f&690
方志中所载霍山全图 

http://s8/mw690/001oSEHMzy6QgyRC1Fle7&690

    中镇不是霍山最高峰五龙壑,而是太岳山第三高峰海拔2346米的真武岭(老爷顶),因为老爷顶虽不是霍山最高峰,但它高出临汾盆地近1800米,显得巍峨高耸、至高至大,因而被《尚书禹贡》记载为九州之首的冀州之镇山,称为中岳,后又成为五镇之首,称中镇。

    据记载,禹帝治水曾在此山祭天,金朝曾在此山建真武庙为元帝行宫,历代帝王多在此山封神祭祀。

    远古的时候,祭祀曾经是古人心目中最为重要的事情。史学家们确认起码在3500年前人们对大山的祭祀不但十分频繁,而且具有了某种规律。而从各种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看,霍山甚至包括整个太岳山脉,都是当时祭祀活动最为集中的一个区域。公元8世纪中叶,唐肃宗时的河东才子吕湮曾为霍山之神立传。传曰:“霍山神者,苍帝之中子也,生于天灵之纪,著雍赤雷若之岁。封冀,总领海内名山,璜寰以象其德。”看来,霍泰山确实曾经有过一个“一岳独尊”的荣耀时期。

    霍山作为祭祀之山逐渐演变为一座风景名胜之山,大约始自于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特别是隋唐时期,许多后世被人们称道的著名景观即已渐显声名。北宋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一位叫杜衍的写过一首七言绝句《霍岳》,诗曰:“万古神山入盛谈,而今真得对睛岚。禅门邂逅能留客,茶泛磁瓯酒欲酣。”这首诗事实上是对霍山由祭祀之山到风景名胜之山演变结果的一种总结。

    霍山上的大规模人工造景以隋唐最具规模,著名的中镇庙就是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由隋文帝下诏敕建的,以后历代多次重修。唐初,秦王李世民率军在霍山下大败宋老生,所以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时李世民又下诏在中镇庙东南不远建兴唐寺,两年后又敕建慈云寺于霍山打鼓泉上。直至20世纪30年代初时,霍山保留下来的各种人文名胜和自然名胜风景景观仍有相当规模,其中历史人文景观如中镇庙、兴唐寺、慈云寺、喝石庵、红崖寺、广胜寺、“透亮碑”、子孙圣母庙、“兴隆丛林”牌坊、康熙御书“灵鹫华台”匾额、霍泉分水亭、玄武庙和宣侯庙等等,广胜寺飞虹塔与玄武庙的铜牌坊等极其有名。 

    据驴友david实地考证,老爷顶原来确实建有玄武庙,并且还建有金殿,可惜现在早已荡然无存。只有一块镶嵌在山顶发射塔台阶上的半截断碑上“玄帝金殿”几个字在述说着霍山曾经的辉煌。

 

    中镇霍山既然已经变成了这个样子,我也不打算登山了,到兴唐寺和中镇庙看看也就满足了。

    在洪洞打听去兴唐寺怎么坐车,结果,洪洞到兴唐寺没有车,只能坐去赵城的车,然后再想办法倒车。无奈,只好乘上赵城中巴,到赵城换车。 

    相传周穆王西巡,由造父驾良马八匹直趋昆仑,见到西王母后听说徐偃王谋反,又与周穆王日驰千里,东归击徐,大破叛军,造父以此军功受封赵城。“赵”的本意是超速疾行,“赵城”这个地名就是以造父日驰千里平徐偃王的功绩而命名的。造父的后裔便以赵为氏,尊赵城为其发祥地。

    赵城侯村有女娲的补天窟、补天台,女娲葬地娲皇陵。

    原赵城县境从汉至隋历属彘县、永安县、霍邑县,隋义宁元年(617年),始分出赵城县,直到1954年与洪洞县合并。二县合并为洪赵县,1958年仍用名洪洞县。

 

    在赵城下车后,打听去兴唐寺的车,得知兴唐寺乡所在的苑川一天只有两趟,一早一晚,此时无车。没办法,只好打车前往。

 

到兴唐寺村,发现残破的兴唐寺大门紧锁,兴唐寺被围墙围了起来。http://s15/mw690/001oSEHMzy6Ri5GHUrI3e&690到附近一个较高的土堆上,隔墙拍下寺内唯一的一座大殿。

http://s13/mw690/001oSEHMzy6Ri5Gax8U5c&690
这棵古松倒还能说明点兴唐寺的资历。
http://s16/mw690/001oSEHMzy6Ri5HvNhR2f&690

    兴唐寺因唐朝建立前曾在此屯兵而得名。 

  公元617年(隋大业13年)李渊从太原起兵南下,所向披靡。兵至霍邑(今霍州市)遇隋将宋老生的强劲抵抗,又逢连阴雨天气,更且军粮殆尽。这时李渊与谋士商量暂回太原徐图进取。李世民建议,“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小敌即班师,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李渊不听李世民的建议,催促退兵。这时李世民在李渊的行军帐外大声哭泣,李渊闻声召李世民而问。李世民说:“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必尅,退还则必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须臾而至。是以悲耳。”李渊这才接受李世民的意见,收回退兵的成命,发令到太原增调一月的粮草。到了秋天,雨停了,李渊激宋老生出城一战,战而杀之。

  霍邑之战后,便势如破竹,李渊的部队再没有遇到什么艰难战斗。到年底李渊顺利进入了长安。可以说,霍邑之战是唐朝开国的关键一战。以上这段故事在《新唐书》和《旧唐书》都有叙述,所以对于唐朝来说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

http://s2/mw690/001oSEHMzy6ON9ORoeR91&690

连环画《定河东》

http://s10/mw690/001oSEHMzy6QovmSa9z49&690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下诏在霍邑建兴唐寺。该寺距赵城县(古时赵城县为霍州所辖)35里,位于霍山主峰之下。寺名“兴唐”也表明了霍邑对唐朝开国的重要性。

  到了宋朝,可以想象对“兴唐”这个词是有忌讳的,兴唐寺被改名为崇胜院。在元、明时期又恢复兴唐寺的名称。

  兴唐寺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经过了若干次兵祸和衰微,又经过了多少次重修振兴,到本世纪30年代,还有常住僧人70多名。香火之盛非晋南其他佛寺可比。

    而眼前,曾经红火一时的兴唐寺沦落到这个样子,令人心寒。 

 

由兴唐寺北望,当前这座山正好挡住了老爷顶,但通过远山大致可以判断出老爷顶的高度。
http://s7/mw690/001oSEHMzy6Ri5Izsj416&690
离开兴唐寺,来到大名鼎鼎的中镇庙。http://s4/mw690/001oSEHMzy6Ri5J0dXBd3&690
  中镇庙在兴唐寺的西北,距兴唐寺只有约500米。它的历史要比兴唐寺早得多。它是由于人们对霍山的祭祀而产生的。

  在尧舜时代,晋南临汾一带曾经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据史书记载,早在尧舜时代就有对霍太山的祭祀,这就是中镇庙的起源。到隋朝把霍山定为四镇中的中镇。到明朝洪武二年,下诏正式称五镇为: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中镇霍山、西镇吴山、北镇医无闾山。这五镇的山麓都建有庙宇,便于祭祀和游览。

  中镇庙,又称“中镇祠”,为自宋代起历代祭祀五镇之一中镇霍山山神的庙宇,位于霍山山麓兴唐寺村,距县城25公里(很多文章说兴唐寺村是霍州所辖,其实,兴唐村属洪洞县。而老爷顶是霍州、洪洞、古县的界山)。 

    关于祭祀霍山庙宇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时称岳庙。隋唐时祀四镇,霍山不在四镇之列,但隋代仍称霍山为冀州镇,并在开皇十四年(594年)诏就山立祠,唐代则称西北镇,贞观四年(630年)建霍山祠,后因霍山在天宝十年(751年)获封应圣公,故又称应圣公祠,开成二年(873年)重修,宋代最迟在淳化时已由祀四镇改为祀五镇,并将其改作中镇庙。此后历代屡有兴废,可考的最后一次重修完成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按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时平阳府章廷圭所作《重修中镇庙记》,此时的中镇庙有正殿五间(周围出回廊二十四间)、寝殿三间,并有东西厢房等。 

    在中镇庙中有从唐到清,历代皇帝祭祀山神的石碑50余块,有朱元璋制定岳、镇、海、渎的“奉天承运”碑,还有康熙皇帝的题匾和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唱和。历代皇帝的祭祀更增强了人们对这些名山的神秘感和敬畏之情,从而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这些名山的生态环境的作用。所以直到本世纪30年代霍山仍然是山林茂密、时有野兽出没。而建在山麓的这两座寺庙,直至民国初年还是郁郁葱葱,更有千年古树错落其间。      

    1934年的夏天,梁思成、林徽因应费正清、费慰梅夫妇的邀请,来到山西汾阳城外的峪道河避暑消夏。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梁、林两位先生与费氏夫妇结伴同行,南至赵城,北至太原,在汾阳周边各县作了多次的古建筑考察,其中包括中镇庙。在其《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赵城县霍山中镇庙”一节中有如是记载:“庙址既大,高下不齐”,“就形制上看来,恐最­早不过元代”,并对其大殿的建筑形制做了简略描述。

    1970年,该庙与周边的兴唐寺被一同拆毁,木料用于建设小学,上百通石碑大多被砸碎,用于垫路或砌房基,今原址仅存东配殿三间、一块完整的《大明诏旨》碑(明洪武三年所立)以及散落在院子里的一地残碑。

 

除了碑亭就是散落在地上的残破的石碑和石构件
http://s7/mw690/001oSEHMzy6Ri5Jxhqud6&690

http://s14/mw690/001oSEHMzy6Ri5K0iUl2d&690
还有这个可怜兮兮、无重可负的赑屃
http://s3/mw690/001oSEHMzy6Ri5KD2pk32&690

http://s6/mw690/001oSEHMzy6Ri5LdDnL45&690
  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为诏定简化天下诸神神号,颁布了“大明诏旨”,并在国家最重要的祠庙前镌石立碑,昭告天下。今天,如此完整保存的“大明诏旨”碑已经极为罕见了。
http://s13/mw690/001oSEHMzy6Ri5LCxxGcc&690

http://s5/mw690/001oSEHMzy6Ri5MymZSa4&690
    兴唐寺和中镇庙之灾,罪不在兴唐寺村民,是那个疯狂的时代造的孽。这么珍贵的历史文物就这样毁了,我不知我们将来如何对我们的子孙解释。

 

返回赵城,截长途汽车到霍州,先去霍州署衙看看。   
http://s5/mw690/001oSEHMzy6Ri5NdzI844&690
    霍州署位于山西霍州市东大街北侧,始建于唐代,占地面积3.85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为元、明、清古文化遗产。

    霍州署相传曾为隋朝中郎将宋老生的幕府,又为唐尉迟恭的帅府行辕。其作为州治衙署,至今已历时1300多年了。原建筑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倾圮。次年,监州失剌不花、知州李伯渊主持重新修建。后经明清两代陆续增补修葺,日臻完善,其占地面积3.85万平方米,分中轴线和东西辅线三大建筑群及一些署外建筑。该署主体建筑,雄伟高大,古朴典雅,结构奇巧,工料俱佳;附属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得法,形制壮丽,内实外华。

    自清末到民国,天灾无常,兵连祸结,霍州署除中轴线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外,东西辅线及署外建筑或圮、或毁、或改做他用。以中部轴线为主的州署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霍州署衙号称与故宫、保定直隶总督府、内乡县衙一起构成了中国四级官衙一条龙旅游路线,但经实际考察,其规模尚不如南阳府衙。结构、功能与南阳府衙大同小异。所以也就没有费多少力气去认真观察研究。
http://s15/mw690/001oSEHMzy6Ri5NzvHg4e&690

http://s11/mw690/001oSEHMzy6Ri5NXDfAfa&690
古董中硬添上这么两位,不知决策者是怎么想的?
http://s7/mw690/001oSEHMzy6Ri5W5rvMf6&690

http://s8/mw690/001oSEHMzy6Ri5WAPXN27&690

http://s3/mw690/001oSEHMzy6Ri5X4atA42&690

http://s15/mw690/001oSEHMzy6Ri5XpIJ0de&690

http://s11/mw690/001oSEHMzy6Ri5XNeHg3a&690

http://s11/mw690/001oSEHMzy6Ri5YkxVU0a&690
议事厅中蜡像倒挺逼真
http://s13/mw690/001oSEHMzy6Ri5YJ0tudc&690

http://s2/mw690/001oSEHMzy6Ri5Z766ta1&690

http://s1/mw690/001oSEHMzy6Ri5ZIteEd0&690

http://s10/mw690/001oSEHMzy6Ri60eBh789&690

http://s5/mw690/001oSEHMzy6Ri60Ip8g44&690

http://s1/mw690/001oSEHMzy6Ri6188y470&690

http://s10/mw690/001oSEHMzy6Ri61rXOVb9&690

http://s1/mw690/001oSEHMzy6Ri620WeQe0&690

http://s13/mw690/001oSEHMzy6Ri62IH48ac&690

http://s13/mw690/001oSEHMzy6Ri65qyZK3c&690

http://s16/mw690/001oSEHMzy6Ri66sILddf&690

http://s9/mw690/001oSEHMzy6Ri671ifSc8&690

http://s13/mw690/001oSEHMzy6Ri67pVus2c&690

http://s2/mw690/001oSEHMzy6Ri680uSl61&690
悬鱼太守也到了霍州
http://s15/mw690/001oSEHMzy6Ri68vh9A5e&690
值得一提的倒是这位曹端
http://s10/mw690/001oSEHMzy6Ri68TXap79&690

http://s2/mw690/001oSEHMzy6Ri69rlWp71&690

http://s8/mw690/001oSEHMzy6Ri69XoKr97&690

http://s4/mw690/001oSEHMzy6Ri6b4Sfp63&690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近年来,这个官箴多被提起,但谁为滥觞?在这里找到了它的创始人。 

    曹端(1376-1434),字正夫,号月川,河南渑池人。明永乐六年(1408年),33岁的曹端参加了河南乡试,考中第二名;第二年,又参加了京城的会试,以副榜(乙榜)第一的身份.被授为山西霍州学正(州里主管学务的官员)。从此,曹端步入仕途,在从政、从教之余,潜心理学研究。

    曹端为学刻苦专一,躬行实践,重视言传身教。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他注重以德服人,知行合一.向学生们传授做人的方法。曹端在霍州十余年,修明正学,政绩颇佳,且对理学有真知灼见。因而得到四方学者士人的敬慕,争相投其门下受教,“闻风来学者数百人”,“诸生服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论”。父母丧,他归葬渑池,庐墓六年,霍州诸生不远千里,“多就墓次受学”(《明史·曹端列传》)。

    曹端在霍州讲学时,霍州学者李德见到曹端后,对学生说:“学不厌,教不倦,是曹子的盛德啊!”至于他知古今,达事变,这一点后学很少有赶得上的。古语说:‘得经师易,得人师难’,你们得到了人师啊!”于是他避席不在霍州讲学。曹端知道后,虚怀若谷,同样认为李德品行高尚,让学生们挽留他一同讲学。

    在为政方面,曹端也颇有建树。曹端首倡为政要“公廉”。霍州知府郭晟向曹端请教为政之道。曹端说:“其公廉乎?公,则民不敢谩;廉,则吏不敢欺”。郭晟深服其教。在曹端死后百余年,明代另一学者洪应明在其所著《菜根谭》中,才提出了“公生明、廉生威”的论断。所以曹端倡导的“公廉”二字竟成为明清两代之官箴。公廉说,即使在今天,仍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蜡像:监州失剌不花、知州李伯渊主持重新修建霍州城http://s2/mw690/001oSEHMzy6Ri6athAd01&690

http://s2/mw690/001oSEHMzy6Ri6byklb51&690
谯楼
http://s1/mw690/001oSEHMzy6Ri6bZZkI00&690
立于霍州市中心的鼓楼,未毁于文革,真是幸运。
http://s12/mw690/001oSEHMzy6Ri6cyhRh1b&690
虽然体量不是很大,但称得上精美绝伦。
http://s16/mw690/001oSEHMzy6Ri6cRbt58f&690

   中镇霍山各景点就这样游览完了。既有点意犹未尽,又有点遗憾,但事先已经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侥幸的预期全部落空了。

 

    网上订不到去宁武的火车坐票,路太远,不敢买站票,想到火车站碰碰运气,结果还是一样。只好预订了明天从太原去宁武的火车票,今天住到长途汽车站附近,明天先乘车到太原,然后再换火车去宁武。   

参考资料:  

拨开云雾看霍山:http://www.tydao.com/sxsen/minshan/04-huo.htm

凭吊中镇庙和兴唐寺:http://www.aisixiang.com/data/14650.html 

兴唐寺四绝:http://www.lfxww.com/plus/view.php?aid=67416

霍山中镇庙、兴唐寺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cb6af00100mirf.html

五岳演变与中镇霍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09d3a5010008gp.html

中镇霍山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5378c0101880w.html

山西广胜寺《赵城金藏》的身世传奇:http://www.sx.chinanews.com/news/2011/0619/39943.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