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北溟
北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837
  • 关注人气:51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连泉寺穿越记

(2013-12-08 09:15:52)
标签:

连泉寺

猫耳山

铁瓦寺

小溪泉水

分类: 游记

     最近老母亲在京,户外活动参加少了。上周四看泉水兄发了连泉寺穿越的活动,这既是我向往已久的活动,又是一直没有机会参与的活动。立即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参加。 

穿越地区区位图   

http://s16/mw690/001oSEHMgy6EOnTpeqzef&690
穿越地区10米等高线图及穿越路线
http://s4/mw690/001oSEHMgy6EOnWiv2Xe3&690
从北向南看上山的路线
http://s2/mw690/001oSEHMgy6EOnXTNtL91&690
从南向北看下山的路线
http://s6/mw690/001oSEHMgy6EOnYPg33c5&690

 

    泉水兄要求大家可自行前往河北庄车站处(833路终点站.8点50分)集合。为了能赶在大家到达之前有点时间到铁瓦市看看,我6点前即登上836,然后在闫村换乘房13路,7点刚过即在邮局站下车,然后过河到河北镇政府。传达室的同志很好说话,并指给我铁瓦寺的位置。但调侃我了一句:够早的啊!http://s12/mw690/001oSEHMgy6EOnXdgsbfb&690
    铁瓦寺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房山区河北镇政府院内,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寺坐北朝南,山门嵌有石额“铁瓦禅林”。进山门,两旁各有配殿两间。中间是铁瓦殿,铁瓦寺因此殿得名。铁瓦殿平面呈圆形,高6米,直径5.8米,殿表粉刷铁红色,券形门窗,与佛殿的圆柱体建筑和谐。攒尖式殿顶,顶尖由宝珠收拢,6条殿脊自上而下均衡垂布,把殿顶分成6个扇面,顶面以铁瓦铺盖,共用铁瓦458块,瓦长0.31米,直径0.13米,瓦表多有铸字,。殿脊和刹同为铁质。每块铁瓦重量约4公斤,铁瓦总重量约1882公斤,加之脊、刹用铁总量约3000多公斤。

河北镇政府

http://s7/mw690/001oSEHMgy6EOo5TtUq36&690
大门东侧的文保碑
http://s8/mw690/001oSEHMgy6EOo8iuSb07&690
镇政府院内
http://s14/mw690/001oSEHMgy6EOo9yikJ4d&690
好大的一棵银杏树
http://s4/mw690/001oSEHMgy6EOobaLlxd3&690
绕过办公区,一溜台阶把我引向处于院子后侧的铁瓦寺
http://s12/mw690/001oSEHMgy6EOojkxBNbb&690
铁瓦寺前的竹林
http://s13/mw690/001oSEHMgy6EOoAGiba6c&690

http://s16/mw690/001oSEHMgy6EOoobTR55f&690
这个石塔好象是后造的
http://s14/mw690/001oSEHMgy6EOoFjETj7d&690
铁瓦寺山门
http://s13/mw690/001oSEHMgy6EOoH0qWEcc&690
铁瓦寺大殿。这个大殿与一般的大殿不同,呈圆形。
http://s5/mw690/001oSEHMgy6EOoI2eB664&690
大殿两侧建有配殿
http://s9/mw690/001oSEHMgy6EOoQ9l1u28&690
殿内供奉的好象是观音菩萨,殿内还播放着诵经的录音。
http://s10/mw690/001oSEHMgy6EOoRLEpP39&690
殿后山崖下显然还有一个山洞,但门锁着,看不清里面的内容。
http://s13/mw690/001oSEHMgy6EOoTiEVedc&690
铁瓦覆盖的殿顶
http://s10/mw690/001oSEHMgy6EOoXDJI559&690

    从镇政府回到河南,看到邮局站前一群驴友正在等车,听他们说“旅长”如何如何,这个名字我很熟悉,一问,果然是冲浪手的队友,他们今天是要去大安山,这地方也是我一直想去的地儿,真想跟他们一起走,可既然已经准备跟泉水兄走,只好忍痛割爱了。
    时间还早,慢慢往833总站走过去。

    看到河南村两条南北街口都有这样的大门楼,河南村三个字很显眼。不由联想起发生在河南村的一个故事。

    1937年后,日军的侵略魔掌伸向了京郊的这个煤炭基地,在河北村建立了据点,后来发现河北村的地势低于河南村,不利于掌握战事,才搬到河南村来。河北村那座较高的山坡上,曾是当年日本军与八路军打仗的地方。村里老人说,有一天,八路军和日本军打了一个晚上的仗,那次八路军损失了百来人。但抗战胜利前夕,日本鬼子又悄悄退走了。

  1996年深秋,河南村委会突然接到一封来自日本的厚厚邮件。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一叠数十张黑白照片,并附一封信函。信中说,这是他50多年前在这个村居住时拍摄的照片。不知照片上的一些人物他们现在如何。如有可能,请将照片交给他们。对当年给他们带来的不少麻烦表示深深的歉意。
  原来写信人是一位叫浅川今朝男的日本老人,现在日本国群马县安中市的家中开私人照相馆。他23岁那年随日本侵略军驻防良乡县城后驻扎河南村,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从照片所反映的内容来看,他住河南村一年半期间,除拍了一些反映日军活动照片外,还有一些反映当地风土民情、地理风俗的画面,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河南村在侵略军铁蹄下老百姓生活及村貌的一些状况。
  村委会干部们找来一些年长的老人辨认,有人从照片中认出一位是本村村民卢瑞的姐姐。找来卢瑞一看,果然是他的三姐,便取走照片和浅川今朝男的明信片,此后卢便与浅川进行了书信来往。浅川接到卢瑞回信后,非常高兴。随后又寄来第二批照片,能辨别出人物的,卢老便分送给有关人。剩下的大部分今仍存在卢瑞手中。1997年,81岁高龄的浅川在其儿子、儿媳妇和侄子等5人的陪同下,飘洋过海来到他阔别了57年的河南村。他怀着友好的感情,回顾了他在河南村生活的情景,寻找当年的熟人和当时的住所。他对侵华日军犯下的罪行表示深深的忏悔。浅川带全家来华旅游,曾到了熟悉的大石河岸边,但没有找到他当年曾住过的房子。

http://s6/mw690/001oSEHMgy6EOp1WbCR35&690
    蹓蹓跶跶到河北庄车站,时间还早,随便与车站跟前的黑出租侃了一会儿。消磨时间以等候其他队友的来到。 

这是河北庄833总站位置和三岔路口的走向图
http://s2/mw690/001oSEHMgy6EPe8QfIdd1&690
    队友们陆续来到,老八板、老公母俩,这两位是上次燕羽山同行的老哥,他们走过这条路,我们就笨鸟先飞,到前边口儿村去等大队。
http://s11/mw690/001oSEHMgy6EOp7O99Uca&690
山村水泥路还算好走
http://s9/mw690/001oSEHMgy6EOpcs1C078&690
沿途的村庄
http://s8/mw690/001oSEHMgy6EOpePim347&690

http://s2/mw690/001oSEHMgy6EOph9HeF61&690

http://s5/mw690/001oSEHMgy6EOpiJU8cf4&690

http://s5/mw690/001oSEHMgy6EOpnh4Ik14&690

http://s4/mw690/001oSEHMgy6EOpp9VMT63&690
    口儿村路口有一个明显的亭子,直行,奔连泉寺,右转,去英水,可翻山到十字寺、金陵;左行有一小路可通羊耳峪。http://s6/mw690/001oSEHMgy6EOpqbrLLa5&690
口儿村原来通公交,一天三趟,721大水之后,路被冲断了,至今没有修好,公交也就断了。
http://s5/mw690/001oSEHMgy6EOpqXDU054&690
口儿村委会。
http://s16/mw690/001oSEHMgy6EOpry47Jef&690

http://s5/mw690/001oSEHMgy6EPyfpZFqa4&690

    趁等大家的时间,与口儿村陈老哥闲聊,他告诉我们,现在年轻人都不在村里了,村里只剩下百来口老人。大水之后,政府鼓励大家搬下山去,每家补贴1000元房租。但他不愿下山,留在村里,闲时上山刨点玛璃疙瘩,手工制作一些烟斗,星期天跑到潘家园去卖,赶好了,一个好烟斗可以卖上千元。

陈老哥为我们展示他自己刨来的玛璃疙瘩
http://s2/mw690/001oSEHMgy6EOpxSXbX91&690
自己加工的半成品
http://s1/mw690/001oSEHMgy6EOpH78rKb0&690
成品
http://s3/mw690/001oSEHMgy6EOpItuim22&690
后队到达口儿村,大家合影留念(下载自泉水兄上传的照片,我的相机没电了,一路上除重要地标外,没敢再使用自己的相机)

http://s13/mw690/001oSEHMgy6EPyWeALqbc&690
合影后开始上山。721大水之后,原来的公路已经毁成了这个样子
http://s7/mw690/001oSEHMgy6EOpK0uxgc6&690
这个地方叫地质灾害监测站,
http://s3/mw690/001oSEHMgy6EOpNYrOW52&690
过地质灾害监测站后,六十多们队友继续沿山沟前进
http://s4/mw690/001oSEHMgy6EOpQUXaH63&690
这里有一个岔口,但两条路最终都会汇合到一起。沿左手小路走会缓一点儿。
http://s16/mw690/001oSEHMgy6EOpS6O2X0f&690
前方的垭口就是我们将翻越的北垭口
http://s8/mw690/001oSEHMgy6EOpUqNIHa7&690
登上北垭口,回望口儿村一带
http://s5/mw690/001oSEHMgy6EOpVz2lK24&690
    在北垭口和南垭口之间,是一段比较平缓的横切小路,一般不会迷路。但在北垭口东侧,有户外朋友拴上的红布条路标,泉水兄告知这是驴友山脊暴走的路线,一般驴友不要贸然走这条路。

    从南垭口下山不远,有队友指示:前方山下一片草甸即连泉寺遗址。

http://s3/mw690/001oSEHMgy6EPzOxVUm02&690
    队友们在连泉寺遗址午饭,我忙着踏勘一下这个规模不小的遗址。

    据正德碑文记载。寺庙的开山祖师是山西万泉县吴姓族门子弟。他舍爱离俗,遁入空门,云游到此,见前山是大金章宗古墓,后山树木繁茂,是意中之宝地;又因寺庙的南面有两眼泉水相连,于是兴建此寺,定名曰“古刹连泉圣境”,寺上的山峰也被称为连泉顶。民间曾有“山门倒,人不在,七步里,七步外,还有七十二缸老咸菜”的顺口溜传说。传说在连泉寺被毁时,僧人们偷偷将寺内的金佛像和财宝装了72口大缸,掩埋在山门附近,以待将来重修寺庙、光复佛法时启用。
http://s12/mw690/001oSEHMgy6EOq1a8Mrdb&690
网上介绍遗址内有三通石碑,但我却发现了六通,这是第一通,碑首有檀越芳名字样,显然是一个功德碑。
http://s10/mw690/001oSEHMgy6EOq5gGBHd9&690

http://s2/mw690/001oSEHMgy6EOq9F6KJf1&690
这是第二通。时间仓促,未及细读碑文,不知具体内容为何。(后来核对资料得知,此碑为“大房山连泉禅寺开山大善知识印宗能禅师檀越名记”碑,碑额楷书“重兴连泉禅寺”,此碑字迹已剥蚀。)http://s4/mw690/001oSEHMty6ESV1rg5l23&690

    这是第三通石碑。碑首刻有“重修连泉禅寺碑记”字样,应该是明正德年间之物。可惜石碑已被人为破坏,这上半部,与下面那张照片是同一通石碑。
http://s12/mw690/001oSEHMgy6EOqhBMGT4b&690

http://s6/mw690/001oSEHMgy6EOqjo3GJ15&690
这是被破坏了的第四通,从碑刻中那么多人名来看,也应该是一通功德碑。
http://s6/mw690/001oSEHMgy6EOqtZfc955&690

http://s7/mw690/001oSEHMgy6EOqF4k2Ga6&690

http://s6/mw690/001oSEHMgy6EOrFPBljd5&690

http://s4/mw690/001oSEHMgy6EOrH2i79c3&690
    这是第五通。碑首有“建寿塔铭”字样,应该是僧人舍利塔碑。可惜,因为我的粗心,没有找到那座覆钵式舍利塔。
http://s2/mw690/001oSEHMgy6EOrLzag101&690

http://s16/mw690/001oSEHMgy6EOrNwzbV9f&690

http://s5/mw690/001oSEHMgy6EOrSaR1y64&690
这是第六通,但这一通石碑上好象没有字。
http://s3/mw690/001oSEHMgy6EOrVmOpY12&690
    连泉寺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

传说一、七十二缸老咸菜

    据传说,从前,有一个从山东来的和尚云游到此,觉得这儿是个好地方,就一心想建个寺院。于是,他在附近的几个集市上都贴出了内容一样的告示,说连泉顶山明水秀,草木滋荣,是块风水宝地,贫僧想建一座寺院,以供奉佛祖保佑这里人丁兴旺,并乞求各位施主帮忙。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十里八乡,不几天功夫,竟得到了大量财物。和尚马上来到附近的白水兴隆寺,找住持商量建寺院等事情。经过两年的施工,一座三进殿的寺院造好了。因为山上泉水沿着山谷连绵不绝,涓涓细水终年不断,故寺庙取名“连泉禅寺”。和尚自任住持,广招弟子,教导他们严守戒条,香火一直很盛。
    老和尚一年到头,总是粗茶淡饭,连象样的袈裟都没有。众僧都曾劝他说:建寺时不是剩下许多金银吗,留着为啥?老和尚笑着说:“出家人以清贫为乐,不能妄生邪念,剩下的金银日后自有用处。”几年过去,一天,老和尚突然把众僧叫到跟前,对他们说:“我大限已到,以后你们要按时作好功课,延续寺庙香火。”并取出一个锦盒说:“这是留下的宝物,以后寺庙若遭劫难,再打开细看……”
    老和尚圆寂了,众僧急于想知道锦盒中的秘密,埋葬了住持后就打开了锦盒,只见里面有一方素锦,上面写着:山门倒,人不在,七步里,七步外,存有七十二缸老咸菜。
    这七十二缸老咸菜,据说就是建寺时剩下的财宝,换成了七十二缸金子埋在地下。众僧各怀私欲,开始不顾一切在寺庙内外挖掘财宝,结果寺庙坍塌,内讧不断,金子谁也没找到,寺庙却日渐颓败。“七十二缸老咸菜”的顺口溜从此一直流传下来。

传说二、小羊倌的奇遇

    连泉顶上有个破庙,庙旁有条小溪顺山而下,小溪附近有个村子,叫南台。很久以前,村里有个十一二岁的男孩,因为给人家放羊,所以大伙儿都叫他“小羊倌”。
    这一年,爹妈都因闹饥荒饿死了,村里许多穷人都饿得奄奄一息。这天,小羊倌揣着一块菜饼子,赶着羊群登上了连泉顶。当时正值深秋,树叶子已经掉得差不多了。唯独这里野草还挺绿。他把鞭子往地上一扔,一屁股坐在了一块大石头上。这时肚子也叽里咕噜地直叫唤,他从怀里掏出那块菜饼子,咬了一口,又苦又涩,连点咸味都没有,不禁叹了口气。忽然,一阵风吹过,他听到远处好像有什么声音。回头一看,不远的山坡上,有个老头儿正在往山坡上晾东西。山坡上黄澄澄的,他觉得挺奇怪,老头儿晾的是什么呀?自己来这里好多次了,从没看见有人在这里晾过东西。他好奇地走过去仔细一看,原来是摆了一地咸菜疙瘩。他乐了:“老大爷,这咸菜给我一块儿行吗?”老头儿连头也没抬说:“你自己拿吧,爱拿多少拿多少!”可他只拣了一块最小的。老头儿说:“你怎么不拿一块大的呀?”“老爷爷,这就够了,谢谢你。”这时,几只羊羔“咩咩”的叫了起来,他以为狼来了,连忙把“咸菜”往兜里一揣,拿起鞭子去照看羊群了。老头儿看着他的背影说:“真是个诚实的孩子。”
    小羊倌回到羊群后,哪有什么狼啊,原来是几只羊羔在顶架呢。他松了口气,重新拿出菜饼子和老爷爷给的那块咸菜。哎,咸菜怎么变成一块金子了?他连忙回头去看山坡上的老人,老人早已没有了踪影,那片黄澄澄的“咸菜”也不见了。他忽然明白了:刚才晾在山坡上的那片“老咸菜”一定是人们传说的“七十二缸老咸菜”,那个老头儿或许就是连泉寺的住持显灵了。小羊倌连忙下山,到集市上用金子买了粮食,帮乡亲们度过了荒年。

传说三、龙井的故事

    上古的时候有九条龙争斗不休,闹得天下河水泛滥成灾。后来大禹治水,把九条龙分别锁在九眼井里。这九眼龙井分别在什么地方,一直没人知道。
    一年闹饥荒,养儿峪村的一位孤身老奶奶救活一对饿昏了的讨饭娃。哥哥叫大顺,弟弟叫二满。老奶奶收养了他们,对兄弟俩像亲孙子一样慈爱;两兄弟对老奶奶也特别孝敬。几年过去,兄弟俩逐渐长大。一天,老奶奶突然病倒了,躺在床上,昏迷不醒。兄弟俩急坏了,到处打听能给老奶奶治病的偏方。一位云游僧人告诉他们:老太太是肺热痰多,须用龙井中龙涎方可治愈。说完指指西山飘然而去。兄弟俩听说过西面连泉顶上的寺庙有一眼龙井,但谁也不知道在哪里。找到龙井不容易,从龙井下的老龙嘴里取龙涎更危险,但为了救活奶奶,他们什么都顾不得了!兄弟俩把奶奶托付给邻居照顾,拿着镰刀和水罐就上山了。
    俩人来到了连泉顶,只见破庙坍塌,早就没有了人烟。山风呼呼作响,从山门找到大殿,从大殿找到塔林,到处是荒草荆棘,哪里有龙井的影子?已经到了晌午,俩人的肚子已饿得“咕咕”叫,只得摘几串野葡萄充饥。忽然,二满发现一只黄狐在眼前一闪,便向庙后奔去。俩人情不自禁追了过去。说来也怪,黄狐转到一片杂草堆旁却不见了。二满一拨草堆,发现了一块圆形青石板。石板中间,还拴着一个铁环。大顺说:“石板下说不定是龙井——”两人赶忙用镰刀把穿进铁环,使劲一抬,呀——真是一眼深井!井口不大,黑洞洞的看不见底。趴在井边一看,觉得冷气袭人,井沿还有一条大铁链。哥俩没多想,抓住铁链就往上拽。只听井底忽忽风响,铁链哗哗,一条黑龙张着嘴、抖着须,随铁链盘升上来。井里的水不断上涌,眼看就溢出了井口。兄弟俩不由自主要松开双手。只听老龙说话了:“小兄弟,不要松手,我被大禹锁了几千年,如果能帮我砸开铁链,放我出去,我会报答你们的。”二满壮着胆子说:“放你出去可以,但要给我们龙涎救奶奶。”老龙点头答应,并口吐涎水,二满赶忙用水罐去接。大顺转身去砸铁链。只听铁链哗哗、电闪雷鸣,接着是一声巨响、一声龙吟,老龙乘着雷电飞腾而起,顿时间大雨倾盆……
    老奶奶得救了,这里的年景也从此变得风调雨顺。
    后来,又有许多人去连泉顶寻找龙井,可是谁也没有找到。
 
    饭后,大家开始下山。因连泉寺破坏严重,山门的位置不容易确定,下山的路不太好找。如果是没有走过这条路的驴友,可以先确定这块碑,这是一块唯一比较完整的石碑。http://s4/mw690/001oSEHMty6ESV1rg5l23&690
    然后在它的正前方还竖立着这个石构件,这个石构件的前方即从山下通向山门的石级小路,但因灌木丛生,需仔细寻找才行。
    从连泉寺下山,路比较明显,显然是过去年代香客们进香走出来的古香道,但下行里许,有一条向右的岔路,那是寺里僧人打山泉水走出来的小路,下山不要走这条路,不然还得原路返回。
    从山上下到沟里,原来的小路已经被721大水冲毁,队友们只能在大石头上跳跃前行。直到走出山沟,看到了燕化的厂区,大家才走上正规的路上。
    燕化石区的围墙。
http://s12/mw690/001oSEHMgy6EOrWitd1cb&690
    土路跨上柏油路之前,一个院子拦在路上,前后两个栅栏门可以通行,但院里拴着一只硕大的狼狗,看到有人来,一边狂吠,一边挣得铁链子哗哗作响,院子的主人提醒:把手杖收起来,不要招惹它,不用担心它会伤人。我们战战兢兢地穿过这个院子,终于走到了柏油马路上。
    柏油路呈弧形围着燕化厂区前行。这是羊耳峪西区的楼房,至此,我们离终点已经不远了。
http://s7/mw690/001oSEHMgy6EOrYcOfcf6&690
    到东风广场附近,队友们在东风街站等901快车,我因为要换836,乘上慢车到房山东大桥换乘。下午四点半即回到家中。这是出行回家最早的一次。
    这次出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杨大姐,她68岁了,可走起来健步如飞,一直走在前队的第一方阵中,据队友们讲,她每周三次出来爬山,所以一直保持着比较好的体力。看来,坚持锻炼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
 
喜洋洋杨大姐(紧紧跟拍摄)
 
总结:
    1、此行全程约15公里-18公里,拔升约800米,强度不算大,用泉水兄的话说,走过香八拉的朋友,咬咬牙都可以走下来。一路上基本没有岔路,唯连泉寺下山时需认真寻找,本文已经注明了找路的方法。
    2、体力强的朋友,可以从垭口之后直登连泉顶,再向西沿山脊走向皇陵尖,然后下撤到金陵,更强的则可以直接穿越茶炉顶到葫芦棚下山,但这个行程强度很大,体质不好的朋友不要贸然尝试。
    3、穿越过程中,连泉寺是个重点,时间充裕的话,建议大家寻找一下遗址中尚留下来的遗物,也许我们户外可以帮助文物部门找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4、721大水之后、上山,下山的路都不太好走,建议大家谨慎小心,以免发生崴脚等意外事故。
    5、时间允许的话,建议大家提前一站下车,到铁瓦寺去看看,算搂草打兔子,带捎的。
 
和泉水兄合影 (以下照片来自泉水兄和柴老头兄)
和柴老头兄合影
http://s14/mw690/001oSEHMgy6EPEdMTlb0d&690
和老公母俩、柴老头儿合影。以往参加活动往往是我最年长,但在泉水队我却成了小兄弟。
http://s16/mw690/001oSEHMgy6EPEeN4lh4f&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