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及时行乐(高晓丽)
(2009-03-30 18:57:29)
标签:
杂谈 |
分类: 豆瓣田——心水的书籍影视 |
<DEAD POETS SOCIETY>
I went to the woods
我步入丛林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
I wanted to live deep
我希望活得深刻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吸取生命中的所有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and not when I had come to die,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却发现自己从未活过
<DEAD POETS SOCIETY>——《死亡诗社》
这是片中“死亡诗社”聚会开始前必读的一首诗,我很喜欢这首诗,我希望自己不要像诗中所说的那般,“当我生命终结,却发现自己从未活过”。
影片简介:
1959年,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其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学率闻名,作为其毕业班的学生,理想就是升入名校。新学期文学老师John Keating(Robin Williams)的到来如同一阵春风,一反传统名校的严肃刻板。他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Keating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老师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的追问人生的路途,甚至违反门禁,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击节而歌!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这时发生了……
第一次听到这部影片是在我大一时候,记得那是星期二第二节的《微观经济学》, 杨海峰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这部影片,他说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影片并未我们演示了一次剧中的经典场景,他站在了讲台上!原本,他希望我们所有的同学都能站到讲台上,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可碍于学生太多,这个尝试并未实现。从此之后,我一直期待着观看这部影片,通过强大的互联网,我终于下载了这部影片。说实在的,刚看第一遍的时候,我对影片并没有多少深刻的印象,或许是由于我没有集中注意力去看吧,没有注意那些台词所蕴含的意义。杨老师说这部影片他找了很久才找到的,就因为他这句话,我一直在看完片子后一直都没有删掉,尽管之后面临硬盘存储空间不够的危机,我都未动过删除的念头。正是如此,我才能在无聊的时候去重温这部经典,而一遍又一遍地重温,使我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不同的感悟。我一向不是善于写作的人,我对写这篇影评也没有什么信心,我只想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在看到片中一些场景和台词所引发的感想。
片中一开始就展示了威尔顿预备学院的开学典礼上,全体学生一致而且庄重地说出这所学院的四大信念是:传统、荣誉、纪律、卓越。而在学生自己的宿舍里,他们有另外的四大信念:模仿、恐怖、颓废、污秽。对于片中的一位主要人物——尼尔,从一开始,他就面临着压力,他只是想要说服父亲不要让他辞掉校刊助理编辑的职务,而他父亲却告诫他“别在别人面前和我顶嘴”,在尼尔反驳前,他又说:“等你由医学院毕业,能独立自主,便可以任意而为。但在那之前,你得照我的话做。”这让我想起我的爸爸,他好像也说过类似的话。其实,我从某些方面还是赞同这句话的,因为,我一直想要独立,我认为自己独立之后才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并且能够减少束缚。
新来的基汀老师为同学们上的第一节课,自我介绍时说:“你们可以叫我基汀老师或者更大胆一点地叫我——‘OH,Capiton,My Capiton!’”他让他们到校史展览区看往届学生的照片,并告诉他们一句贯穿全片的话——“CARPE DIEM”,英文的意思是“Seize the day”(及时行乐)。他对照片中男孩们的描述是这样的“和你们一样精力旺盛,和你们一样不可一世,世界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他们自认为注定要成就大事,他们的双眼充满了希望,和你们一样。他们是否虚度时光,到最后一无所成?因为你们都看到了,这些男孩现在都已经化为尘土了。”当他模仿死亡的声音,说出“CARPE DIEM”的时候,镜头从那些照片中缓慢扫过,那时,我就像看到那些男孩不甘心的双眼,在无声地诉说着自己虚度的生活,像在告诫我们:“Seize the day”。
基于对基汀的好奇,尼尔找到了基汀的高中年鉴,从中得知基汀在校时是死亡诗社的一员,他找到了基汀,并决定要重组死亡诗社。当天晚上,这些年轻的男孩子们,穿上连帽外套,亮着手电筒,在森林中穿梭,他们的身影像幽灵一样,奔向他们释放灵魂和思想的山洞。
在基汀的课上,他鼓励大家站大家讲台上,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他说“当你认为你知道某件事时,必须再以不同角度看它,即使那看来似乎愚笨或错误,你们都必须试试。当你在阅读时,别只想到作者的见解,想想你的见解。孩子们,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等候起步的时间愈长,便愈不可能找到它。梭罗说:多数人都过着寂寞渴望的生活,别听任此事发生,要突破!”他说了一些关于“一致”的重要性,在其他人面前维持自己信念的困难所在。当人们在看待别人的走路方式时,常常会说“我本可以走得与众不同”。“我们都非常需要被接受,但你们自己必须相信你们的信念是独一无二的,纵使别人可能认为它奇特不流行,纵然庸俗的大众可能会说好烂。”劳勃佛洛斯说过:森林里有两条岔路,我选比较少人走过的那条路,那里有天壤之别。”想想看,现在跟风的行为盛行,要坚持自己的信念是很难得的。
不知是家庭的影响还是我本身的性格,我在好多时候都是缺少主见的,也许那些事情没有触动我内心的禁忌,又或者我只是想保持和其他人的一致。或许是我不够自信,对于自己的信念和想法还存在着一种怀疑,不敢确定这是对是错,还是在用世俗的眼光去评判问题。若无法摆脱世俗的观念,错对的判断就出现很多可能,常常出现模棱两可的答案。也许有些人会称之为细心,其实或者说其是犹豫不决也不为过。
片中的主要人物尼尔,他热爱演戏,他将参演“仲夏夜之梦”的消息还是被父亲知道了,他命令尼尔退出表演,但尼尔想要坚持表演,却被他父亲施予压力,不得不答应退出。无奈之下,尼尔向基汀寻求帮助,他和基汀说:演戏是我的一切,但他(父亲)不知道。我可以明白他的想法,我们不想查理他家是有钱人。但是他在替我计划我的下半辈子,他从没问过我,我想要什么。基汀告诉他:你必须让他看你是谁,你的心在想什么。你不是受契约束缚的奴隶,那不是你的突发奇想,你用你的坚信和热爱证明给他看。让他知道这一点,如果他仍然不相信你,等你离开学校后,你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最后,尼尔还是去参加了演出,并获得圆满的成功,而他的父亲还是不原谅他,要他转学并为他规划了今后的人生。在他们争论时,尼尔试图告诉父母他的感受,可当他想说时,却被他父亲的态度给打断了。而那天晚上,他就像一个祭奠者,用死亡来诉说他的梦想,控诉着这一切的束缚。
尼尔的死亡带来了全剧的高潮,他那胆小怯懦的室友安德森,在雪地中奔跑,控诉是尼尔的父亲杀了他,他不相信那么热情开朗,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尼尔会自杀。尼尔的死亡也为校方找了一个解聘基汀的借口。校长找来死亡诗社社员的学生的家长,逼迫他们在指控书上签字。安德森原本还想要为基汀老师辩解,但十几年来对父母的顺从还是让他在指控书中签字了。
最后,基汀被辞退了。在离开前,安德森在教室里,第一个站到课桌上,并呼唤着“OH,Capiton,My Capiton!”那一刻,我被感动了。像安德森这样原本连在大家面前大声朗读都害怕的人,胆敢在校长的课上,为着那一份愧疚和坚持,站起来向基汀道歉,以这样的方式为他送行,真的很难得,我佩服他。在很多时候,我想像鲁迅先生所说的,做一个吃螃蟹的人,可我却一再地犹豫了,一再地放弃了尝试的机会。就像大二时候英语老师跟我们说的一样,“宁可碰了,不可误了”。不去尝试,你永远不知道事情的结果如何,只有在尝试过后,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都是一种成就。
这部片对我的影响很大,那些剧情就像是我某些方面的写照,我希望自己能够大声说出我的见解,不管是对是错,都能做一个更完整的自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