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 《北魏冯太后》全集

标签:
北魏冯太后平城大同 |
- 北魏冯太后第1集(上)_1
- 北魏冯太后第1集(下)
- 北魏冯太后第2集(上)_1
- 北魏冯太后第2集(上)_2
- 北魏冯太后第2集(下)
- 北魏冯太后第3集(上)
- 北魏冯太后第3集(下)
- 北魏冯太后第4集(上)
- 北魏冯太后第4集(下)






提到中国的改革家,人们往往一说就是商鞅、王安石、张居政等,因为惋惜他们生前或身后的不幸遭遇,却往往忽略了一位生前身后都取得极大成功和荣耀的改革家,而且还是一位女性。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孝文改制”的实际主持者、开凿举世闻名云冈石窟的创导者、稳稳掌握朝政20余年的北魏冯太后。
年近古稀老友曹杰以六年的时间和精力,探访和沉思了云冈石窟中石化了的场景,深入踏访了北魏首都平城(今大同市)的每一处遗址和废墟,从1600年前的历史尘埃和烟雾中,从《魏书》、《北史》等记载简略的有关古籍中,钩沉发微,旁搜远绍,用他那生花妙笔,勾划出一部历史事件、主要人物是真实有据的,次要人物、场景描述、生活细节是虚构和想象,近40万历史演义《北魏冯太后》(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使那位深谋远虑、雄才大略、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以推动民族大融合而彪炳史册的“千古一后”的艺术形像,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有人说,“孝文改制”的历史主角是北魏孝文帝元宏呀!怎么成了冯太后呢?
在《魏书》和《北史》的皇后列传中,文明太后冯氏(即冯太后)的传记不过千字,只记载: “后性聪达”,“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威福兼作,震动内外”。那么,“省决万机”的“万机”是什么呢?这些“万机”,何以能“震动内外”呢?下边付之阙如。这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很简单。在以男子为中心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历史从来就是男人的历史,这种情况是不足为奇的。
那么,冯太后的政治活动到哪里去了?分散记到几位皇帝的帝纪,和诸多大臣的列传以及当时政务的志书中去了。对此,《魏书》中的一段话讲的十分清楚:“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多有不关高祖者。”(“高祖”即孝文帝,这段话亦为《北史》转用。)“母后专政”,这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冯太后曾两度临朝称制,第一次是献文帝时,当时皇帝12岁;第二次是孝文帝时,当时的皇帝只有5岁。这么小的娃娃,懂什么呀!以这些娃娃皇帝的名义颁发的诏令和一切举措,是谁的主意呢?除了那位幼年曾遭不幸,后来饱读诗书,熟悉北魏政治的北太后,还有谁呢?
献文帝逐渐长大懂事后,与冯太后政见不合,18岁被逼退位,让位给5岁的儿子孝文帝。孝文帝是由冯太后一手抚育和教养的,祖孙情深,志同道合。在冯太后长期临政期间,他“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从未发生龃龉。当孝文帝长大成人,太后还政之后,他还“仰恃慈明,缉宁四海”。就是说,终冯太后一生,她都是“孝文改制”的决策者。孝文帝不过是她发号施令时使用的名号,后来成为她的得力副手罢了,所谓“生杀赏罚,决之俄顷”,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从史料看,纵观“孝文改制”的政治目的性和政策连续性,应当承认,一切改革措施,都是经过长期酝酿的。决非心血来潮,“决之俄顷”的产物。“孝文改制”实际上应视为“冯太后改制”。《北魏冯太后》一书揭去了这层薄薄的面纱,将改革家的桂冠戴在冯太后的头上,是符合史实,应予赞许的。
对冯太后这个人,史籍上也多有非议,如说她残忍,淫荡。对此,《北魏冯太后》一书也作了堪称为淋漓尽致的演义。不过,史籍上也是有前后抵牾的。如说“后性严明,假有宠侍,亦无所纵。左右纤介之愆,动加捶楚……然性不宿憾,寻亦待之如初,或因此更加富贵,是以人人怀于利欲,至死而不思退。”真有点豁达大度、不计前嫌的政治家的风度呢!但在同一文中,又说到“太后行不正,内宠李奕,献文因事诛之,太后不得意,遂害帝。”太后“自以过失虑人议已,小有疑忌,便见诛戮。”“李惠之徒猜嫌覆灭者十余家,死者数百人,率多枉滥。”这简直是个意恨心毒,睚眦必报的小家婆了,甚至是个疑神疑鬼,滥杀无辜的神经质的女人。《北魏冯太后》书中对这些疑案、惨案、冤案的演义,多从改制与反改制的政治斗争着眼,我看是颇有见地的。
至于一些生活细节的描写,是否符合历史的和艺术的真实,那就只能是见仁见智了。
名为“孝文改制”,实为“冯太后改制”,改了些什么呢?曹杰同志从古籍中东一言西一语的诸多零星记载里,梳理、感悟、想见了它的约略全貌。然后,通过穿插、迂回等各种叙事的艺术手法,将各项改革的起因、阻力、经过、斗争以及最后的结局,引人入胜而又入情入理地演义在我们眼前。
影响国计民生至关要紧的,首先是土地问题,即解除游牧民族圈占良田作牧场,到迫使汉族农民流离失所的禁田,让流浪者重新回到家园,让原本“逐水草而居”的少数民族牧民,定居下来,改牧从农,适应汉族的生活方式。随后,进一步发展为“耕者有其田”的“计口授田”制度。生产资料的这种重新分配,以及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改革,自然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西晋王朝末年的永嘉之乱,周边诸多少数民族,纷纷涌入中原,所谓“五胡乱华”,其时已历两个世纪。在你争我夺的混乱时期中,少数民族割据王朝的官吏和军队,没有固定的俸禄和军饷,抢劫掠夺、敲诈民财,是其唯一的合法收入来源,即使由皇帝和上司赏赐之物,其实也是掠夺所得。在抢劫掠夺敲诈财物的同时,自然还有夺人妻女。“孝文改制”的又一重要内容,便是实行班禄制度,改变这种肆意敲诈民财、掠夺百姓的混乱局面。这自然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又一巨大历史进步。
官吏要班禄,军队要筹饷,抢劫掠夺成为非法,财源从哪里来呢?只能从税赋中来。所以,调整租调,实行新的税赋制,自然也是“孝文改制”的一大重要内容。
为了查清当地的人户,稽实租赋的承担者,改变依附豪强,大量隐丁漏口的积弊,使改制的政令暢行无阻,不受朝中权贵和地方豪强的阻挠、干扰,是“孝文改制”的又一重大举措,就是撤销相沿近百年、依靠地方豪强一手把持的宗主督户制,建立健全了一套名为“三长制”(即五户为一邻,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党设党长)的基层行政管理制度。
伴随上述改革的其它相应举措,有:整饬吏治,惩治贪污,严明法纪,赃满一匹者死;随军的军户离开军队定居,从事农桑,自食其力;实行盐铁官营,增加国家收入;开放关津之禁,振兴贸易;去奢从俭,省汰宫婢,废止各地的猎场;统一度量衡标准,赈灾备荒办义仓;振兴儒学,大办学校,维新文教;建设京都(平城),倡明礼乐教化。
冯太后去世后,年青有为、雄心勃勃文帝亲政的几年间,又沿着她的轨迹,办了几件震动朝野,移风易俗的大事:即禁胡服,断胡语,令鲜卑人穿汉装,说汉话;改变鲜卑人姓氏和籍贯,皇室改为元氏,籍贯改为新都洛阳;倡导胡汉通婚;制定了系统的官品制度。还有一项是再建魏晋以来本已衰落的门阀制度,这项改革显然是个历史的倒退。此外,在统治集团内部意见不一的情况下,决定迁都洛阳,在条件并不成熟情况下,大举南伐。这两项大的行动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和胜利,但却造成内部裂痕,耗尽国库的积蓄,削弱了平城北面边防的防备和统治,加上孝文帝三十二岁英年早逝于军旅,曾经在冯太后和他励经图治下日臻完美的北魏王朝,便灰飞烟灭了。
北魏王朝灭亡了,但“孝文改制”的主要成果,并不因此而失去光彩。如均田“从北魏王朝开始,历经北齐、北周、隋、唐近三百年”。由冯太后手上起步到她去世后正式制订的“太和新律”,“经北齐至于陏唐”,近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称之为“二千年来东亚刑律之准则也”。在“孝文改制”中,鲜卑族及其前所被征服的诸多少数民族,由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过渡到农耕文明,同汉族融合到一起,更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究其改制成功原因,总的来说是她的改革思想适应了当时民众的愿望和时代要求,所谓“时势造英雄”是也。如果没有出现这位冯太后,历史也会推出另一位“冯太后”,来收拾五胡十六国造成的民生凋敝、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互相交叉的乱局。从冯太后个人的作为来看,也有些很值得令人玩味的地方。
北魏从立国的道武帝以来,佛教差不多成了国教。虽经“太武灭佛”,但武力镇压并不能消除信仰。冯太后似乎并不像个虔诚的佛教徒,但她母仪天下后,首先是襄助文成帝恢复佛法,为无辜遭受迫害的僧尼平反,并开凿云冈石窟。在石窟的营造中,出人意料地搞了“佛帝合一”的神像。即佛像就是帝像,拜佛就是拜帝,用以提高皇室的威信,统一朝野信仰,并成为后来推行“孝文改制”的助推器。
当文成帝突然暴毙后,她以极大的智慧和魄力,暗中调兵遣将,平定了丞相乙浑叛逆,在焚烧文成帝御物的火场上,她以极大的勇气投身熊熊火堆。这两件常人难以做到的事,博得了鲜卑贵族的拥戴。她临朝后一言九鼎,显然同她此前树起的威望是分不开的。
“改制”从何着手呢?幼年饱受国破家亡的丧乱之苦的冯太后,听政后决心以安定民生为第一要务。为历代史家称道的均田制、班禄、三长制等,莫不与各族民众的安居乐业直接相关。其它各项改制,也都同安定民生有一定关系。所谓适应民众的愿望,符合时代的要求,推动历史前进,即在于此。
任何改革都是会触动既得集团利益的。改制的阻力在哪里?就在这里。为此冯太后听政后注意发现人才,团结依靠了一批有一定威望,又颇能干的支持改革的人,向阻挠、干扰、反对势力,进行了或明或暗的斗争。从《北魏冯太后》一书中看到,斗争是相当激烈的,也是有过曲折的。强大的反对势力,有跳到前台的,有躲在后台的,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较量中,她善于抓住时机,出师有名,恩威并用,宽严结合,妥善处理。有些弭患于未发,有些扑灭于萌芽,不致酿成大祸。故能化险为夷。冯太后的敏锐机警和斗争策略的掌握,也是颇为引人的。可惜的是改制虽然一时遏制了权贵豪强势力的恶性膨胀,暂时苏解了社会困局,缓和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但旧的权贵豪强衰落了,新的权贵豪强又崛起。冯太后和孝文帝走不出历史怪圈。
史载,冯太后也很关注周边各民族国家,特别是同南朝的交往。从孝文帝继位到冯太后去世的二十年中,同南朝的聘使不断,她还往往将南朝的使臣请进宫中,甚至还因此传出她对来去匆匆的萧齐聘使“见而悦之”的诽闻。在兵革不断,战乱频繁的南北朝,这二十年是难得的一段和平发展时期。中间、边境虽有小的接触,但很快和解,重归于好。如果不争取到这段和平的间隙,整天忙于战场撕杀,改制是无法进行的。《北魏冯太后》一书对此虽着墨不多,但这确是“孝文改制”的重大支撑。
特殊历史情况造成特殊的历史景观。发号施令明明是冯太后,却不能说是她自己,必须借用娃娃皇帝的名义。表面看,她是娃娃皇帝的保护神,实际上娃娃皇帝却是她护身佛。如果没有娃娃皇帝,或孝文帝也像他父亲那样,稍一懂事即同冯太后反目成仇,处理时稍一失手,冯太后不过是后宫中一个失偶的怨女而已,哪里还有她经纶天下的份儿。所以,她必须尽心竭力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思想、信仰、道德情操等,塑造小皇帝,同反对改制势力争夺接班人。皇天不负有心人,孝文帝终于以“冯太后第二”的政治面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这是改制成功的最重要的一招。
冯太后改制的主观动机是什么?是怀着家亡国破,失去亲人的复仇心理吗?是怜悯那些同自己一样,在战乱中失去一切的遍地哀鸿吗?还是决心振兴北魏王朝,一展自己的经纶呢?还是各种原因兼而有之?这是永远无法解开的千古之谜。但是,她的改制确为200年战乱贫困的北方各族人民带来了安定和繁荣。她本人生前叱咤风云,死后备极哀荣,当她49岁去世时,留给她的接班人孝文帝的,是一个政治稳定,军队强大,经济迅速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局面,和一个上下协调,运转得力的政权。官吏中贪赃枉法的现象一时绝迹,每年在京师判决的死刑犯不过五六人。这都是见诸史籍的。由她亲自抚养、薰陶的孝文帝,在她丧事中表现出的极度哀痛,固然有“作给世人看”的成份,但亦理应视为对她一生功绩的肯定。当我们今天在云冈石窟那佛教故事雕塑前,流连往返,沉浸在美的享受时,可曾想到那不过是石化了或佛化了的“孝文改制”,和北魏王朝生活景场的再现而已。
长期分裂、战争不断,灾难深重的南北朝,北方的破坏远比南方为烈,尤其前期的五胡十六国时,总是北方人往南方跑。但在最后,却非南方统一了北方,而是北方统一了南方。其原因,自然是一言难尽的。但经过“孝文改制”的北方,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不能不是个重要原因吧!特别令人浮想联翩的是,冯太后和孝文帝祖孙共同系统地实施的那套“用夏变夷”的方略,也为后来入主中原甚至统治全国的少数民族所借鉴。凡是有点作为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如金世宗、元世祖,康熙帝等,没有一个不是不同程度推行了“用夏变夷”的政策。这也是社会发展规律发挥作用必然的结果吧!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能不想到,在世界上难以计数的众多民族中,为什么我们中华民族独占鳌头,稳居老大?它那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认同感,从何而来的呢?在世界上数以千百计的语言、文字中,为什么使用汉语、汉字的人数最多,它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什么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华史籍,流传、保存绵延三千年而不衰,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中的唯一呢?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1600年前冯太后和孝文帝发动的“孝文改制”,如果北半个中国一直是(或又延续几个世纪)多少个少数民族,你一片,我一片,东一片,西一片地割据着,争斗着,残杀着,掠夺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如此看来,冯太后理应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大功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