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九踏秋'”的第十一天(玩在哈尔滨)

标签:
旅游游记人文thisstyle教堂圣·索菲亚哈尔滨西餐厅 |
分类: 天天任逍遥 |
############################################################
2009年9月12日,是与大弟弟和大弟妹一起渡过的,有亲人陪伴的游玩,就有了不一样的情愫。
哈尔滨来过多次。哈尔滨春暖、夏热、秋天凉、冬天一片雪茫茫,有个美喻叫冰城; 哈尔滨俄罗斯风韵建筑多 ,又称“东方莫斯科” ;同样法国式的建筑把人迷,人称“东方小巴黎”。这些比称,是说明她的大器和洋气。现在的哈尔滨更有国际都市的气派,真正的高楼林立,街道宽敞,物质丰富,也同样有着令人不快的塞车,好在地铁快修好了,应该可以缓解交通压力吧。
前几天看电影《建国大业》才知道,建国之初,曾经欲把哈尔滨定为首都,可见一斑啊。
到哈尔滨,必须看的就是松花江。
江边的防洪胜利纪念塔,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57年特大洪水”于1958年10月1日建成的。它由前苏联设计师巴吉斯·兹耶列夫和哈工大第二代建筑师李光耀共同设计,塔址由时任哈尔滨市市长吕其恩确定。塔身的几道红色的标高触目惊心,体现了军民抗洪的伟大成果。
中央大街步行街始建于1898年,初称“中国大街”。1925年被改称为“中央大街”,后发展成为全市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沿袭至今。
圣·索菲亚教堂位于哈尔滨道里区透笼街,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
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07年3月,原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的随军教堂。同年,由俄国茶商出资,在随军教堂的基础上重新修建成全木制结构教堂。
教堂建筑平面呈希腊十字方式布置,既受拜占庭建筑风格影响,主穹顶、钟楼又有俄罗斯传统的“帐篷顶”、“洋葱头”造型。
哈尔滨解放后,苏联政府将教堂产权移交给哈尔滨市政府。1960年教堂关闭后,曾作为哈一百的仓库、话剧院的练功房等。文革期间,教堂遭到严重破坏,建筑主体破损,教堂内壁画、乐钟、十字架丢失。1986年,教堂被哈尔滨市政府列为市级一类保护建筑,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索菲亚教堂是俄国建筑师科亚西克夫设计,富丽堂皇,典雅超俗,宏伟壮观。
市民在这里休闲、写生。
广场的灯座都极有韵味。
弟媳请我们在非常有名的华梅西餐厅吃午餐。
历史“最悠久”的华梅西餐厅,位于中央大街繁华地段。装修华贵,且每层风格不一。出品俄式西餐,罐牛、罐羊、罐虾,红菜汤和俄式大列巴也是经典。
西餐厅共有三层。一楼突出现代派欧洲园林式酒吧风格。
二楼突出古老的前苏联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风格,并设有高级单间。
三楼体现俄罗斯现代风格,分南北两厅,南厅豪华气派,北厅突出优雅安静。
哈尔滨的洋气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弟妹邀请我们逛市场,说哈尔滨的东西物美价廉,比大连便宜多了。为了保护我的脚,为了更好地出游,我就没有去,只是到副食店去转一转。遥想当年没有糖尿病,哈尔滨的点心太棒了,奶味十足,口齿留香.....不过“奋斗”的红肠,“裕昌”的烧鸡还是一一进了我高妈妈的肠道了。
满足啊!在建国六十周年之际,在我重温了几十年前曾经到过的或者工作过的地方,比较后的鉴别是显而易见的,是日新月异的。
我希望自己的身体健康,有更多的精力、体力,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