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中原行之第十九天---游碑林、钟楼、鼓楼
(2008-07-06 04:29:39)
标签:
碑林钟楼鼓楼旅游 |
分类: 天天任逍遥 |
4月9日早晨,先生问我到哪里,我脱口而出:一定先去碑林.
碑林在西安市三学街文庙旧址,是北宋(1090年)为保存唐开成年间镌刻的《十三经》而兴建的碑石集中地。现有7个大型陈列室,8个游廊,8座碑亭,收藏着汉、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碑石共2300余件,是我国历史上保存碑石最早的地方,也是我国现今最大的石质书库。由于碑石如林,故称“碑林”。西安碑林以其独有的特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物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62年被公布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碑林能较完整地保存到现在,是与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的贡献分不开的。宋代时,由于无人管理,珍贵的汉唐碑碣有的被人用做砖甓,有的用于修桥,遭到人为的破坏。元代时,碑林的碑石曾两次全部跌倒。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陕西发生8级大地震,碑林里的大量碑石因摔碰而断裂。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毕沅率同僚到碑林视察,只见房屋倒塌,碑石横卧于荆榛瓦砾之间,环顾四周,满目荒凉,这使他十分震惊和痛心。他与同僚合义,采取修整房屋,整理石,编目著录,组织石刻陈列,建立管理机构和保管制度等措施,重修和保护.
在这里呆了一个上午,好好地仔细地欣赏,我照了一些照片,买了一点帖子,看见有工人在拓碑文,价钱太贵就放弃了.
中午,我们在“德发长”吃了饺子,因为这里是西安饺子宴正宗的地方。这里的饺子味道没有什么特殊的,但是包的方法真是艺术品,可惜是PP没有了。
接着去钟楼、鼓楼。钟楼与鼓楼东西对峙。
钟楼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1582)重修,迁建于现址。楼上原悬大钟一口,作为击钟报时用。建筑重檐窝拱,攒顶转角的木质结构,共有3层。每层均施斗栱装饰。楼基面积达1377.64平方米,通四街各有门洞。基座为正方形,高8.6米,宽约35.5米,用青砖砌筑。楼高27.4米。由地面至楼顶,高36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供游人登临参观。我们在这里观看了碥钟(对不起,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碥字)古乐表演。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建造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但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却小得多了。据导游讲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藏于碑林博物馆)。据说,迁到今址之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景云钟却怎么也敲不响了。无可奈何,只有另换现在这个了。
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清康熙十三年(1674)和乾隆五年(1740)先后重修,但梯体仍保持原建筑特点。楼九楹三层,为歇山顶重檐三滴水木构建筑。座宽38米,长52.6米,高8.7米,全用青砖砌筑。楼高24.3米,通高33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宽各6米的券门。北悬“声闻于天”匾额,南悬“文武盛地”匾额。楼建于基座中心,稳重厚实。
在楼的四面有24个大鼓,上面用隶书写了24个节气,非常漂亮。
我们逛了旁边的回民一条街,非常快乐的是吃了许多的小吃,我的先生有洁痞,最反对我吃小吃,但是旅游出发前我严正声明:一路不让我吃小吃,我就不和你一起出去玩,他妥协了。我买了一种小吃的时候就想,我有糖尿病再不买了,可是进肚子后又看见新的,于是就…….
在这里卖的十二生肖的布艺比我上午在碑林买的便宜多了。另外买了一幅喜欢许久的男女皮影。
晚上,登了古城墙,保护的非常好,在四周挂了红灯笼,比较有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