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标签:
文化 |
《西游记》作为神魔小说的新品类,成为未成年读者最喜欢的古典小说,有人将其作为童话故事。著名诗人林庚先生对《西游记》有独到的看法,有一部《西游记漫话》的学术著作出版。他十分推崇这部小说中的乐观情调。对这部小说积极浪漫主义,瑰丽厅特的想象力等艺术特征暂且不说,单就从人物的塑造来看,这部小说中的形象不仅具有超自然的神性,动物独备的属性,更有社会化的个性(人性)。
一、先说神性
作者充分吸取了中华文化神学传统中的经典素材,上至天界,下至地狱,中间凡尘,凡与神学、神道相关的莫不悉数纳入。玉皇大帝、天庭、如来佛祖、宗教佛法乃至十八层地狱、掌管生死大限的阎罗王,甚至连传说中的呼风唤雨的龙王爷也都纳入。这些为丰富和拓展小说的时空界限,增强艺术感染力,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神道、神性、法力无边,想象无边。单是孙悟空横空出世,就是神意。由石卵所出,就是神法无边,使这部小说充满奇丽遐想。并有诗:天产仙猴道行隆,离山驾筏趋天风。飘洋过海寻仙道,立志潜心建大功。有分有缘休俗愿,无忧无虑会无龙。料应必遇知音者,说破源流万法通。神性的本质,不外乎赋予作品和人物以超现实、超自然的力量,增强浪漫主义色彩,打破传统小说中时间、空间和人力的限制。如孙悟空可以上天入地,变化腾挪,三十六变,七十二变。孙悟空的金箍棒居然有一万三千五百斤,又能缩小成绣花针。哪吒三头六臂。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却没翻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这些神性的嵌入,极大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审美的新奇。
当然,这种神性,作者也是带有批判性的吸纳,不是无所不能不受限制的,不是毫无秩序的,而是有着森严等级和规制的。比如,对自然法则,这个最高法度,就十分遵崇。对于神权,也并不逾越佛法教义,最终归于神性佛法的正统,法力与规制最终统一于道行和辈份。从某种意义上也影射了明朝嘉靖年间崇道恶佛的社会现实,同时也弘扬了佛教的教旨,引人向善,遵循善恶因果轮回规律,尊重佛祖在宗教中的正统地位。这个神性根本是封建统制王权的秩序,是不容挑战的。
二、其次看看人性
小说中的主角都是神,动物化身,以妖魔鬼怪现形。但是其性格无一不是现实的,社会的,如同有血有肉的人。如总管三界的玉皇大帝,昏庸糊涂,贤愚莫辨。对下管束不严,被一个猴子弄得六神无主,只好向西天佛祖救援。捉到它后,下令对其刀砍斧剁,雷打火烧。下界天竺国凤仙郡候不小心推倒斋天供献,他硬罚全郡三所不雨,致使百姓饿死大半,又显得极端残暴自私。至于那些历经取经路上的王国中“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人妖不分,荒淫无耻,残忍暴虐。这些都充分表现了小说虚构情节之外的真实现实。封建王权统制下的人性的复杂多变。其主要人物的性格,如唐僧的软弱胆怯,猪八戒的自私和缺乏恒心,孙悟空的乐观勇敢和机智,沙僧的老实纯朴。这些都影射了劳动人民性格中优秀善的成分。使人们读起来,活灵活现,真实贴切,可感可闻。尤其是女儿国和高老庄八戒遇俗缘,写得妙趣横生,把人带入了凡尘俗世,人情世性尽显。在此不作赘述。一方面也彰显了人性中的善和美,这个是占主导的。这其中人性的美,在于善,在于真,在于诚。唐僧师徒四人西天求经,以求正果。求取真经,虽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虽九死而不悔。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人性中的真、善、美,得到充分彰显。这是本著作中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正能量所在,不怕妖,不信邪,不畏难,一心向佛,唯求真经。这种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是干事创业必不可少的。
三、最后说动物性
动物性乃动物之本性,生物之自然属性。比如书中所写猴之顽皮,刁钻之性,猪之憨态可掬,牛马之忍耐性,许多妖怪的凶狠,蜘蛛等之残忍,恶毒性,各显其态,尽显本来面目。这些客观真实准确的描摹,都十分深刻地展示了动物的本真面貌。如孙悟空在花果山初出道一节,把动物的性情写活了,与如来佛斗法,把猴的顽劣性写绝了。撒猴尿,还有众妖怪显出原形,回归本身时的可怜状,让人不免动恻隐之心。这种动物性与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狐狸精怪又有大不同,各有异趣。
总之了悟这三性,通读《西游记》,便可追根溯源,提纲挈领。既可读懂师徒四人的性格,善恶之心,本质品质,又可了解小说及现实中风土人情,世态炎凉,还可放观世界,俯瞰人与自然之和谐,万物之丰美。神性过于迷幻虚无,唯作一种宗教信仰,人性太过于复杂多变,需从生活历练辨识,动物性是生物之本性,亦庄亦谐,为小说中难得的意趣。三性之中,对人性的揭露属于最为充分深刻准确。操三性于一炉,博古通今,思接宇宙万物,自成一套话语体系,精神体系,价值体系,无愧经典名著,不愧为大手笔。
http://s1/mw690/001oSjjYgy6QiH4eUo0a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