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5/mw690/4c83136dte1792db867a4&690
院前急救的新理念
北京急救中心贾大成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物质生活的大幅提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也更加热爱生命、关注健康,促进了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并使得人们对于医疗急救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期盼,从而产生了院前急救新理念。
一、急救法制化
二、急救制度化
学习急救、应用急救,应该形成制度
三、急救社会化
各种急性危重症或意外伤害事故接大部分部发生在医院以外的任何时间和场合,而现场并无医务人员。通常,院前急救是由专业院前急救医疗机构——急救中心来承担的。但广义的院前急救也应包括基层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部、卫生所、医务室、保健站等医疗机构的日常急救工作,更应包括红十字救护员和现场的其他“第一救助者”,尤其发生重大群体意外伤害事故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立即组织群众性自救互救则愈显重要。
四、急救规范化
五、急救普及化
救死扶伤是人类最高尚的行为,但只有崇高的精神和美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有时甚至事与愿违,反而加重了伤情或病情。因此,学习和掌握了相应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才能达到救死扶伤的目的,这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在不少发达国家,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率相当高,甚至有的国家或城市已经达到了全民普及。因此,我国政府和专家都在呼吁广大群众学习和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尤其在大、中学校将急救普及教育作为必修课程更是意义深远。
六、急救现场化
据统计,人类猝死87.7%发生发病现场或送往医院途中,而意外伤害导致的死亡则更多地发生在事故现场。其中即刻死亡(数秒~数分)占50%,早期死亡(2小时~3小时)占30%,后期死亡(伤后数周内)占20%。由此可见,将伤病员直接送往医院往往欲速则不达。因此,院前急救是至关重要的,往往可以挽救生命、减轻痛苦、减少并发症或后遗症的发生,为专业急救人员的现场抢救以及医院的后续救治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条件。
七、急救信息化
在现代城市中,充分利用有线通讯与无线通讯建立快速反应的急救信息通道,确保急救中心的通讯联络畅通,及时上传下达信息,以使急救反应时间缩短,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并使有关领导部门及时掌握准确信息,以便正确决策。
(一)与患者、患者家属等责任人的双向联络。
(二)与各急救车辆的双向联络。
(三)与下属各分中心、急救站的双向联络。
(四)与各级医院的双向联络。
(五)与卫生行政领导等有关政府部门的双向联络。
(六)与其他有关方面的双向联络,如公安、武警、交通、消防、工程救险、军队等。
八、急救网络化
建立科学、合理的急救网络,以缩短急救半径,使急救人员尽快到达患者身边。国家卫生部规定,凡建立急救中心的城市,每5万人口应配备一辆救护车,如一个1000万人口的城市应配备200辆救护车。还应根据人口分布、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等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确定急救中心下属的各急救分中心、急救站的位置,每个急救站再根据情况配备相应数量的救护车、急救设备、急救药品。
九、急救国际化
灾难的发生不分国界,是需要全人类共同面对、相互援助的,不少国家都能对发生灾难的国家伸出救援之手。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于2001年4月,已多次对发生地震、海啸等灾难的国家进行紧急救援,并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北京急救中心贾大成提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