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要关注国家科技奖的“普通人”
(2010-01-12 15:53:50)
标签:
杂谈 |
王攀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1日上午举行,在当天揭晓的2009年度国家科技奖的名录上,4名普通工人农民榜上有名,摘得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月12日《新京报》)
国家每年都会在这个时候举行一次隆重的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媒体也会对此进行集中的报道。这说明,国家重视科学技术发明;而媒体的关注,也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但我发现,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往往都集中在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今年也是,两名获奖者是“卫星之父”孙家栋和数学家谷超豪,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媒体将目光集中在最高科技奖上,无可厚非。毕竟他们是杰出代表。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媒体对国家科技奖的关注,有必要全都集中在他们身上吗?在我看来,与其集中宣传高端领域的科学家,不如突出宣传那些来自基层的普通的科技发明获奖者。
突出宣传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留给公众的,无非是这科学家的名字,以及他们获得的500万奖金。作为中国“卫星之父”的孙家栋,可能还好理解一点;但作为数学家的谷超豪,媒体要用通俗的语言,向公众介绍清楚,那是很难的,几乎做不到。
国家之所以这么重视国家科技奖,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激发国人的模仿热情。孙家栋和谷超豪等,这些高端领域的研究者、科学家,大众媒体不用宣传,自然就能够在相关领域激发更多的人去模仿;而普通公众的关注,也不会增加更多的模仿者。
但宣传基层获奖者就不一样了。因为,公众可以模仿。比如,那些工人、农民获奖者。
与往年一样,今年也有一线工人、农民获奖。由全国总工会推荐的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王康健、江苏省电力公司泰州供电公司的许杏桃和由中国农学会推荐的天津富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郭玉富、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的吕平安。他们分别为2名工人和2名农民。
据了解,10年来,一共有14名来自基层的普通工人农民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但相比那些高端领域的科学家,这些来自基层的科技发明者,很少引起公众的注意。
获奖农民郭玉富,他的获奖项目是自主研发的玉米收割机。他告诉记者,由于市场上买不到适合自己的玉米收割机,他就拿出自己的储蓄,针对相关需求研发出了这个产品。他认为,目前很少有科学家能够到田地里了解农民需求,鼓励农民自主研发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农民,因为想方便地收割玉米,而市场上又买不到这种机器;那些科学家呢,又很少到田间地头了解农民需求,所以,他就自己搞研究,搞出了玉米收割机。就这么简单。
我们当中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郭玉富,因为我们都会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难题,都会想快捷地解决问题,如果我们知道郭玉富这样的榜样,多像他那样动脑筋,那么,我们也可以进行发明创造,也可以获得国家科技奖。
所以,媒体在关注高端领域的科学家时,更应该宣传这些来自基层的获奖者。
http://news.qq.com/a/20100112/0001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