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考生造假事件的问题和反思
(2009-07-08 12:06:42)
标签:
杂谈 |
王攀
重庆考生民族造假事件似乎尘埃落定:取消31名民族造假考生的录取资格,处理违规变更民族成分的相关责任人;为保护未成年人,不公布造假考生名单。(7月8日新华网)
重庆考生民族造假事件留下问题和反思。一个问题是,谁来保证不公布造假考生名单的“关爱”不会成为另一种造假?一个反思是,重庆政府部门处理这起突发事件,怎么如此笨拙!
先说问题。教育部说重庆不公布31名民族造假学生名单体现关爱。可问题是,不公布名单,就没有透明和监督,没有透明和监督,怎么保证这些造假考生真受到了惩罚?要知道,他们之所以能够造假,就是因为那些“非官即商”的人利用了政策的不透明和不受监督。
现在,官还是那些官,商还是那些商,政策还是那些政策,漏洞还是那些漏洞。如果没有透明、没有监督,惩罚这些“非官即商”的造假者,是否也同民族成分造假一样,止于演戏?
什么时候到了,政府可以不透明,公众也可以不关心,但并没有问题的时候,人们才会相信,惩罚也可以不透明,也可以不要公众去关心。但问题是,这个自查自纠、内部处理的系统,早已经无法赢得公众的信任。更别说,透明和监督对于权力自律的重要性了。人们要求公布造假考生名单,与其说是没有关爱之心,不如说,是造假屡屡得逞的系统难以取信于人。
再说反思。现在有两个舆论,网上新兴媒体的舆论和网下传统媒体的舆论,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支持,遥相呼应,共同作用。重庆考生民族成分造假事件,就是一个网上和网下两个舆论互动、共振的例子。网上举报,网友评说,媒体跟进,上级重视。
应该说,对于重庆来说,考生民族成分造假是一个标准的突发事件,而且是网上和网下同时关注的公共事件。但在处理这一突发事件上,重庆的表现实在令人难以满意。
国务院新闻办曾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策略定位四讲:尽早讲、持续讲、准确讲、反复讲。尽早讲,政府要尽快抢占信息发布制高点,第一时间表明对事件的态度及应对措施;持续讲,向公众不断披露事件进展情况;准确讲,发布信息真实全面,争取公众的认可;反复讲,采取各种方式对公众进行答疑解惑。且不说,重庆面对持续多天的舆论追问装聋作哑,就在7月7日的新闻里,重庆招办一名处长还对媒体表现出“不管他们”的傲慢。
遇到突发事件,面对舆论追问,官员左支右绌,霸道可怜相里,透着勉为其难。
其实,重庆民族成分造假事件的问题和反思,全国普遍。如果政府总在造假,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度就会越来越低,以至于政府说真话,公众也不会相信。公众不相信重庆不公布造假名单就能够真正惩罚就在于此。如果政府面对突发事件,总是表现得那么差劲儿,与公众之际的隔膜将进一步拉大,进一步加剧不信任。重庆在这一突发事件处理上,基本上是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