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骗我们的不是感觉,而是判断
(2009-03-29 11:16:34)
标签:
杂谈 |
——评论版的思路(七)
王攀
有三个世界:自然世界,感觉世界和判断世界。
感觉世界又分为自己的感觉世界和他人的感觉世界;
判断世界又分为自己的判断世界和他人的判断世界。
自然世界是现实存在;感觉世界是自然世界,通过人们的嗅觉听觉触觉,在人们心中的反应;而判断世界,则是人们在嗅觉听觉触觉的基础上,对自然世界做出的判断。
世界从自然到感觉,不会出现问题;世界从自然到判断,则会出现问题。
欺骗我们的不是感觉,而是判断。
比如,月亮穿过云层,这是判断,只有我们做出判断时,才可能出错,因为是云在动,而月不动,当我们具备了云动月静的科学知识,才能够做出正确判断。
再比如,哥白尼日心说,布鲁诺还因宣传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活活地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但现在,人们具备了地球围绕太阳转的科学知识,不会再提地心说了。
培根提出四种假相,描述的是判断世界。这四种假相分别是——
“族类的假相”,说人类天生存在缺憾,由于人类在认识事物时,不以客观事物本身,而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成见为尺度,从而对世界的认识掺杂着许多主观的成分。
这个“族类”不好理解,我姑且叫这种假相为“人类的假相”。就是说,你只要是人,就会有天生的缺憾,因为这些缺憾,就难免对自然世界产生虚假认识。
“洞穴的假相”,因为每个人心理和体质各有特点,所受的教育和成长的环境、阅读的书籍、崇拜的权威亦不同,难免使自然之光曲折和变色,从而产生成见和偏见。
这个“洞穴”也不明不白,我就叫它“个人的假相”。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因缺陷会有假相;个人作为人类物种中的个体,也因为缺陷,会对自然世界产生假相。
“市场的假相”,人们相互来往,如同市场交际一样,必然会使用语言,如果对名称和概念的规定和理解不当,就会以假冒真,名实不符,造成错误的观念,形成假相。
我觉得培根这个“市场的假相”不够准确,因为,在货币和度量衡统一的情况下,市场上的交换一般不会出现不符,我认为,更合适的表述,应该是“传播的假相”。
“剧场的假相”,这是从各式各样的哲学体系以及错误的论证方法中移植到人们心中的假相。培根说,“一切流行的体系都不过是许多舞台上的戏剧。根据一种不真实的布景方式来表现它们所创造的世界罢了。”这是人们误将哲学家精心制造的理论体系当成了现实。
培根说的是哲学体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是一个现象,处在不同环境,会有不同理解,就像舞台上,布景不同,同一事物有不同理解,我干脆叫它“道具的假相”好了。
自然世界,感觉世界,判断世界——我说了世界的三种状态;又新编了培根的四种假相——人类的假相,个人的假相,传播的假相,道具的假相
各位一定会问,这跟评论版的思路有什么关系?
关系大了。因为现在的评论(判断)文章,几乎都不是对自然世界的评论(判断),而是对感觉世界,特别是对判断世界,而且还是他人的判断世界,进行的评论(判断)。
从自然世界到感觉世界,从自然世界到判断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新闻记者首先对自然世界做出判断——采写新闻,形成判断世界;时评作者呢,对新闻记者的判断世界,做出评论(判断),然后形成时评文章——对判断世界的再判断,形成新的判断世界。
只要做出判断,就会出现培根四种假相中的人类的假相、个人的假相、传播的假相、道具的假相;而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又会因为传播的假相,加重这种假相。
新闻记者采写新闻中会出现假相,时评作者撰写评论中也会出现假相;如果在假相的判断世界之上又做出假相的判断世界,时评文章就是假相的假相了。
说的有点拗口,但事实的确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时评如何在对自然世界的判断和再判断中避免出现培根所言的四种假相呢?下期评论版的思路里,我将再进一步解释。
2009年3月29日星期日
王攀
有三个世界:自然世界,感觉世界和判断世界。
感觉世界又分为自己的感觉世界和他人的感觉世界;
判断世界又分为自己的判断世界和他人的判断世界。
自然世界是现实存在;感觉世界是自然世界,通过人们的嗅觉听觉触觉,在人们心中的反应;而判断世界,则是人们在嗅觉听觉触觉的基础上,对自然世界做出的判断。
世界从自然到感觉,不会出现问题;世界从自然到判断,则会出现问题。
欺骗我们的不是感觉,而是判断。
比如,月亮穿过云层,这是判断,只有我们做出判断时,才可能出错,因为是云在动,而月不动,当我们具备了云动月静的科学知识,才能够做出正确判断。
再比如,哥白尼日心说,布鲁诺还因宣传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活活地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但现在,人们具备了地球围绕太阳转的科学知识,不会再提地心说了。
培根提出四种假相,描述的是判断世界。这四种假相分别是——
“族类的假相”,说人类天生存在缺憾,由于人类在认识事物时,不以客观事物本身,而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成见为尺度,从而对世界的认识掺杂着许多主观的成分。
这个“族类”不好理解,我姑且叫这种假相为“人类的假相”。就是说,你只要是人,就会有天生的缺憾,因为这些缺憾,就难免对自然世界产生虚假认识。
“洞穴的假相”,因为每个人心理和体质各有特点,所受的教育和成长的环境、阅读的书籍、崇拜的权威亦不同,难免使自然之光曲折和变色,从而产生成见和偏见。
这个“洞穴”也不明不白,我就叫它“个人的假相”。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因缺陷会有假相;个人作为人类物种中的个体,也因为缺陷,会对自然世界产生假相。
“市场的假相”,人们相互来往,如同市场交际一样,必然会使用语言,如果对名称和概念的规定和理解不当,就会以假冒真,名实不符,造成错误的观念,形成假相。
我觉得培根这个“市场的假相”不够准确,因为,在货币和度量衡统一的情况下,市场上的交换一般不会出现不符,我认为,更合适的表述,应该是“传播的假相”。
“剧场的假相”,这是从各式各样的哲学体系以及错误的论证方法中移植到人们心中的假相。培根说,“一切流行的体系都不过是许多舞台上的戏剧。根据一种不真实的布景方式来表现它们所创造的世界罢了。”这是人们误将哲学家精心制造的理论体系当成了现实。
培根说的是哲学体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是一个现象,处在不同环境,会有不同理解,就像舞台上,布景不同,同一事物有不同理解,我干脆叫它“道具的假相”好了。
自然世界,感觉世界,判断世界——我说了世界的三种状态;又新编了培根的四种假相——人类的假相,个人的假相,传播的假相,道具的假相
各位一定会问,这跟评论版的思路有什么关系?
关系大了。因为现在的评论(判断)文章,几乎都不是对自然世界的评论(判断),而是对感觉世界,特别是对判断世界,而且还是他人的判断世界,进行的评论(判断)。
从自然世界到感觉世界,从自然世界到判断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新闻记者首先对自然世界做出判断——采写新闻,形成判断世界;时评作者呢,对新闻记者的判断世界,做出评论(判断),然后形成时评文章——对判断世界的再判断,形成新的判断世界。
只要做出判断,就会出现培根四种假相中的人类的假相、个人的假相、传播的假相、道具的假相;而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又会因为传播的假相,加重这种假相。
新闻记者采写新闻中会出现假相,时评作者撰写评论中也会出现假相;如果在假相的判断世界之上又做出假相的判断世界,时评文章就是假相的假相了。
说的有点拗口,但事实的确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时评如何在对自然世界的判断和再判断中避免出现培根所言的四种假相呢?下期评论版的思路里,我将再进一步解释。
2009年3月29日星期日
前一篇:努力做一个看到火光和太阳的人
后一篇:无论两幕还是三幕,都应满意地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