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句多余的话,往往是致命的祸害

(2009-03-20 23:58:30)
标签:

杂谈

——王攀随笔录(11)
王攀

1、忘掉荣光——
  最难忘的是,一个著名的教练,对他的球队简短而有力的讲话——
  当欢呼的人群散去,当体育场里人去楼空,当报上的大标题印出;我们回到了安静的房间,超级奖杯放在桌子上,一切热闹都消失了,只剩下:致力于完美,致力于胜利,致力于努力,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
  其实,不仅一支球队,一个人,一个团体,甚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应当如此。

2、分而食之——
  胙,音作,祭祀用的肉,牺牲,祭祀完毕后,分而食之。
  蔡元培主政北大时,曾因讲义费风波,跟学生发生一次冲突。
  北大的课是开放的,谁都可以听;有时候,校外听课的人反而比学生多。
  原本印发给学生的讲义,好多都被校外的人拿走了。
  为了控制讲义,学校决定收取讲义费。但学生们不答应了。
  那时候的学生自由得多。大家一商量,就在校园里示起威来。
  蔡校长出面解释,但解释不通。有的学生做出过激反应。
  蔡元培很生气,怒而辞职。这一下事情闹大了。
  再后来,看事情一发不可收拾,学生也着急了。
  问题总得解决呀。学生就和老师谈判。
  谈判的结果是,讲义费风波是受个别学生挑唆导致的;处理肇事者,讲义费暂停,蔡元培回来继续当校长。
  于是,就把一名学生开除了。
  其实,这名学生也没什么大错,只不过是个急脾气,喜欢出风头,示威时过于靠前了而已。
  多年后,他开了一个学校,还请蔡元培做了学校的董事。
  但无论如何,双方为了下得台,牺牲了那名学生。所有人都心照不宣。
  按理说,事情原本就这样结束了。但时任北大老师的鲁迅无法沉默。
  他写了一篇文章,替那名学生鸣不平,说他不过是胙而已。一针见血。
  现在,祭祀很少见了,但被分而食之的胙还在。

3、祸从口出——
  1825年,俄国尼古拉一世登基,国内发生了由一批自由分子领导的叛乱。
  这些自由分子提出俄国要实现现代化,通过工业建设和国内建设赶上欧洲其他国家。
  尼古拉一世残忍地镇压了这场叛乱,并判处一名叫李烈耶夫的领袖绞刑。
  在行刑现场,刽子手摆弄一通后,将绳索套在了李烈耶夫的身上。
  结果,意外发生了,绳索断了。
  在西方,如果行刑发生意外,往往被视为上帝垂怜,犯人一般都要被赦免。
  李烈耶夫被重重地摔在绞刑台上,他摸了摸淤青的脖子,确认自己保住了脑袋。他对人群大喊:
  看看,他们什么正确的事情都不会做,连一根绳索都造不好。
  信使把行刑的情况告诉了沙皇尼古拉一世。
  尼古拉一世尽管很懊恼,但还是签发了赦免令。
  李烈耶夫在现场有没有什么话?尼古拉一世问。
  他说我们什么正确的事情都不会做,连一根绳索都造不好。信使如实回答。
  我要让事实证明恰恰相反。生气的尼古拉一世撕毁了赦免令。
  第二天,李烈耶夫再被推上绞刑架,这一次,绳索没有断。
  有时候,一句多余的话,往往是致命的祸害。

  2009年3月20日星期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