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的迷思—没有答案只有思路

(2022-04-18 21:32:28)
分类: 成长励志

每一个孩子,都会成为他自己的那个我,不会成为也不想成为也不能成为父母的复制品。一个人的成长成什么样子,有基因影响,有群体影响,有父母影响,这些因素的相互关联与促进,促成了人的社会性。其中群体对个人的社会性影响,甚至超过了父母的影响。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像任意两个个体之间的关系,是一条双向街。当两个人要互动时,一方说的话和做的事是对另一方的回应,也对过去说的话和做的事的回应。来到这个世界的每个孩子的个性都是不同的,所以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也是不同的。社会化研究者总是有兴趣研究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殊不知,孩子对父母也会产生影响,这是孩子对父母的效应。

孩子们的未来不取决于父母多么爱他们,而取决于他们与集体中其他成员能否和谐相处,尤其是与同辈人的相处,因为他们要与同辈人在一起生活一辈子。亚利桑那州的一些鸟类学家也犯过类似同样的错误(很少让孩子与同辈人相处)。他们养了88只濒临绝种的厚喙鹦鹉,然后把它们放回曾经生活过的松林中。结果所有的鸟死的死,散的散。在野外,鹦鹉都是群聚在一起的,但在实验室里养大的鹦鹉没有寻找同伴的兴趣。落单的鸟很容易成为老鹰的盘中餐,很明显,被关在鸟笼子里养大的鹦鹉更是如此。现在的孩子们难道不是如此吗?!他们更需要一个群体…我们天生就不是离群索居的,个体的生存依赖于群体的存亡。

在人类历史上,为群体而死的人要远远多于为个体而死的人。群体意识使孩子社会化,使他们的人格在环境中不断得到完善。群体意识使孩子的行为发生持久的变化,虽然在大脑中负责个体关系的区域也可能产生强烈的情感,但对行为的影响是短暂的。对孩子来说,社会化是一个不自觉的过程。同辈群体是塑造儿童行为和改造他们性格的地方,是决定他们长大以后成为什么样人的地方。我们在童年和青少年群体获得的人格特质两伴随我们的一生。

人格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天生的,一部分是环境的。天生的部分与孩子如影相随,在某种程度上,它影响孩子在每一个情境中的行为。环境的部分与某个特定的情境相关,它不仅包括你在特定情境中学会如何表现的方式,还包括伴随这一切产生的与特定情境之间的情感。人类大脑首先是处理社会环境的器官,处理物质环境是第二个任务。孩子生下来就具有某种特质,他们的基因使他们倾向于发展某种人格。但环境可以改变他们,这个环境不是父母提供的教养环境,而是家庭以外的环境,是孩子与同龄人共享的环境。

对婴儿来说,对父母的依附是必要的,到对大孩子来说并非如此。大孩子更需要同伴,与同伴的经历是对孩子发展最重要的了。离开父母,他们加入到游戏群体中,但仍需要向父母寻求实物、保护、慰籍、忠告。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也会延续终生。父母影响孩子在家里的行为,父母为孩子提供知识和训练,让孩子走出家门后能应付外面的世界。享受养育孩子的过程,教给他们你所知道的一切。放轻松一点,他们将来如何并不能反映出你对他们的照料,你既不能使他们变得更完美,也不能毁灭他们,他们是属于明天的。

也许是时代趋势,把事情推向极致,甚至超出逻辑界限,教养假设变得膨胀,使父母不堪重负。当然如果家庭环境可以造成糟糕到对孩子造成永久的伤害,这也只是极少数特别可怕的家庭,它才可能会成立的。教养假设把虚假的因素带到家庭生活中,变成了一种义务,而正真影响孩子成长的,应该是同辈群体,影响的方方面面更广更深,但是这些研究都还没人去做过,本书也没有答案。

这本书主要是关于社会化的,那么社会化主要就是群体关系,但是这些也仅仅是一个人成长故事的一部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