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馎饦"也称疙瘩汤——偏安一隅的面食

(2007-09-14 19:53:36)
标签:

我记录

生活变迁

人文/历史

“在饮食考证上,生活比书本可靠,自己比他人可靠。”

——网友语录

我与“馎饦”有宿世之缘

我是一腐儒,也有点儿崇尚方仙道。

打小缺奶,是老娘和祖母每日端着“馎饦汤”,用羹匙(念chi)一口一口把我喂大的。儿歌:“馎饦汤,甩鸡蛋,闻一闻,喷喷香。又有醋,又有盐,一吃就是两大碗……”的旋律,在我脑海中还是那样的亲切感人,仿佛就在昨天,而不是半个世纪以前。

几年前身患重病,又是每日晚间一碗“馎饦汤”,将我吃了个又肥又壮。“馎饦汤”与我有宿世的不解之缘,我对“馎饦汤”也更是情有独钟。

日前,我将“馎饦”写成有关短文,已在网上发表。同时也将《鸡蛋馎饦汤》整理出来,并编入《尝食之》一书中,供读者参考。

近日,看了一些有关面食“馎饦”的论述,甚是气恼。泱泱大国,特别是一个面食大国,纭纭众多美食专家、学者、权威人士,竟然连一个区区“馎饦”都说不清楚。说不清楚别乱说,也就罢了。他们不但无内疚感反而还自以为是、夸夸其谈,把“馎饦”讲得出奇的离谱,使人看了确有丢掉大牙之患!

日本人厚颜无耻地说“馎饦”是他们日本的土特产。中国的权威们却说:我国现代没有‘馎饦’。‘馎饦’是古代的一种面食。现代的面条就是所谓的‘馎饦’。

权威们言外之意正好迎合和旁证了日本人的说词!在鉴真大师赴日的功劳簿上轻轻地划了一下。

生活中,我经常吃面条,也经常吃“馎饦”。可那些权威们却高高在上,引经据典,拿着黄历看风水,不晓民间三件事,矢口否认“馎饦”存在的现实,你说气人否?

为此,我认为有必要撰文。

1、以正视听。

2、引起专家们注意,希望在今后饮食考证时走到平民百姓间,会有更多更大的发现。

3、唤起民众,做好传统饮食的抢救、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光大工作。

当然,也会引来许多非议!

 “馎饦”,是民间小食,典籍中少有涉及

馎饦是什么?“古代一种水煮的面食”。乍听有理,实际是不清楚、溜滑、糊弄人!请听故事:“一个学生向老师请教一个生字,老师说,别问我,这是老早以前创造的字,回家去问你老爷爷吧!”大概就是打这儿的翻版。

某些考古研究的权威人士认为:‘面条在东汉时期称为煮饼,魏晋时期称为汤饼,南北朝时期称为水引和馎饦,唐宋时期称为冷淘、温淘和不托(其实“不托”是另外一种面食),馎饦就是古代的面条’。

还有一些所谓的历史学家也认为:‘馎饦在历史上就是汤饼,汤饼又名索饼,索饼、汤饼又名面片汤,面片汤也就是现代的揪片汤。当今的面条也是由馎饦演变过来的’。

权威人士就是用这样的解释在搪塞别人!事实上,很多人都吃过馎饦,称呼都是各自地方的名子,不知道它的大名。也有一些美食家虽然知道它在典藉中的大名,但又不识其在生活中“庐山真面目”,即是吃过馎饦,也不知道它就是馎饦,也不会为馎饦正名。

馎饦,因为是民间小食,不登大雅之堂,不入青史志书,所以典籍中很少有涉及到的。即是有些收录,也是道听途说、只言片语、张冠李戴。就《酉阳杂俎》、《齐民要术》、《梦溪笔谈》等这类古籍,全都讲得十分的含糊其词。

先看《齐民要术》中收录馎饦的形状:“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馎饦则是 “光白可爱”“滑美殊常”的面片。

再看《齐民要术》中收录馎饦的做法:“挼(念ruó)如大指许,二寸一断,着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挼(ruó)”可作“按”字用。)也就是将和好的面团挼成条段,每二指一断,每掐一节,拿在水里浸一下,再放在盆沿上,使大拇指按着用劲,由近及远一搓,即成了一个两头翘中间凹的“顶针圈”,边掐边搓……搓好后一起撂进锅里,用大火煮熟。

还有一篇文章中介绍的馎饦做法:先将面粉和成团,然后取一小块面团,在掌心上压搓成凹形面片,或者放在干净的草帽上、面案上,用拇指压搓成带花纹的面片,入锅煮熟。

用以上方法做出来的面食,齐民要术》中称馎饦。一些名人美食专家也馎饦。岂不知这种面食并不是馎饦,也不能叫馎饦,只能叫“捻窝儿”。这也是晋、陕一带老百姓人人皆知的一种家常面食。(“猫耳朵”就是由“捻窝儿”演变来的)。

真正的“馎饦”的做法与上面“捻窝儿”的做法根本不一样(这里略去“馎饦”的做法)!

宋《演繁露》中说:“古之汤饼,皆手搏而擘置汤中。后世改用刀几,乃名‘不托’,言不以掌托也。”《事物纪原》(成书于明代早期)中说:“魏世食汤饼,晋以来有‘不托’之号,意‘不托’之作,缘汤饼而务简矣。今讹为馎饦,亦直曰面也”(其意馎饦就是不托)。

有人把这种说法当作“馎饦”名称来历的依据。谁相信?“馎饦”与“不托”本来就是两种不同的面食。不是食“馎饦”者讹传,而是写作者自己传讹。这种推断纯属主观臆测。几个字,一句话就将“馎饦”和“不托”两种面食从历史上给整得消声匿迹,永无天日。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也在其《夜航船》中说“魏作汤饼,晋作不托”(即“不托即面,简于汤饼”)。

汤饼,据现代很多人考证,“是一种面片汤”(我认为不一定,也可能是河南一些地方吃的“握疙瘩”,或者是山西一些地方吃的“煮疙瘩”之类的面食。待考。)。即把和好的面团托在一只手里,用另一只手一块一块的撕下来,下锅煮熟。

这种汤饼始于汉代,有人说是面条的前身,也有人说面条是由汤饼演变而成的。

但不能说“汤饼就是馎饦,馎饦就是面条,馎饦就是不托”。

主观臆测,忽略了“馎饦”的特点

馎饦,以民间小食的形式流传于世,至少也有一、两千年的历史,远在面条之前。孔仲南引据南朝古书《玉篇》在《广东俗语考》一书中说:‘南方称做‘薄撑’的面食,正是北方称做‘馎饦’的面食’。

《玉篇》我没看过,只知道可能象是一本古代楷书字典。据说该书的编撰是在“微言既绝,大旨亦乖,故五典三坏竞开巽义,六书八体今古殊形。或字各而训同,或文均而释巽,百家所谈差互不少。字书卷轴舛错尤多,难用寻求,易生疑惑”的情况下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总会众篇,校储君籍,以成一家之制”。

不过,此书“总会”应有益处,但在“校储”方面可有纰漏。如《广东俗语考》中所说在南方广东一带称做“薄撑”的面食,在北方晋、陕、豫一带却称做“锅馈(也称锅魁)”——一种酷似干烧饼类的面食。而“薄撑”与“馎饦”根本就挨不上边儿,怎么能称做“馎饦”呢?真是不可思议!

有人说,宋代流行 “冬(至)馄饨,年(节)馎饦”的谚语。并且用它来指证馄炖馎饦都是古代的一种面食,馄炖就是饺子,馎饦就是水引、面皮,并且肯定形状、味道都完全一样。

如今北方同样也流行 “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是否为前一句谚语的佐证?

其实不然。唐代以前,馄饨与水饺是一个东西,并无区别。唐代以后,就清楚地区分开馄饨与水饺的称呼。特别是在南方,馄饨得到发扬光大,有了独立的风格。馄饨皮为正方形或等腰梯形;馄饨皮较薄,煮熟后有透明感;煮馄饨费时较短;馄饨重汤料,而水饺重蘸料;食用馄饨时是边吃边喝,吃喝同时进行,与饺子的吃法大不一样(形状、大小、做工、配料都不一样)。人所共知,馄炖是馄炖,饺子是饺子,馄炖和饺子不一样。馄炖和饺子是同宗,但不是同种。

再说馎饦就是馎饦,既不同于古代的水引、索饼,也不同于现代的面条、面皮、揪片。馎饦是古代汤饼类、现代面食类的一个独特品种。馎饦从现世的那天起就叫“馎饦”,有别与其它面食,根本不存在谁演变成谁的问题。馎饦制作的最大特点是:在制做过程中,双手不沾面,手不直接接触面粉,完全用筷子操作,做成后的馎饦不是片状也不是条形,形状和蒲松龄笔下的“土鳖虫”极其相似。

虽然说馎饦在史书典藉中记载甚少,但“馎饦”在敦煌文献中却频频出现(称做馎饦、饽饦、没饦、浮饦等)。敦煌文献中有“调停一蠖馎饦,一勺先入口中”的描述,形象生动、恰如其分。

蠖(念huò),形似卑躬屈身,“调停一蠖”描述出馎饦的大致做法、形状;“一勺先入口中”描述出食用馎饦时用的最佳餐具(勺)和形态——“一勺一口”。

据此断定,敦煌文献中的馎饦决不是一个类的概念,更不是现实的饺子、面片、面条一类的面食,它应该是与当地的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事实上,敦煌文献中记载的馎饦,就是如今还广泛流行于黄土高原上百姓家里的一种面食——“馎饦汤”。

含混不清,埋没“馎饦”清名上千年

离谱的无稽之谈,无独有偶,比比皆是!

有人认为,‘凡是在锅内煮熟的、经过加工的各种面食都可称为馎饦’。

有人认为,‘馎饦形似‘铁叶’、‘大饼’’。

有人说:‘馎饦是荞面疙凸、碗脱’。

有人说:‘馎饦就是很宽的面条’。

还有一学院的学报中也称:“汤饼又称作馎饦,与面条相似”。

更有牵强附会的:

他们说:‘古代人们把面条称作“不托”,意思是用刀把面饼或面片直接切成条状之后再煮食,不用手掌托着’。

做面条是一种现实的劳动,不是抽象的想象。请问,古也好今也好,做面条不用手掌托着能做得出来吗?再说,“用刀把面饼或面片直接切成条状”的面食品种有多少?数得来吗?

哪些面食都不同于“馎饦”的制作,因为做“馎饦”始终就不用“刀”。

他们说:‘古时做汤饼是用一只手托面,另一只手撕面,在锅边按扁,放进水中,所以又叫‘饦’。后来有了擀面杖,不再用手托了,所以叫“不托”,也写成‘馎饦’’。馎饦到后来又成了面条。

在什么典藉中,古今汉语言的运用能将“托”和“饦”、“不托”和“馎饦”诠释成是同样的字词含意?不知道他们如何能将“不托”和“馎饦”混为一谈,并且说成是同一种面食的尊称!!

“馎饦成了面条,西瓜成了丝瓜”,是奇谈还是梦话?

是奇谈,还要奇谈几千年?是梦话,梦可有醒?

 

最后,带用方言告诉你:

用擀面杖将面团滚压成面片,那叫“托开(面)”;不用擀面杖将面团滚压成面片,那叫“不用托(面)”。“馎饦”——是我的至好,是一种风格独特、做工讲究的地方民间面食。“馎饦”口感软嫩爽滑,营养均衡,极好消化,是体弱病人、老年人和小孩子的最优饮食。

至于“不托”这种面食,因为过去物质奇缺,我四十多年以前在山区农村吃过不少,后来回城工作后再没有见过。

“碗托”,仅仅在“山西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旁边吃过一次!

想知道什么是真正得“馎饦”吗?

请看一下我发表过的有关“馎饦”的短文和《尝食之》一书中编撰得《鸡蛋馎饦汤》,就明白了。

见笑了!

——再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