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春的天气,总是乍暖还寒。晴时艳阳高照,气温持续攀升,不消两日便像入了夏,典型的内陆气候,春秋的过渡总显短暂。而不时降下的春雨,又会让人突感寒凉。
周末两天,天气晴好。培训地——某大学校园。一所古老的学校,古老的建筑、古老的格局。略窄但曲折回环的道路,路两旁高大粗壮的法桐,虽是初春,却可以想象其枝繁叶茂时的满目葱茏和它遮蔽下的如盖阴凉。面积不大的花园和绿地,却因为植物的繁密和高大,让校园平添历史的厚重感和学府的肃穆静谧。少时不惜求学光阴,如今却贪恋起校园和课堂来了。
几个任课老师都是博士学历,学识渊博,纵横古今,讲起课来滔滔不绝。我感觉自己活脱脱一个农村失学儿童。很多年前养成的听课习惯到了课堂这个熟悉的环境,即刻被唤醒,求知若渴,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好强争胜的自己。混迹于一帮年轻女孩子中间,我仿佛也变年轻了。
最近一直在学中外文化和现代汉语,虽有蜻蜓点水之嫌,但经颇富教学经验的老师点拨之后,兴趣随即变得浓厚。这便是一个好教师的高明之处,其实,他传授给学生具体知识的多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懂得拨云见日,用智慧的手拨开学生的懵懂,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一个好教师,要懂得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空间,只做一个抛砖引玉之人才是高明之师。
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学生如若勤奋好学,老师欣慰之余,那潜藏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本能也会激发,师生配合默契了,教学效果想必理想。谈到配合,老师的个人魅力在如今的80后90后看来,不容小觑。本班的现代汉语课老师是山东大学的一个女博士,三十开外的年纪,却是少见的朴素至极,微胖的身材,圆圆的脸,身着浅蓝的运动风衣,头发稀疏,不烫不染,用粉色的头绳扎了一个细小的马尾于脑后,竟还有些偏。加之其明显的山东口音,偏快的语速,授课又是跳跃式不循讲义来,到后来竟落得满堂的小声喧哗,睡觉聊天干什么的都有。不想辜负时光,便努力让自己专心。我知道自己不能和她们比,她们最不缺的便是时间,可时间对我,却是越来越少。
中午瑜伽后,和一个师大的朋友(博士后)休息时聊天,她满腹的牢骚,说她的学生简直把她当成长工了,作业要老师反复催促才应付了事,什么都想留给老师去帮他做,还是个研究生呢。听罢不由想起汉语课堂上那些个学妹们的表现,不由思考起国内的教育机制,不由得担忧和沉重了心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