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者三毛
几日前购得三毛全集,一摞置于床头柜上,睡前顺手取来阅读。
昨晚的咖啡有些浓,竟然凌晨还不能入睡,无奈,扭亮台灯,夜读三毛的《送你一匹马》。
《野火烧不尽》和《不觉碧山暮,但闻万壑松》是三毛在痛别荷西,流浪十六年之后回国执教所感。那个至情至性的三毛做起老师来也不愧为一个良师,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对于“教”,三毛这样写道;“教学,是一件有耕耘有收获又有大快乐的事情。一心要做的农夫,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一百亩田,手里拿着不同的一把又一把种子,心里放出了血,口里传出了藏在生命中丰盛、艳美和神秘的信息,种子怎么舍得不发芽生根再茁壮?”
三毛答应恩师回国执教,校方也给予三毛充分的自由和尊重,对此,三毛说:“……这都不够留住我自私的心,这不够,如果那块分给我的田,不肯回报我生的欢喜、颜色和果实,我仍然没有留下来的理由和爱。”
“田在发芽了,守田的人,你能不能走?”
“我听到了青禾在生长的声音,那么快速地拼命长向天空,那生长的响声,如火,燃烧了午夜梦回时无法取代的寒冷和孤寂。”
如此,一个真诚又极富责任感、知晓人生之大欢乐的三毛跃然纸上。
没有那份至幸听到三毛讲课,可从她的字里,已能觉出其精彩与通彻。“在那每一堂安静专注得连掉一根针也听得出来的课室里,只有我的声音,在讲述一场繁华鲜活的人世和美丽。”
“一堂精彩的课,不可能是枯燥的,如果老师付出了这份认真,堂上便有等着滋润的幼苗和沃土。洒下去自己的心血吧,一个好农夫,当田就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不能再去做梦。”
当然,如此讲课,三毛定不轻松。“每一场课后筋疲力尽近乎虚脱的累,是繁华落尽之后的欣慰、喜悦、踏实和平安。”
为师者在付出心血,学生定当有幸获益无穷,三毛的课座无虚席。“旁听的同学多,共同科目选课的同学也满。外系的孩子,并不是没有文学的欣赏能力和这一份狂爱。那么有教无类吧,孩子,你的脸上,已经溅到了书本的花瓣,老师,再给你一朵花。”求学之路上得此师,应是人生一大幸事。一直认为,老师一定要做学生的引路之人,引领学生求知若渴,让他们从此爱上书籍,让书本里也开出鲜香的花!而绝非简单的教授知识。这也绝非易事,“四个月,为学生念了多少本书,想了多少吸引他们、启发他们的读书写作的花样?在一张张大孩子的脸上,我,已清楚看见自己耕耘出来的青禾。”谁不是在终身学习?老师们需要的,只是一颗尊重学生和谦卑之心。
对于跷课的学生,三毛推心置腹,语重心长:“……可是听课也得明白一气呵成的道理。师生之间,除了书本之外,尚有时日加深的沟通与了解;这份一贯,不能是标点句号,这是一道接连着奔涌而来的江河,偶尔地来听课,是不得已撞堂,取舍两难,结果呢?两个都失去了,没有得到一个完全的。”
三毛把夜晚批改学生作业说成“深夜长谈”,“师生之间的深夜长谈,学生讲,老师也将改出来了彼此的进步和了解。”
“‘改’事实上不是一个很精确的字。除了‘标点’和‘错字’之外,文章只有好与不大好,思想也只有异和同,何‘改’有之?于是,常常纸上师生‘对话’,彼此切磋,慢慢再做琢磨,教学相长,真是人生极乐的境界。”如此谦逊与平易让人爱戴!
求学之路漫长而艰辛,三毛用她独特的方式阐释:“知道学海无涯,我们发心做做笨人,孩子,跟老师一起慢慢跑,好不好?一面跑一面看风景吃东西玩游戏说笑话,让我们去追求那永不肯醒的痴迷和真心。它是值得的,里面没有结果。”
“有一天,当我们跑累了,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回头看一看,那些绿水青山里,全是我们的足迹。那时候,你必然有汗,可是你不会汗颜。我们没有跟什么人竞赛,我们只是在做一场自自然然的游戏,甘心情愿又不刻意,是不是?”
对于受教育和读书,三毛一语道出了真谛:“一个不懂得看见老师讲台上没有茶的学生,或是明明看见了却事不关己的学生,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书,在生活行事为人上不用出来,便是白读。”
“这份生活的白卷,是不是我——一个做老师的失职?”
三毛的师者生涯不长,却已经领悟了一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