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关系
(2010-12-10 16:44:51)
标签:
杂谈 |
分类: 电化教育 |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关系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资源的学习从量与质两方面来说都不可同日而语。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应用,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资源学习,既能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与情感的体验,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也为丰富教师教学环境的创设提供条件,优化了教育教学过程,而且这些信息资源全面应用到各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有机整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观念、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因此,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资源学习的师生关系将突破以往的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地优化师生关系。
一、信息环境下的教学理念
信息化资源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实效性和传播的快捷性、及时更新性,有利于实施信息环境下的教学。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形式资源,使内容资源的传播与积累更加迅捷、方便、广泛,从而使信息环境下的教学的条件具备了厚实的物质基础。
信息环境下的教学理念,就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应该要具有自主性与探究性,强调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研究,独立地思考,对学习资源进行创新性的学习。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则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起正确的导向作用,为学生创造丰富多样的学习条件,创设形式多样的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种教学理念的改变,是信息环境下的教学的师生关系改变的基础。
二、信息环境下的教学的师生关系是对传统师生关系的超越和挑战
1.角色超越和挑战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化资源的学习被认为是当代最方便、最快捷、最经济的学习方式。现在的互联网则更提高了知识传播的数量和速度,各种形式的信息媒体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库,同时使以往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信息源——教师,中心地位也日趋淡化,直至变成与学生平等,逐渐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顾问和引路人,甚至成为学生学习的观众。昔日的师生,今日的伙伴,这种“信息环境下的教学的师生角色转变的趋势在信息社会已成定局。
2.权威超越和挑战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师的权威,《学会生存》写道“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与顺从的地位”,使得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可见,教师的权威在传统社会的教育中占有绝对的崇高地位,不存在超越和被学生挑战的问题。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传统师生关系中的教师的权威开始动摇,教师的权威面临挑战,教师的权威资源必须重新分配。学生面对的信息量非常的丰富与多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上几乎和教师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学生的信息素养,即学生在处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方面很多时候比教师强。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不再是感召力量的唯一源泉,教师的权威地位不再存在,学生可以去超越和挑战。信息化所带来的无损使用、无损分享的低廉的教育信息资源,使教师法定的权威性的控制失去了意义,教师将由“权力阶层”转化为“参与阶层”。
三、信息环境下的教学对师生关系的增值效应
1.指导效应
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教师时刻肩负着教给学生更多知识,培养学生更高能力的重负,教学的基本功能已不再是教会、教全,教得尽善尽美,而是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学习,如何寻找自学方法和途径,逐步建立自信,完善学习方法,将所学到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教师也不必要把教科书的内容作为教学纲目,仅是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素材之一,也无须将课堂当作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全部学习任务的空间环境,而只是作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基本环境之一。教师教学的重点应该在于坚持正面引导与鼓励学生,发展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此诱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的释放。总之,教师权威性的淡化直到消失,更能体现教师的 “导”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而获得真正释放的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从而实现学生以自身为重心的学习模式。
2.生成效应
信息化资源学习的模式的构建和发展,使得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让位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教”与“学”这一对概念曾经是区别非常清楚,而今却是越来越模糊。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是一个正在受教育者,但他们却越来越不成为被动的教育对象,而越来越成为学习的主体。认知学习理论的最新进展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环境的信息化资源的相互作用、主动意义建构信息化资源,生成以信息化资源为主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就是学生积极参与、理解信息化资源的过程,逐渐地将信息化资源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资源时,就意味着依赖教师或他人的教育转换为学生依靠自己对自己进行的教育,学生也就成为自主选择信息化资源的主体,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并努力构建信息化资源与社会发展需要间的和谐模式,建立学生自我约束和控制的机制,从传统的以单纯的学习目的为功利性的需要和学生主体渴望被尊重、被热爱的需要,转变在学生在学习中成长自我、发展自我、重塑自我、实现自我的现实意义的需要。
3.时空效应
信息化资源的合理优化,使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了实体关系的淡化和相互分离,导致了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相互分离。师生双方在空间与时间上的相互依赖和结合度都出现了新的变化,特别是网络的发展,使师生间以课堂为主的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进一步地减小了,师生的交流、对话等都超越了课堂这个狭小的时空。师生之间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以网络和多媒体为媒介,利用优化信息化资源进行意见、观念、价值的交换和沟通,有助于产生一个更丰富的社会化学习氛围的形成。这就是我们必须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所以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资源学习”环境中,教师与学生的智慧和思维为整个师生群体所共享,并共同完成对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意义建构、达到现实的时空效应。
4.情感效应
信息环境下的教学的师生关系,由于时空效应,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的交换也将发生变化。他们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除了有面对面的外,更多的时候是超越时空的。这样,学生就可以与教师在同一平台上进行交流和对话,学生可以抛弃教师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畅所欲言地与教师进行合作,从中获取知识。这种情感效应的结果是学生仅把教师当作自己的导学者,而且自己可以进行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和创新,自我发展和完善自己;教师也不再以自己的权威而压抑学生,自我淡化教师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只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和主人,自己起指导和帮助作用。从而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更加亲近,更加民主,这也正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发展要求。这种情感效应,也正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资源学习”的师生关系是对传统师生关系的超越和挑战的见证和结果。
四、信息环境下的教学的新型师生关系基本模式
人是社会的人,而教师与学生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资源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因素。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主——客”关系,而教师与学生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资源学习”中的地位与关系则是“主——主”关系。在以信息化资源为表征方式的变化中,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的互动上以同样的存在形式出现,都是以社会人存在的。所以在信息化资源学习中,教师不再是权威者,学生也不只是接受知识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主——客”关系,而是“主——主”关系,是求知路上的合作者,学生和教师在信息化资源的学习中都是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模式就是以信息化的资源为基础的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为了共同的目标的而构建的模式。同时师生关系也应该是一种彼此理解、彼此信任、真诚相对、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种适应新世纪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在这个模式中更多的是作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参与者、导航者,而不是执行者和权威者,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自主地去探讨、去研究、去创新,让学生用自己的主体意识去感悟、去体会、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真谛。所以今天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授关系,而应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资源学习”为基础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在教师、学生、信息化资源这三大教学要素中,信息化资源以其跨时空、跨地域、开放性、交互式、个性化等特性为每一位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机会均等的权利和机会。教师和学生面对信息化资源环境,角色得以重新构建,双向参与、双向沟通、平等对话、共同收益的新型师生关系,正悄然向我们走来。然而,教师的重要性不是下降了,而是更加突出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资源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不仅具有崇高的人格和渊博的知识,而且学会驾驭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努力实现对学生的学习引导、行为引导、情感影响,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