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双数课教学模式的一点思考

(2007-03-27 21:55:26)
 

    教学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与规格相同、标准统一的工业化生产不同。同一个教师在一个课堂上使用同一种方法,却会教出程度完全不同的学生。其原因是学生资质、基础、兴趣、个性等特质不同使然,因此找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非常困难。
    幸运的是,《新概念英语》系列教材的编者为教授此教材的老师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辅助工具,使教师在教学中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在教材的开篇,编者就对教学原理、教学目的、速度、深度以及如何使用每本教材进行了详尽说明,配套的教师用书更是明确了细节,同时还辅以了有效的练习。作为一名《新概念英语》课程的教师,我在贯彻教学原则以及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感到学生确实受益匪浅;与此同时,我也对其中的一些环节和步骤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下面我主要针对《新概念英语》第一册中双课的练习模式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的双课主要是提供一些图片,是针对单数课要点的集中强化练习,其练习的模式及问题在教师用书中有详细的介绍。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会逐渐熟练地使用渐进型和静态型的句型,但问题是如果单一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教师提示,学生对答的模式,课堂会显得单调,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训练也略显机械。

    我在少儿英语教学中引入了一些趣味性、真实情境稍强的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比如《新概念英语》一册第6课。What make is it? 教学重点是特殊疑问句What make is it?以及表示国籍的形容词在句子中的使用。我尝试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1、 在课前准备一些绘有国旗和车牌标志的卡片。
    2、 在课堂上先展示给学生一些从汽车展上收集来的名车图片,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告诉学生们我们今天要认识一些车牌标志。
    3、 通过准备的卡片。使学生把车牌同汽车标志,国旗同国籍联系起来,为进一步练习做好准备。
    4、 快速抽取图片,问What make is it?,通过集体回答及分组竞赛进一步熟悉这些标志。
    5、 展示给学生一张车标,It’s a Volvo. Is it a Swedish car or a German car? 以考察学生记忆力的形式训练学生在真实使用It is a Swedish car. It isn’t a German car. 时学会表示国籍的形容词在陈述句中的应用。
    6、 把一张车标藏在身后。让学生通过问题来缩小范围猜出车牌名称。S1:Is it a Japanese Car? T: No, it isn’t a Japanese car. S2:Is it a Korean car? T: No, is isn’t a Korean car. S3: Is it an Italian car? T: Yes, it is. What make is it? S3: It’s a Fiat.这样学生会在问答中自然使用一般疑问句。
    7、 把车标卡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对话练习。逐对表演。选出最佳拍档。
    8、 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收集至少一张喜欢的汽车图片,下次课展示给大家。介绍,It’s a …. It’s a ….. car.

    又如第48课重点练习like,want 在一般现在时中的应用。
    1) 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实物。如熟鸡蛋,饼干、蜂蜜、果酱等。
    2) 在课上把桌子并在一起,学生围坐在桌旁,把课堂变成一次聚餐。教师是主人,学生是客人。
    3) 学生通过问What’s this? Is it…? 认识要吃的食物。
    4) 逐个询问Do you like wine or beer? Do you want any?
        Do you like apples? Do you want one?
    5) 可以让做肯定回答的学生品尝食物。学生说En, I like it. It is delicious. 然后问其他同学,Do you like it? Do you want one? 这样,学生会在我的课堂上接触到贴近他们生活的情境,会做一些在其它课堂上不可能做的活动,加深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总之,双数课既不能走过场,草草收场,也要避免过于单调。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采用一些真实有趣的活动,无疑会提高学习效率,事半功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