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农夫乐园
农夫乐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182
  • 关注人气:17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边界行之登顶尖坞山

(2012-10-09 09:30:06)
标签:

建德

邓家

大洋

西湾坑

化慈坞

休闲

分类: 家乡美

http://s14/middle/4c803a6ehcb964e85ed8d&690

 

登顶尖坞山

 

 

尖坞山是建德与兰溪的界山,主峰坐落于大洋镇境内,其海拔高度为 977.3(浙江省测绘大队的数据)。[注:关于主峰的地理位置,标注于建德、兰溪境内的都有见,省测绘大队主张在建德境内,浙测审字(9602号杭州市地图就标注于建德市大洋镇境内近于建德兰溪交界。]早年,这尖坞山一带山顶山脚都属建德的地界,1950年与1958年的两次行政区划的的调整,尖坞山的坡面便有了建德、兰溪的不同归属。如果按直角坐标系的四个象限来分,大致只有第三、四象限的各一半属兰溪,在化慈坞村形成芝堰水库的支流。其他的三个象限的位置归属建德,则分别成为大洋溪、马目溪的分水源头。

 

结识了蓑笠翁后,接连去了邓家那个区片三次,那回的旧岭新岭串行,从新岭村下山,在流水沟的左边,其实就是尖坞山,农夫也只有在新岭村仰视的份了。走完后,决定了于十月二日去一趟尖坞山,蓑笠翁说,这是他给农夫承诺的兑现。

 

http://s6/middle/4c803a6ehcb96531ec615&690

http://s11/middle/4c803a6ehcb96537bce0a&690

http://s7/middle/4c803a6ehcb9653eda646&690

十月二日,分AB两条户外线,分流了群里大量的新手。被蓑笠翁认为有能力征服尖坞山的19人,成为了“突击手”。七点过五分,A线的包车也迟于B线出发了。更邓公路再次被车轮压过,带着我们向邓家而去。下车后,熟悉地穿村过户,走过邓家的象桥、狮桥,走过邓家的水口。

 

约摸八点半左右,大家便进入了兰溪地界的化慈坞村。这里,与想象中的小山村没有太大的差别。在向导的带领下,很快就进入了上山的羊肠小径。小径“之之复之之”地将大家引向高处。早七八年前就认识的缘分,第一回在群活动中碰上。兴许是兴奋,也可能是更邓公路晕人,在上山没多时,就显现了异常的状况。听说王老师在请他喝“十滴水”,农夫便叫停天光,让他关心一下这位同行者。醉哥是头老驴,走不多时就看看他手里的专用工具,看看到了什么点上、到了什么时间。醉哥是第二次上尖坞山,为的是上回没有登顶,感觉有些缺憾,这次是为“补课”而来。

 

http://s8/middle/4c803a6ehcb965704bac7&690

http://s2/middle/4c803a6ehcb9657560f91&690

http://s7/middle/4c803a6ehcb9657a55ee6&690

约走二小时,大家伙便到了“北佬”家的门口。看着好好的五大间泥瓦房,还有一应俱全的家什,房顶上还能看到些许瓦片、已经完成了泥化的茅竿,自然想到农家创世业的艰辛。一队人从在原猪棚的位置上,借着枇杷树的荫凉稍事休息,便继续赶路,争取在十二点之前登顶“用饭”。

 

离开“北佬”家,向导在记忆里搜索着曾经的线路,而不是盲目地听从蓑笠翁的“指点”[今年三月份建德登山协会组织的线路,在谷歌图上还能看得出一点路痕来]。不一会,便找到了当年上山的小径。一路向上,小径同样是“之之”相接,或是在箬叶竹下,或是在松杉柏木之间,或是贴着乌黑的岩体而过。路旁,还象之前未到“北佬”家之前所见的一样,有着丛栽的茶叶,农夫也不时“拉”在手上几片,揉碎了嗅嗅茶青的自然香味。离最后登顶还有二十多米的高度时,向导一时再也找不见了原有的小径,不得不砍去箬叶竹,劈出一条捷径来。

 

http://s1/middle/4c803a6ehcb965a8825f0&690

http://s5/middle/4c803a6ehcb965ad54514&690

http://s15/middle/4c803a6ehcb965b3f300e&690

http://s4/middle/4c803a6ehcb965ba01a03&690                                                           [主峰上的标志]

站在977的山尖,苦于视域的有限,农夫上到了最高的高度,终也看不清那里是新安江、哪里是下涯或杨村桥,多少让人顿生懊恼。一路上都在怂恿醉哥、那哥要从西湾坑下山的农夫,为着安全考虑,也便息下了穿越的想头。看来“穿越”这一课,对农夫来说,补课也是笃定了。

 

事实上,从化慈坞依山而上,到接于尖坞山主峰的高点,再顺着山坡而下,进入大洋溪西湾坑的源头,再沿着谷底一路出西湾坑,早年是有山路的,也是两源之间的捷径。记得南下干部左玉富先生在回忆初到建德参与成立大洋区时,带领区中队人员进行武装清剿时,就曾经走过这一路,然后一天之内,又从殿后乡政府临时驻在地的殿后徐(现芝堰水库的停船码头)经考坞源过姜山回到杨村。

 

http://s1/middle/4c803a6eh7ac23ced9d50&690

http://s9/middle/4c803a6ehcb9661b76e58&690

农夫盼着有机会,重走老前辈们踏过的山路,让尖坞山再次低头,让荆棘再次让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