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俘,虽然不美好,但却无法逃避,也是历史真实的一面。这是国内唯一一个为战俘修建的博物馆。
暗红色墙体围起来的是碉楼,外边是三角形的放风场地。从入口处开始,走了不到20步,就不禁赞叹:设计师真棒!(后面细说)



战俘馆的入口是露天的,曲折的走道两边墙上挂满了战俘的照片,除了少数几张照片外可以平视外,其余的照片都需要仰视,寓意深刻……
为什么要露天挂这些战俘的照片?我猜想,以前这些战俘都不愿被人提起,一直被埋没,直到现在才有人愿意宣扬他们,重见天日,所以要露天挂这些照片。

我们顺着入口往里走,走了几步想回过头来取拍摄的角度,意外地发现原本站在正下方看着都有些模糊的照片,这时却异常地清晰,甚至是挂在最外边的那两幅,比直接站着它们的下方看清楚多了,是设计的原因?或许是站着照片的正下方意味着从他们所属的那个年代来看,对信息的不了解导致这些人物的形象都是模糊的,人们无法理解那时的他们;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反而容易看清这些人物的形象。而且倒退着走,原本看着敞开着的入口越来越窄,直到完全封闭。是不是意味着只要进这里就走进了一个封闭的世界,是无法走出去的?让我觉得不仅空间在流动,时间也在流动。不禁赞叹:设计师太棒、太有有创意了!
八百壮士

无人知晓的命运

15岁的战俘

日军修筑的中华民国无名战士墓

成本华:微笑着面对日军

15岁少年季万方

涅磐


在高高的围墙最顶端还有一只透明的鸟,可惜相机拍不下来。
战俘馆还有一个有意味的设计:整个馆不时能看到日本钢盔被嵌入到地面下,上面用玻璃罩着,参观的人可以直接把它们踩在脚下。

拍了不少照片,放在这里的只是极少的几张。我在里面连呼吸都变得很弱,压抑得只能静静地看……
观众留言

走到外面的放风地才舒了一口气,我们在馆里都太渺小,所以拍照都不好意思拍正面,师姐在放风地拍了一张背面的

人俘心不俘,战俘一样是英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