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会计借贷记账法举例

(2018-02-02 10:41:59)
标签:

借贷记账法

保理

会计处理

分类: 其他
会计最常用的是借贷记账法,为了保持会计上的平衡,会计等式两边同时增减。如资产增加,同时负债增加,资产减少,同时负债减少。

资产部分—— 借增贷减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部分——贷增借减

三种情况:
1. 两边同时变动——每次两边同时增减,因此左边借增时,右边贷增;左边贷减,后边借减)
2. 资产项目內变动(总额不变)——只在资产项目内借增贷减
3. 负债项目内变动(总额不变)——只在负债项目内贷增借减

举例:

1. 公司股东注资10万元

左侧现金项目:借 10万
右侧股本项目:贷 10万
(两边变动,都是增)

2.  2万元用于购买原材料

左侧现金项目:贷2万(减)
左侧存货:借2万(增)
(资产内部变动,资产总额不变)

3. 公司购入5万元设备,其中3万直接付,2万90天内付款

左侧现金项目:贷 3万(减)
左侧固定资产:借 5万(增)
右侧应付账款:贷 2万(增)
(资产总体增加2万,右侧负债增加2万,平衡)

4. 员工出差预借现金1万元。

左侧现金项目:贷1万(减)
左侧其他应收款:借1万(增)
(资产内部变动)

5. 其他公司向本公司设备投资10万

左侧固定资产项目:借10万(增)
右侧实收股本项目:贷10万(增)

6. 向银行借入6个月贷款100万

左侧银行存款:借100万(增)
右侧短期借款:贷100万(增)

7. 企业发行债券100张,募集资金1亿元

左侧银行存款:借1亿(增)
右侧应付债券:贷1亿(增)

8. 企业向银行支付手续费1000元

左侧银行存款:贷1000(减)
右侧应付利息:借1000(减)

9. 收到某客户支付的欠款3万

左侧银行存款:借3万(增)
左侧应收账款:贷3万(减)

10. 向银行贷款4万,偿还供应商货款

右侧短期借款:贷4万(增)
右侧应付账款:借4万(减)

11. 员工出差回来报销100元,其余50元现金归还

左侧银行存款:借50元(增)
左侧其他应收款:贷150(减)
右侧管理费用(留存收益):借100元(减)
(左侧一共减100,和右侧平衡)

12. 无追索权保理业务记账(非回购型/买断保理)
企业将10万元应收款转让给保理公司,保理公司收取手续费5%,预留余款10%(对方全额还款后退还)

左侧银行存款:借85000 (减去1万预留款,减去5000手续费)
左侧应收账款:贷10000(10的应收款转让给保理商)
左侧其他应收款:借1万(预留款预计收回)
右侧借财务费用(留存收益):借5000(手续费,减少)
(左侧一共减少5000,右侧减少5000)


13. 有追索权保理业务记账(回购型保理)

关于有追索权的保理业务的会计处理有不同的说法,我认为处理方法取决于对回购型保理业务的法律理解。有的人将该保理业务视为一种债权质押,因此在会计处理时按照借银行存款,贷短期借款的方式进行处理。

我认为这是不合适的。根据中国银行协会颁布的《中国银行保理业务规范》第四条第(二)款,保理业务被定为“以债权人转让其应收账款为前提的,集融资、应收账款催收、管理及坏账担保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这里将保理业务说的很清楚,无论是有追索还是无追索,保理业务的本质就是通过转让债权而融资的方式,而非通过债权质押而获得借款。如果是债权质押,债权的所有权仍是归企业,还款也是直接还给企业,而保理则是从设立之日起债权人就向银行或保理商还款。有追索权的保理不过在普通保理(买断性保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债权风险的类似担保的义务,如果到期债务人未能偿还,银行或保理商可以向卖方要求偿还。但是这种近似担保的关系由于未按照担保法要求设立担保合同,因此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担保。根据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商业保理专业协会推出的标准商业保理合同版本,里面将可追索保理中行使的追索权定义为“反转让权”,即到期债务人无法偿还时,银行或保理商有权将应收账款重新转回给卖方。双方可约定是全部应收账款反转让还是仅就未偿部分应收账款反转让。我认为这种定义是比较合理的。在反转让条件成就前,应该按正常债权转让(普通保理)消减应收账款,因为将来是否发生反转让,是否产生负债及产生负债的金额并不是确定的,属于会计上的或有负债,甚至都不算是预期负债,因此不能签署保理合同时就直接计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资产负债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