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应该死
——西班牙电影《灵异孤儿院》
很久很久以前,我在博客上预告将写《灵异孤儿院》的影评,结果过了很久很久,就是到了今天,还没有写出来。好吧,过门就这样,下面才是正经话题——
一个名叫罗拉的女孩,她一直生活在孤儿院中,和其他5和孩子一起生活。6岁那年,她被人领养。过了30年,罗拉带着自己领养的孩子西蒙和丈夫卡洛斯,回到当初那个孤儿院,想收养5、6个孤儿。西蒙患有爱滋病,生下来时只有2斤重。罗拉和卡洛斯很喜欢这个孩子。西蒙一直喜欢玩一个游戏:他有几个幻想中的朋友。到了孤儿院后,他告诉妈妈罗拉,他的朋友有5个,在第一次去海边时,罗拉就发现西蒙跟一个看不见的孩子讲话。后来西蒙失踪,罗拉和卡洛斯在寻找西蒙的过程中越来越意见不合,最后卡洛斯一个人走了,罗拉留下来继续寻找西蒙。她终于找到了已经死了很久的西蒙……原来西蒙死于一个游戏,或者西蒙的死完全由于罗拉的一个失误。痛苦中的罗拉选择了死亡。
上面这段叙述是一个版本的。也许这部电影的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
在一个孤儿院中,曾经发生过一起凶杀案,有个叫西妮斯的看护,她的儿子生下来就是个畸形儿童。她给儿子戴着头套状的面具。有次,其他儿童约她的儿子去海边的山洞,把他的面具摘掉了。结果这个畸形的孩子没有走出山洞,最后被潮水淹死。为了报复,看护毒死了那5个孩子,把他们的尸体藏在孤儿院的柴房中。新来的罗拉使看护紧张,她试图转移尸体时被发现。西蒙发现了山洞里的孩子,并把他带回家(西蒙沿路撒了些贝壳,让那个孩子顺着贝壳回来),罗拉看到了堆在门口的贝壳。6个孤儿的灵魂生活在孤儿院中。罗拉最后也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两个版本其实讲的是一个故事。西班牙电影喜欢这样的故事风格。还有一部电影《潘神的迷宫》也是这样,
把残酷的战争和儿童的视角结合起来,造成一种灵异奇幻的境界。《灵异孤儿院》也是这样,一方面是大人的失误和孩子的童贞,一方面也是残酷的杀戮。女看护的行为暴露之后,她慌乱之中,被车碾死,死亡时,她的嘴巴张得很大。对了,从意象的角度,这是她无声的呐喊。
现在,我们把所有意象串起来:大海,海边的灯塔,山洞,淹死在山洞里的孩子,被看护毒死的孩子,孤儿院,孤儿院的地下室(一个畸形儿童就生活在那里),曾经在孤儿院生活的女孩长大了带着丈夫和领养的儿子又回到孤儿院,孤儿院的前后30年的情景……这些细节加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虽然解读起来很有分歧。
大海,就是潜意识的总合。
海边的灯塔,就是方向的提示。
山洞,就是“家”。
地下室,就是潜意识的层面。
我们明白了这些东西,看电影的时候,就会把很多问题解决了。
当然,也可以这样说,这部电影,如果没有上面这些细节,就会显得很滑稽。
写到这里,我看到了我先前写的标题——谁也不应该死。是的,这是一部探讨生与死的话题的电影。女看护因为报复杀死5名孤儿的事,影响着整个社会,当然也影响着整个故事。可是,谁又能说:女看护不该杀死那5个无辜的孩子呢?她的良心受到了长达30年的惩罚,她始终生活在悲剧中。
罗拉找到了自己的孩子,却因为过量服药而死。也许,她的潜意识里,想跟那些无辜的可怜的孩子一起生活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