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作文孔言方语3

(2010-06-01 16:38:17)
标签:

教育

麦田

高考作文

孔方

江苏

杂谈

分类: 作文阅读及其他

高考作文孔言方语之

被“打捞”出的高考优秀作文

孔方兄

 

例文3

  被“打捞”出的高考优秀作文:怀想天空(附点评)

20070702 10:31 来源:中国青年报

 

怀想天空   江苏2007年某考生

  (文中点评为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所作)

   麦收时节,天空显得非常的明净。在麦田上空,偶尔悠然地游过几朵白云。[写景简洁,突现神彩!]孔方按:此点评为何永康教授所加。从这段话可以得知,文章要写的就是麦田收麦。因为前有“麦收时节”,后有“麦田”。这是全息的标签。

   麦收时节,中午常是烈日当空。我们勤劳的父母,不得不在烈日下劳动[起笔先点出“烈日”两次,重复得好!]因为作为农民,这是他们的义务。[说得多么本分!] 孔方按:此段渲染的就是“麦田里的劳动”。何教授的点评属于“无中生有”“望文生意”。

   我是一个农家子弟。我明白我们乡下的家长们要靠田地来生活,供我们上学。他们为了子女辛勤地劳动,但没有半句怨言。在家,我常听到他们说:“只要孩子搞好了,再苦再累,我们都愿意……”[可怜农家父母心!“搞好”,此词用得妙,传神。]孔方按:此段渲染父母的内心世界。与“麦田里的劳动”有关。

   农家子弟努力学习吧!全力以赴吧!我们敬爱的父母为了我们能过上好日子,他们埋头在烈日当空的麦田里收割麦子。那种滋味,你们体会过吗?[此处喊“口号”了,但听来很顺耳,很入耳。前两节,均说“我们”、“他们”,请品味。] 孔方按:此段渲染了“我之感慨”,仍然与“麦田里的劳动有关”。

 在即将奔赴高考考场的前两天,我体会到了。又热又累。当时,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快点把麦子完,到家洗个澡,然后在床上睡五、六个小时。[这里的叙述有变化,先讲“感受”,具体“描写”滞后,为的是突出割麦之“苦”。]孔方按:此段渲染“我之感受”,仍然与“麦田里的劳动有关”。 

  65日早晨,我爸起得很早。四点多钟就起了。他临下地时告诉我说:“你再睡会吧!六点钟起来做饭,然后洗洗衣服,八点钟到地里给我送饭。”[全是农家父亲的质朴话语,多情而又实在!有几个家长让孩子在高考前两天劳动的?]孔方按:此段渲染“劳动状况”,仍然与“麦田里的劳动有关”。 

  我睡醒后,拿起表一看:550。大概在学校里起早起惯了吧。[一语带出高三生活]我快速穿上衣服。我把衣服泡在铁盆里。然后,我进入厨房做饭[有板有眼,一事一句号。]孔方按:此段渲染“我之行动”。仍然与“麦田里的劳动”有关。 

  我做好饭,洗好衣服。又把汤盛到饭盆里,拿了5个馍,一齐放到篮子里。我赶紧吃过饭。碗都没涮,便骑车下地了。[又是一板一眼道来,不怕平淡、机械。]孔方按:此段渲染“我之行动”,仍然与“麦田里的劳动”有关。 

  当我到地里时,父亲已了七八垄了。他脸上很多汗珠,衣服湿透了。他说:“你来,吃过了吗?我割光这一垄,再吃……”[白描。父亲的言语,平淡中见“浓”!]孔方按:此段渲染父母劳作之辛苦。直接写“麦田里的劳动”。 

  大概四、五分钟吧,他光了。他从篮子里拿出饭盆、馍头,边吃边说:“孩子,你爸没本事,明天到县城后好好休息!后天好好考,别紧张……”[这就是当农民的父亲,在田野上,在烈日下,对“后天”高考的孩子进行的“临考告诫”!苍天和大地都在倾听……]孔方按:此段渲染父亲的嘱咐。写“麦田里的劳动”。注意,何教授这里的点评已经脱离了文本,直接煽情了。这为他“打捞”这篇文章做足了情感上的铺垫。

   我在烈日下割了五个多小时麦子。[不愧是农民的孩子!没有考前烦躁,没有“营养品”,没有父母高招“安慰”,只有本本色色的“劳动”!]回到家,我没有吃饭。洗了个澡,就睡了。[与前文呼应,真是累得瘫了!]孔方按:此段渲染“我之劳动”,写“麦田里的劳动”。何教授点评的“呼应”是正确的。其实从“65号”这段开始,叙述部分一直是呼应的,连贯的。 

  现在,我在考场上做题。室内很凉快。[“凉快”二字,极为重要,很沉重!]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此为一个大大的“亮点”,全文生辉,一切皆活。“怀想”出来了,“天”出来了,比天还“大”的农民出来了,比天还“亲”的父亲出来了。一切皆在不言中……]孔方按:此段渲染考场感受。用“凉快”,“站”等词语与“麦田里的劳动”关联起来。何教授这段评语有“亮点”,这正是何教授多年积习之延续。他潜意识里发现文章写的与题目“怀想天空”无关,却在这里使劲往题目上靠。显得极为可笑。

 

全息解读:

    这是一篇被“打捞”出来的高考优秀作文。最先碰到它的阅卷老师给了36分,刚及格;二评的老师判给它42分——这属于大多数考生都能得到的基本分;第三位老师判39分。复查阶段,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发现了这篇《怀想天空》。反复读了3遍,何永康终于下决心给它54分。从阅卷程序上看,这属于“终审”,比原先的评价高了18分。

到底这篇文章应该打多少分?我们需要从“全息写作”的角度去分析。

看话题——文章的话题是“麦田里的劳动”。分别回答了这些问题:

什么时候?为什么在麦田劳动?——收割麦子。

谁是麦田里劳动?——我的父母。

他们的心理怎么想的?——为了孩子。

我是怎么想的?——我要努力学习。

我有什么感受?——累。

父母怎么做的?——起早贪黑,不忘关心孩子。

我怎么做的?——做饭、送饭、割麦、回家。(接下来的无段文字)

最后怎么样?——我在参加高考,父母在麦田里劳动。

找渲染——文章始终在渲染一件事情,那就是“麦田里的劳动”。也可以看成是文章是针对话题提问而答问。我们从文章的信息分析,完全与“怀想天空”这个标题无关。

找意图——文章到底写了什么?——这是全息作文最关心的问题。我们通过文章的渲染发现,文章其实写的是“麦收时节的所为所见所感”。因此,文章的标题与主信息(意图无关)属于标题不当。从高考考试的原则看,文章属于偏离命题。这是严重的写作失误。前几位老师的打分是胡乱打分,因为流水作业,阅读时间短,打的是他认为的“保险分”。可是两个老师因为“保险分”的偏差,造成了文章分值的差距。显然作者在写作文的过程中有个事先的蓄意在:我就是要写父母收割麦子的情形,等着打动某阅卷老师。何永康教授果然上当。何教授在点评中写道: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父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这是一种久违的文风。请注意,“满天星”“集锦”等都是何教授的“高考作文得分亮点”理论中的核心技法。何教授显然也跟自己玩起来文字游戏。

综合评定:由于文章属于严重的偏题,所以按照高考作文阅卷的标准,这篇文章不应该得到36分,当然也就不应该得到54分的高分。按照何教授曾经判过的一篇作文费滢的《人情与季节》,应该比25分还低。

从全息写作的角度看,文章题于内容脱节。但从渲染、意图等手段看,文章也属于情真意切的。文章等级在多元结构内。尚不属于网状结构。有一点值得大家关注,江苏全境的麦收时节应该在6月前。所以,这篇文章还是有虚假成分在。综合评定,得分应该是C+。即60分的满分,应该得42分。当然这是抛开了考试因素,而且是以“麦田里的劳动”为话题或题目的情况下。如果“麦田里的劳动”做标题不妥当,可以选一个更有意味的标题,但标题应该至少与话题有关。

 

 

 

2007年高考江苏有一篇文章被判0分。

全录于下:

 

怀想星空

  谁出的题目啊?现在的星空还灿烂吗?怎么不改成美丽的太湖水呢?这个比较有现实意义。作为一名高中生而言,对于这些小朋友才感兴趣的东西没有激情。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翻白眼!闲话少说,还是要写作文,现在来论证怎么能够看到头上灿烂的星空:拿一大棒子,狠狠打在头上。

 

孔方按:这篇作文被判零分,实在是滑稽。虽然字数不够要求,但毕竟可以看出文章还是有信息存在的。首先是作者对高考作文命题的批判。戏噱中还是带有严肃的探讨的,130多字的文章,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应该有得分。

 

三问何永康教授

 宋子伟

 

    何永康教授又“出彩”了,继《赤兔马之死》之后,又“打涝”出一篇高考优秀作文。 76日的《报刊文摘》转载了《中国青年报》72日刊登的《一篇高考作文从及格变优秀的背后》。

    何教授说:“推荐这篇文章是一种导向。” 所谓“导向”,除了盼着青年学生都能懂得感恩外,也希望阅卷者和中学语文教师能包容并鼓励这份“来自现实生活的质朴”,因为在高考作文中,这已经是久违的文风。何教授显然十分明白高考优秀作文公之于世的“导向”作用十分明显,那么,笔者在此一问何教授:“来自现实生活的质朴”怎么会是“久违”的文风呢?

    何永康教授担任江苏省语文阅卷组组长10多年,年年都要“推荐”一批高考优秀作文,新起的“导向”作用就是缺少了“来自现实生活的质朴”。想当年《赤兔马之死》等一批高考优秀作文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之时,海内外一片赞誉者。笔者就深为忧虑,因为这篇《赤兔马之死》高考作文的“导向”很成问题,就写了一篇《当心“误导”》,《语文报》在头版刊登了。也正是不出所料,第二年的高考作文就出现了不少半文半白的文章,有些文言句式令人不思卒读。高考阅卷老师都认为这就是《赤兔马之死》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青年报》的文章中还有这样一段话:“何永康发现,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普遍存在一种‘脱离现实’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不少考生习惯于‘回到古代,复述经典’。……”这也可以说是每年推荐的高考优秀作文的“导向”出现了偏差,不知何永康教授以为善否?如今,《怀想天空》这篇高考优秀作文带来了“久违”的文风,这确实是值得欣慰的。而且这篇高考作文还是何永康教授亲自“打捞”出来的,我为何教授高兴,更为中国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感到高兴。

    二问何永康教授,为何您手下的阅卷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给这篇优秀的高考作文的分数打在平均分以下呢?全省还有多少篇高考优秀作文没有被您“打涝”出来呢?

    按理说,对于高考作文的评分要求,作为组长的何教授不会不对组员有明确的规定,尤其何教授一贯提倡要发现作文中的“亮点”,特别希望组员推荐高考优秀作文。并且,一般能参加阅卷的语文教师,都是教学经验丰富、阅卷水平较高、工作责任性较强的,这篇《怀想天空》的高考优秀作文与您最后“钦定”的分数54分与第一位教师给的36分、第二位教师给的42分、第三位教师给的39分,结果是大相庭径。尤其令人扼腕的是36分和54分相差了整整18分(《报刊文摘》的文章说是17分)。如果是采用民主评分的办法,那结果是三比一。因为何教授是权威,是组长,54分是一锤定音:终审。四个人以四种不同的评分标准给同一篇高考作文给了四种分数,那么,统一的评分标准又在哪里呢?这是神圣的高考评分,遑论芸芸众生的中学语文教师的作文评分标准了?!中国的作文教学之难可见一斑。

    由此而生发出第三问——三问何永康教授:中国的中学(也可以包括小学)作文教学究竟如何教?首先第一位批36分的教师,他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写《怀想天空》这篇“来自现实生活的质朴”的高考作文。那么,这位能参加高考语文阅卷的老师,他是怎样教自己的学生写作文的呢?而且,如今的中学语文教师有多少人自己会写文章呢?又有多少中学语文教师重视作文教学呢?“以其昏昏”焉能“使人昭昭”?从严格的角度来讲,这3名阅卷老师是不合格的,或者说,在统一作文评分标准的时候,阅卷老师认识模糊,把握不清。何教授在点评中写道: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摆,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父亲的语言,极少,但厚实、博大;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三位阅卷老师看不到这一点,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是一位江苏的中学语文教师,也是何教授的“粉丝”,唯何教授马首是瞻。今年何教授推荐的这篇高考作文,暗合我心。至于产生的疑惑,也只能请教于何教授。除了他,我们还能去问谁呢?

                                           ( 作者为江苏省无锡市玉祁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