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孔言方语3
(2010-06-01 16:38:17)
标签:
教育麦田高考作文孔方江苏杂谈 |
分类: 作文阅读及其他 |
高考作文孔言方语之
被“打捞”出的高考优秀作文
孔方兄
例文3
2007年07月02日 10:31 来源:中国青年报
怀想天空
(文中点评为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所作)
6月5日早晨,我爸起得很早。四点多钟就起了。他临下地时告诉我说:“你再睡会吧!六点钟起来做饭,然后洗洗衣服,八点钟到地里给我送饭。”[全是农家父亲的质朴话语,多情而又实在!有几个家长让孩子在高考前两天劳动的?]孔方按:此段渲染“劳动状况”,仍然与“麦田里的劳动有关”。
我睡醒后,拿起表一看:5∶50。大概在学校里起早起惯了吧。[一语带出高三生活]我快速穿上衣服。我把衣服泡在铁盆里。然后,我进入厨房做饭。[有板有眼,一事一句号。]孔方按:此段渲染“我之行动”。仍然与“麦田里的劳动”有关。
我做好饭,洗好衣服。又把汤盛到饭盆里,拿了5个馍,一齐放到篮子里。我赶紧吃过饭。碗都没涮,便骑车下地了。[又是一板一眼道来,不怕平淡、机械。]孔方按:此段渲染“我之行动”,仍然与“麦田里的劳动”有关。
当我到地里时,父亲已割了七八垄了。他脸上很多汗珠,衣服湿透了。他说:“你来,吃过了吗?我割光这一垄,再吃……”[白描。父亲的言语,平淡中见“浓”!]孔方按:此段渲染父母劳作之辛苦。直接写“麦田里的劳动”。
大概四、五分钟吧,他割光了。他从篮子里拿出饭盆、馍头,边吃边说:“孩子,你爸没本事,明天到县城后好好休息!后天好好考,别紧张……”[这就是当农民的父亲,在田野上,在烈日下,对“后天”高考的孩子进行的“临考告诫”!苍天和大地都在倾听……]孔方按:此段渲染父亲的嘱咐。写“麦田里的劳动”。注意,何教授这里的点评已经脱离了文本,直接煽情了。这为他“打捞”这篇文章做足了情感上的铺垫。
现在,我在考场上做题。室内很凉快。[“凉快”二字,极为重要,很沉重!]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此为一个大大的“亮点”,全文生辉,一切皆活。“怀想”出来了,“天”出来了,比天还“大”的农民出来了,比天还“亲”的父亲出来了。一切皆在不言中……]孔方按:此段渲染考场感受。用“凉快”,“站”等词语与“麦田里的劳动”关联起来。何教授这段评语有“亮点”,这正是何教授多年积习之延续。他潜意识里发现文章写的与题目“怀想天空”无关,却在这里使劲往题目上靠。显得极为可笑。
全息解读:
到底这篇文章应该打多少分?我们需要从“全息写作”的角度去分析。
看话题——文章的话题是“麦田里的劳动”。分别回答了这些问题:
什么时候?为什么在麦田劳动?——收割麦子。
谁是麦田里劳动?——我的父母。
他们的心理怎么想的?——为了孩子。
我是怎么想的?——我要努力学习。
我有什么感受?——累。
父母怎么做的?——起早贪黑,不忘关心孩子。
我怎么做的?——做饭、送饭、割麦、回家。(接下来的无段文字)
最后怎么样?——我在参加高考,父母在麦田里劳动。
找渲染——文章始终在渲染一件事情,那就是“麦田里的劳动”。也可以看成是文章是针对话题提问而答问。我们从文章的信息分析,完全与“怀想天空”这个标题无关。
找意图——文章到底写了什么?——这是全息作文最关心的问题。我们通过文章的渲染发现,文章其实写的是“麦收时节的所为所见所感”。因此,文章的标题与主信息(意图无关)属于标题不当。从高考考试的原则看,文章属于偏离命题。这是严重的写作失误。前几位老师的打分是胡乱打分,因为流水作业,阅读时间短,打的是他认为的“保险分”。可是两个老师因为“保险分”的偏差,造成了文章分值的差距。显然作者在写作文的过程中有个事先的蓄意在:我就是要写父母收割麦子的情形,等着打动某阅卷老师。何永康教授果然上当。何教授在点评中写道: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父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这是一种久违的文风。请注意,“满天星”“集锦”等都是何教授的“高考作文得分亮点”理论中的核心技法。何教授显然也跟自己玩起来文字游戏。
综合评定:由于文章属于严重的偏题,所以按照高考作文阅卷的标准,这篇文章不应该得到36分,当然也就不应该得到54分的高分。按照何教授曾经判过的一篇作文费滢的《人情与季节》,应该比25分还低。
从全息写作的角度看,文章题于内容脱节。但从渲染、意图等手段看,文章也属于情真意切的。文章等级在多元结构内。尚不属于网状结构。有一点值得大家关注,江苏全境的麦收时节应该在6月前。所以,这篇文章还是有虚假成分在。综合评定,得分应该是C+。即60分的满分,应该得42分。当然这是抛开了考试因素,而且是以“麦田里的劳动”为话题或题目的情况下。如果“麦田里的劳动”做标题不妥当,可以选一个更有意味的标题,但标题应该至少与话题有关。
2007年高考江苏有一篇文章被判0分。
全录于下:
怀想星空
谁出的题目啊?现在的星空还灿烂吗?怎么不改成美丽的太湖水呢?这个比较有现实意义。作为一名高中生而言,对于这些小朋友才感兴趣的东西没有激情。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翻白眼!闲话少说,还是要写作文,现在来论证怎么能够看到头上灿烂的星空:拿一大棒子,狠狠打在头上。
孔方按:这篇作文被判零分,实在是滑稽。虽然字数不够要求,但毕竟可以看出文章还是有信息存在的。首先是作者对高考作文命题的批判。戏噱中还是带有严肃的探讨的,130多字的文章,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应该有得分。
附
三问何永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