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常挂在嘴边》写作引导
□孔方兄
孔方按:写作过程就是思维过程。不解决思维,写作就是无效的。写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意图——路径——措辞”。
首先应该让读者了解的是:哪句话?或者读者读完了文章,知道了你要说的是这句话。
其次,重要的问题是:你怎么看这句话?你为什么把这句话常挂在嘴边?——这里的“你”也可以是“他”“她”“他们”。前一个“你”既有作者自己,也有说话人。这一点需要把握清楚。
接下来,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为什么挂在嘴边?具体表现是什么?这句话发没发挥它的作用?——这里就是寻找例子。
最后,需要让读者明了的一个问题是:你写这篇文章,到底想让我们理解啥?
简单点,一个微观的写作过程是:
有句话常挂在嘴边(示例)
好好学习!这句话常挂在爸爸妈妈的嘴边。【哪句话?挂在谁嘴边?】
高三了,他们担心我的学习,所以经常这样说。【为什么挂在嘴边?】
上学的时候,妈妈这样叮嘱一句。【表现一】
晚上回来做作业的时候,爸爸又来叙述一遍。【表现二】
我有时候觉得无奈,反感;有时候又觉得他们的为难。【写作的人怎么想?读者有否同感?】
哎,可怜的爸爸妈妈,可怜的我!【写作的人怎么想?读者有否同感?】
也许,全中国的爸爸妈妈都在说着这样一句话。【写作的人怎么想?读者有否同感?】
全中国的可怜的子女们,经受着轰炸。【写作的人怎么想?读者有否同感?】
谁能告诉我,我们应该学啥?【写作的人怎么想?读者有否同感?】
好好学习为了啥?【写作的人怎么想?读者有否同感?】
哦,全中国的爸爸妈妈,你们能不能少说这句话?【写作的人怎么想?读者有否同感?】
我希望你们问这样一个问题:你今天过得好吗?【写作的人怎么想?到底想让读者了解啥?】
大家是否能看到:“写作的人怎么想?”是上面文本生成的动力?这是一种。
一个具体的写作过程还应该有许多种不同的文本,原因是什么?因为作者想告诉读者的意图不一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