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35):紧箍咒的启示
——意象与文学心理及其他
孔方兄
行者把帽儿戴上,三藏见他戴上帽子,就不吃干粮,却默默的念那紧箍咒一遍,行者叫道,头疼、头疼。那师父不住地又念了几遍,把行者疼得打滚,抓破了嵌金的花帽。三藏又恐怕扯断了金箍,住了口不念,不念时他就不疼了,伸手去头上摸摸,似一条金线儿模样,紧紧地勒在上面,取不下,揪不断,已此生了根了,他就耳里取出针儿来,插入箍里,往外乱捎。三藏又恐怕他捎断了,口中又念起来。他依旧生疼,疼得竖蜻蜓,翻筋斗,耳红面赤,眼胀身麻。——《西游记》第十四回
一所中学讲心理辅导课,学生们把对父母的意见写在纸上交给老师,集中起来一看,他们对父母最大的不满几乎都是指的父母唠唠叨叨这一点,一所中专与学生们心理座谈会上,学生们说宁愿百无聊赖地呆在学校,也不愿回学,原因是回家后忍受不了父母的唠唠叨叨,看样子,父母们的唠唠叨叨很有点象唐三藏的紧箍咒,让这些孩子痛苦不堪啊。
父母唠唠叨叨的都是些什么内容呢?观音叫唐三藏不要向任何人泄露紧箍咒,但我们对父母的紧箍咒却是再熟悉不过了,无外乎是要听话,不要跟坏孩子在一起混;要认真学习,不要追星,不要早恋,不要玩游戏机等等几要几不要,每个孩子都能背下来。
父母唠叨的这些内容都是绝对真理,孩子们也已经了然于胸,为什么父母还是要反反复复地唠叨呢?
因为唠叨是最简单,最容易做的事情。试想唐三藏要控制孙悟空,该是多么困难啊,观音体谅他的难处,于是给了他紧箍咒这个法宝,既省事,又有效,多好啊。我这样形容父母亲,对他们确实有些不恭敬,可怜天下父母亲,他们唠唠叨叨,讨儿女嫌,也是万不得已啊。你瞧,孩子越长越大,逆反心理越来越重,而外边的世界越来越复杂,竞争越来越激烈,叫当父母的如何放心得下。
当父母的如此用心良苦,为何孩子们不领情不体谅呢?原因在于父母的唠叨,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不信任不尊重,孩子慢慢长大,逐渐有了独立的自我,对周围的事物和自身有了一定的判断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他们呢。再说,为了真正让做父母的放心,更应该让孩子受到充分的锻炼,让他们能够独立面对各种处境,勇敢地承担自身的责任,如果是这样子的话,我们还有什么不可以放心的呢!
如果父母了解孩子,懂得孩子身心发育的规律,就不会总是唠唠叨叨念紧箍咒了,相反,在孩子与父母的互动会是很轻松、愉快和富于成效的。比如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幼年时期父母老师的教诲已经铭记在心,成了一种内在的“紧箍咒”,就是说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形成,他们非常在乎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很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内心总在悄悄地提醒和评判自己,自己给自己念紧箍咒,每天神经都绷的很紧,头生疼生疼的,当父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之后,还忍心不停地念紧箍咒,让孩子痛苦得象孙悟空一样在地上“打滚”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