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染坊和人间的故事
——评电影《菊豆》
◆孔方兄
看了电影《菊豆》,我不得不对张艺谋的导演才华分外佩服,虽然我不觉得他真的懂得如何去从潜意识的角度解读电影意象,从潜意识的角度去打动和感染观众,但他做到了,至少《红高粱》和《菊豆》已及《大红灯笼高高挂》做到了。这是他后期电影无法做到的,如《英雄》。当然《英雄》的张氏解读法和中国历史的人格塑造吻合,但我还是不喜欢《英雄》所宣扬的“阉割精神”。
这是《菊豆》所没有的,这是一部精彩的解释人性和生命意义的电影,是中国电影历史上占有重要意义的电影。
从意象分析的角度看,这部电影完全充满了性的暗示。本来,在那所古老的院落里,人性处于极度失常的状态,这造成了电影在解释上的困难,但张艺谋处理得恰当而有感染力,让人观看后受到触动。
意象一:夜。
这是电影里镜头成分最多的一组。整部电影90分钟里演白天的镜头远不及夜的镜头。“夜”的意象透露着压抑和凄凉的气氛,表现了天青和菊豆的见不得阳光的爱情,和他们内心的压抑而无法解脱的凄苦。电影里唯一的白天是发生在河滩上的镜头。那时候,天白还小,菊豆和天青把杨金山带出去洗澡,一切敞亮而光彩,但这一且很快过去了。当杨金山获得天白的身份认证后,他从精神上彻底击垮了两个孽种制造商——菊豆和天青,甚至他的死亡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意象二:布。
染坊里高高挂起的布象征了菊豆蓬勃的欲望,因为变态的杨金山的折磨而变得越发旺盛。她和天青的第一次时,镜头上那一卷红色的布从卷轴上滑落的一幕,正象征了她宣泄欲望的酣畅淋漓和解脱。而当杨金山死后,她和天青之间的性生活越来越少,镜头里的红色布匹出现得也越来越少了。逐渐被兰色的布代替。可是人的欲求总是存在,导演在处理上间或使用黄色和红色于兰色交替的方法暗示两人的性生活的延续。在天白把父亲扔进染池时,一卷红布滑落,天青就没再露头,这当然也与天白打他一棍子有关,其实更因为布——欲望把他淹没了。张导演在布的使用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意象三:染池。
从一开始,这座染坊里的染池就是红色的,其中有兰色的几次,但大数情况下是红色。红色的染池的血的象征,也和死亡有关。果然,这红色的染池里首先淹死了杨金山,接着又淹死了天青。这两人的死都与一个人有关:天白。电影里的天白只是在过三岁生日时穿过红衣服,其余所有时间都穿着一身黑衣,他和他的父母一样,都是心理扭曲的,只能以黑衣表现。而天白冷酷的眼神,更担当了死神的角色。他亲手送走了两个人。
意象四:木杵。
这一意象发生在菊豆和天青第一次前,巨大的木杵一上一下的动作象征着什么,我就不多说了。
意象五:卷轴。
染布前要把布卷是卷轴上,巨大的卷轴上缠着长长的布,卷轴当然是男性特征的象征物。这一卷轴意象在电影里出现多次。
意象六:地窖。
地窖共出现四次。头一次是天青下去拿红染料。地窖就是阴道的象征。天青把染料倒进染池里,拿长竹竿搅动的情节暗示他无处宣泄而又无比渴望的欲望。当天青和菊豆在地窖里过活时,他们内心无比宁静,完全没有在野地里的胆战心惊。这是因为地窖是他们内心的母体子宫,是他们安全的栖所。可是他们的死神在。这就是天白。天白去了地窖两次,背出了母亲和父亲。
其次是电影的音乐。有两个地方分外震撼。其一是天青背着中风的叔叔走到悬崖边上。他内心敲了重锣声和石子滚落悬崖的巨大而夸张的声音。这暗示他有把叔叔扔下悬崖的心理,但他终于忍住了,伦理上的巨大压力使他放弃了自己的想法。这是传神和感染人的地方。其一是杨金山想把小天白弄死的时候,却听到了天白的叫声:爹!这时,又是几声巨大的锣声,这暗示了杨金山内心的震撼的转变——他有了对付天青和菊豆的主意。为他们两个培养一个死神!从此,他的笑容多了。
哎,一场人间故事,多少悲欢啊!当那座染坊的门关上,谁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故事?也许人生就是几多遗憾和不完美,不是侄子和叔叔的侄子和叔叔,不是婶子和侄子的婶子和侄子,不是兄弟的兄弟,不是父子的父子,不是夫妻的夫妻,人间还有比这更让人觉得失落和压抑的事情吗?真实的人性无处张扬,而罪恶的欲望却始终无法满足。《菊豆》,是不是一出人间戏剧,演出了人间的所有内涵?夜间灯火,谁知道灯下有几多不乐的灵魂?门里门外,有多少难解的悲欢?
天青的死激发了菊豆内心的反抗,其实也是对自己罪孽的净化。她一把火烧了那些布。这是“火”意象的出现,这火是怒火、是地下的岩浆,是彻底的解脱,是净化。菊豆的“火”烧光了布,一切就归于宁静了。究竟一场故事就得这样结束。有时候我想,是不是让火更大些,连那座染坊一起烧掉,会更好呢?
是不是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