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阅卷老师披露,
网上阅卷的真实内幕
前言:
一篇高考作文应该怎么写?我个人的观点是:以最大的语言和结构优势获得最大的得分可能性。这是没有任何分歧的意见吧?谁愿意作文丢分呢?然而高考考场和作文都与平时的写作不同。听听那些阅卷老师的意见,对我们应对高考,是有大帮助的!!
这篇文章不仅揭示了众多内幕,而且对应对高考作文提出了很有意思的看法,值得所有同学和老师借鉴。。
2006年是XX省除对口专业理论课外,全部试卷进行网上阅卷的第一年。而且今年的考生数量达55.76万人,去年是48万人,是历年之最。就语文阅卷而言,只有800名老师,时间紧,阅卷任务极其艰巨。
网上阅卷是怎么回事呢?据介绍是运用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将考生的作文一次性快速而准确地扫描到计算机上成为图像。然后,两位阅卷教师分别通过电脑进行评阅。评分老师只能看到被扫描上的作文部分,其他无关信息一律无法看到。
XX省使用的是叫海云天阅卷系统,阅卷老师在电脑荧屏点击“打分栏”(分为内容项、表达项、发展项、减分项)给考生打分。如果阅卷老师认为打的分高或低了,可点击菜单栏中的“回评”再次打分。每份试卷由两位老师打分后,当两位老师给出的分数小于事先规定的误差域值时,计算机将自动取两人的平均分数作为考生该题的最终得分。如果出现两位阅卷人所给分数大于事先规定的误差域值的情况,计算机会自动将考生该题目的图片发送给另外一位老师进行三评,如果还不能达成打分,则电脑会将该卷交给小组长进行仲裁打分,同时小组长会随时将各位老师的数量、吻合度、平均分、方差、进度等情况通报给各位老师,让其马上进行修正、调整,这就避免了以往靠抽查才大概知道该小组老师的评卷情况的弊端。
可见电脑阅卷从技术层面最大程度的保障了公平,这和2003年以前的纸制传统阅卷相比有了巨大的飞跃。
2006年6月12日当天,我个人共阅了243份,平均分38.37分 。
在阅卷中发现单面论述地占绝对多数,这样其它项目的优劣成为主要的衡量点。同时依据阅卷细则也发现真有偏离题意的,比如有谈论创新的,议论童心的可贵的,评说人的名字的,甚至有的通篇提倡忠诚与材料无任何直接间接联系,出现文不对题现象,真是让人感到痛心,有的文笔尚好,更是倍感惋惜。
6月13日下午,刚进入阅卷室,题组长提出日人均阅500份的任务,大家开始进入抢速度阶段,耳边充斥着噼噼啪啪的键盘声。题组长也不时叫过一些老师,就其出现的问题指点阅卷。
6月14日我已经看了1006份作文了,速度还是可以的。整个作文三组平均分37.01分,三评率百分之六点一,仲裁率百分之零点二。
6月15日,我已经评阅了1922份作文,平均38秒一份。速度还可以,不过已经略感疲惫。临近结束,我已经阅卷到了2600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6月16日,阅卷监控电脑,显示所在作文三组平均分为37.17分。统计数据显示,我们作文三组,阅卷速度最快的已经达到4356份,少的才1600份,平均分38点29分。我自己的数量是3019份,平均分是38点29分,吻合率是97.33%。还算可以。
6月17日,结束了普高卷作文。接着开始阅对口卷作文。
6月18日,阅卷已进入第8天,经过连续几天的高负荷运转,老师们已经很疲惫。回眸阅卷一幕幕情景,对作文的评判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高考作文阅卷场不是酒吧或咖啡屋,那是流水作业的现代车间,“工人们”阅卷任务繁重紧张,就自己阅卷速度而言达到了35秒一篇,本人所在的作文三组最快的达到19秒一篇,因此,阅卷评分的最重要的依据还是整体感知,尤其是靠自己的阅读初感。因此我们的高考文必须遵守以下的黄金规则——
第一条 高考文要切合题意,要完全符合命题者所设计的意图。审题立意至关重要,它是作者行文的灯塔与指南针。记得清朝王夫之曾经说过:“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可见立意准,就选对了帅,这仗便胜了一半。
第二条 高考作文应该明晰,明晰得让阅卷者能够在半分钟内即可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语言、创新等等。1主旨明确,文章要表达的意思需要浓缩成一句话,形成主旨句,把它放在显眼的地方譬如开头。另外拟制标题,能够体现主旨,效果会更好。2结构简化,或是清晰的并列式,或是清晰的层递式,或是清晰的对比式,最好还要有过渡句或过渡段。3 语言干净。4书写要清晰。5感情要激越。
第三条 高考文负载信息量要大,内容要充实。高考文应该是杨贵妃,而不是赵飞燕。第四条 语言上要具备炫示才华的意识,具备“少小作文须绚烂”的意识,要具备追求优美典雅营建文化氛围的意识。第五条对自己作文情况要了然于胸,清晰定位,精心揣摩高考优秀作文,苦练成功作文样式,精心打造自己作文的亮点,尤其是题目拟制,开头策划,精彩段经营,结尾段安排等方面要不遗余力。
心得体会:1在符合题意的判断上,不一定非是两面对举的观点表述和展开论述,只要行文中提及另外的一面,在文章前面议论点题也好,在文章中后部巧用当然和但是辨证回扣一下,就可视为符合题意,从论述的力度可以提升到切合题意。另外观点表述为量力而行或不要盲目学习、效仿别人等类似整体寓有两面的含义也是符合题意,不要过于机械评判,也不要强求学生有过高哲学思辩水平,毕竟我们是从语文角度考察的。2文章只写一面,不一定打在内容项三等,因为内容项不只是依据“题意”,还要参看看“中心”和“内容”“情感”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