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高考作文阅卷的三点体会
文章作者: 李 耳
前言:
这篇文章写于2002年。那时的高考作文是全国一道题。几百万考生共同就一道作文题写作文,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作文考试了。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而且,这段时间正是中国高考作文虚假、矫情、伪崇高等作文问题泛滥的时期。我们的高考命题专家以两道荒唐的作文题,让数百万学子违心地说着假话,编造着假的故事,——这其实就是真正的祸国啊!!
每当想起这些,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反省一下?
这里,我把这篇文章贴出来,为了敬示也为了提醒——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快到了。对于十年磨枪一朝上阵的学子,高考是“黑七月”,多少人为此闻鸡起舞,但终至于焦虑到精神病态,老师们也总是送关门弟子进科考中状元一样苦口婆心督促着,父母们为子女的高考劳心劳力,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在中国,高考对于绝大多数没有终南捷径的人们而言,其重要性丝毫不下于封建科举,是一场庄严的人生搏斗,这场较量将使许多人生的顺逆顷刻间分出高下。正是如此,关于高考,学校、学生和家长以及与之还相关的社会群体的关注力度是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的。
在这种情况下,审视一下高考的阅卷工作,应当是十分有意思的。因为,高考的最终效果,是在阅卷老师的笔下非常偶然的那一刻造成的。哲人们一思虑自己的出生其实并不与自己相关,他们甚至从此仇视人生,米兰·昆德拉轻巧一问——“诗人是什么时候诞生的?”,一下子就让我们感到人生其实并没有那么值得珍重,它不过是一场偶然和被动的遭际,甚至是苦难的种子发芽了而已。我想,审视高考阅卷对于许多因高考被判定优劣的人们的意义,丝毫不下于审视出生对于正考量这一生是否值得渡过的人们一样。
但我并不十分全面的了解高考阅卷工作。我只是参加过两次重庆市语文高考阅卷,而且出于对阅卷的高度重视,我两次要求参加了占语文半壁江山的作文阅卷,因此才可以窥豹一斑,得以于高考阅卷有所发言。当然这只是代表个人经验。
在作为高考中最重要的必考科目之一的语文考试,作文的重要性也是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的。语文分基础题目和作文两部分,基础90分,作文60分,分值上作文只占有五分之二,可是其对于语文成绩却是最为举足轻重的。众所周知,语文基础题目涵盖大学以前所学古今中外的所有文字、文学、文艺、文化知识,出题人更是博古通今的专家学者群体,出题方式也极尽刁钻、怪异之能事,因此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基础部分考题的想当难度使其区分价值不大,考生的优劣很难在基础分上分出来。记得有一年高考阅卷同时,大学者余秋雨和作家王蒙也各自私下做了一份题目让人评阅,结果,他们两人的90分基础题尚在及格水平左右,(一个作文还跑了题)。由此可以见出,真正能体现考生水平、使语文成绩拉开差距,从而体现考试公平的是作文部分,作文对于语文成绩之价值远在半壁江山之论以上,可以说是基本决定了语文成绩。
且不去说高考本身的合理性了,我这里只说作文阅卷。
我参加过两次重庆市高考作文阅卷,主要有三点体会想谈。
一是阅卷的时间问题。那两年7月13日上午开始阅卷,17上午日结束,改作文平均水平为每人每天8本,每本30份,即每个人上午8:30-12:00左右,下午3:00-5:30左右除去两次休息和方便时间,实际评卷时间为6个小时不到,要阅作文240篇左右,即一分半钟约一篇作文,其中包括作文卷尾部的作文基础分、发展分和两者之和的总分三个分数要打,且要将总分翻页抄到语文卷首页分数栏,此外还需要在每份作文后面签上评卷人和旁边的复查人两个姓名,一袋30份卷阅完,还需在卷袋封面签两个名字——评卷人和复查人,还需统计30份考卷中实际考生数量,缺考人数,然后上交,新领一本来阅。这些工序的时间都要平摊在240份考卷评阅的时间之中,因此,每份考卷一分半钟的作文评阅中,实际看作文的时间最多不到30秒钟,其间还要把错别字标示出来,把缺字数量大致数出来。30秒钟飞快的看完一篇作文,把成绩打出来,一个学生的作文是60分还是30分就在这根本不可能看清晰的一瞬间决定了,其语文成绩也是在一息之间基本确定,其是否上大学,上名牌大学还是一般大学,本科还是专科,这一刻也将发挥至关重要的影响。
高考作文阅卷的时间之紧张,我想任何一个还在关心高考的人是不能不吃惊的,但还有更让人吃惊的事情,那就是我阅卷体会之二,一些阅卷人的态度!
我第一次作文阅卷时,是作文阅卷组的不多的年轻人之一,组长因为担心我评卷的经验不足,特地派一位高考阅卷多次的重庆三中女老师和我搭档。搭档,其实是互相签复查人名字,有两个人共同决定评分的意思,我所评的卷,按说要由她把关,每每遇到一时间不好判定分数的卷子,一定要和她商量怎么给分。我其实是个蛮主观的人,何况还读了文学专业的研究生,自信对于高中生作文还是看的明白的。出于客气,我把自己打了56分的一篇作文请她把关,谁知她一看就说不行,高了,要我降10分下来。我认为不可以唐突了学生,这文章的结构虽然不够十分漂亮,但是其文字表达和所反映出的知识面和判断力很不错,因此我坚持给高分。其结果,她告诉我,改作文打42分到52分之间最保险。经她解释,我才明白,改作文有保险分一说,就是说,作文总分60分,打42分到52分之间最保险,太低了,检查组的人会认真复查,看是否给低了,而打高了呢?他们也要看,看你是否判高了。当然人家是出于对考生的尊重和对阅卷教师水平的一种评估才这么做的,但如果被复查组的老师认为评卷有失误,你就会遭批评,且耽误阅卷的进度,使大家的平均工作量完不成,别人也会因此阅比你多的卷子,——而钱却是平均的分,这就使别人不高兴了。由此我知道了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在作文阅卷场也是有的,叫“中线之道”,即围绕作文平均分47左右上下各5分的那个保险分地带。
凭我之顽固,当然我和那老师的争执最后是经过评卷组长解决的,她碰了一鼻子灰,于是不再理我,我也不再请教她了。但是,第二天评卷老师一统计。此人第一天阅卷14袋,大大超过我们的平均水平,与此相应,我第一天一点也没有休息,仅仅阅了6袋不足。按照我前面分析的评卷时间,可想此人的阅卷水平之高超了。
复查组老师对她的阅卷速度感到担忧,就一袋袋复查这位三中过来的女老师的评卷,才发现她正是走“中线之道”,每份卷子分数都差不多,往往围绕47分上下波动,有如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一样公正。
当然,她第二天被取消了阅卷资格,让她检查别人阅卷的技术性失误去了。但我因此明白了阅卷的老师们的态度问题(虽然绝对不是全部,但对于不幸被这样的教师评阅了作文的人来说,这却是比绝对还绝对的全部),突然感到我上大学甚至还读了研究生是多么荒唐的一件事情。
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要完成如此重要的作文卷的评阅,而且还要防止复查组老师们找麻烦,不负责任的给学生打“保险分”势所必然。虽然我觉得每个阅卷老师可以做的更好一些,但连我自觉还有些良知的人也不得不为完成工作量而战,麻木也是逼不得已的事了。
然而,如果分析一下两次作文的命题形式,人们对于高考阅卷的所谓黑幕就更不足怪了,是为见怪不怪!!
两次作文都是看材料作文,体裁不限。一次给出的材料是,一个人背着“美丽”、“财富”“美德”以及“诚信”等7个口袋渡船过河,突然船翻,他必须扔掉一些口袋才可能渡命。材料的后半部分我已经记不清了,有兴趣人可以去查一查,总之看这则材料要提炼出来的“中心思想”是“诚信不能丢”,作文必须明确提出这样一个中心,而且围绕这一中心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字(我不好叫它什么好,就叫文字吧!)一次给出的材料是,一个探险员正在雪山探险,突然收到一个小时内将雪崩的消息,探险员赶快往离开危险,脚却碰到了一个硬东西。原来是另一个探险员病倒在雪堆里,已经冻僵了。他思虑片刻是去是留,但思想斗争终于使他蹲下来,通过揉搓发热和自己的身体的热量去救醒了这个同伴,还一同扶着安全离开了危险地带。这个作文的中心呢?是要在危险面前,不顾一切挽救别人。两次的作文中心,都是是作文评卷前评卷组一致通过的结论,评卷人也将按照这个指导思想进行作文评阅。
虽然我也是黑七月的过来人了,按照一些刚刚失身的女人的说法,算是“过来人”了,“经历过了”,但当我真确反思高考作文是怎么回事的时候,我还是为此发了一会呆。不是吗?就我评阅的两次作文为例,考生最便捷、最保险的选择,是写议论文体,在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就诚信不能丢或者救人要紧发表一通议论。但是不是很多人都懂得展开议论呢?尤其对于高中生来说,就一个如此荒唐的题目发表虚伪的议论是多么困难啊?我从中除了看见荒唐,就只剩下虚伪了。就第一则材料而言,难道真的谁会丢掉“财富”,丢掉“美德”,丢掉“美丽”而独独抱着“诚信”吗?大家都知道实际会是如何,可是大家又不得不千篇一律的伪善的叫喊“诚信不能丢!”“诚信不能丢!”对于后一篇,我想100个人中99个会马上走开,还有1个神经病会留下来看这个要死的人的热闹!可是不,作文就是要你写不能走开,要留下来在雪地里把冻僵的人弄醒转来,还要扶着他走出危险。——哈哈哈!
如果要说中华民族是个说谎的民族,我想多少人都会骂我,可是如果说这两年的考试当中的语文考试乃至高考的优胜者没有不是说谎的人,你们谁也没有理由骂我了。
当你阅卷的时候,时间如此之紧张,而责任如此之重大,面对的作文却是很难例外的万人一面,我想你不会不觉的这样的重大责任是荒唐的,因此才随意给学生打分算了。——反正不就是这样吗?还能有什么办法补救呢?阅卷的第二天,我已经没有那么认真了,也觉得第一天和我的那位三中女教师搭档叫真很好笑!何苦呢?真正的少不更事罢了!
三点体会写完了,但我还意犹未尽。想一想,原来还有点分析想说出来。
我不去说为什么作文出题那么荒唐了,反正中国的许多大事情都是这么荒唐。但是,高考作文阅卷时间为什么会那么紧张?阅卷人的态度为什么如此之差?我想除了其他因素之外,阅卷待遇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以我那两年参加高考语文阅卷的情况而论,阅卷近5天,报酬是1000元左右。虽然这已经使得许多研究生为之争破头了,但对于参加阅卷的许多优秀高中教师而言,对于许多大学教师而言,在重庆7月份每天牢牢坐上七八个小时来争这1000块钱是没有多少诱惑力的。说回来,对于高中教师而言,参加高考阅卷一是荣誉,二也是进一步熟悉阅卷规则,以回校提出提高学校升学历的有效对策。(湖北黄冈地区的年年的高考成绩,我想是任何一个中学都知道的,其原因大概就在于吃透了高考出题的意图吧。)但是,并不是每个人会为这么点钱拼命的认真、负责,每年的高考阅卷都提前两天左右改完,其中很大成分是想,这点点钱不配花去更多的时间。
让我来就高考的问题算一笔帐。高考到录取学生,一共大概包括了命题、监考、试卷保管运输、评卷、统分和公布成绩这些环节。按照近几年自考考试每科30元价格来算,语文作为主观题最多、最复杂的一科,每个考生交考试费30元作为语文考试的收入费用。再看支出,一个考室30人,假设一场监考费为60元,即这个考生为监考花去了2元,还剩28元。再按照平均水平,一个老师一天改作文240份,凭那两年不同组的阅卷进度来看,把作文评阅和语文试卷的其他主观题评阅折合一下,一个教师大概一天可以独立完成阅卷数最保守数量为120份,其经费支出按照每天200元算,学生为语文试卷的主观题评卷花费约为2元,其相应客观题则通过机渡卡评阅。我们由此可以大致算出,一个学生为语文一科考试在监考和阅卷上的费用最多5元,凭语文这科最难的阅卷的费用作平均费用来计算,包括了大量客观题的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或者历史、政治)在内的其他五门科目考试一共,考生只需要25元钱就可以支付全部的监考和阅卷费用。
那么,每个考生此外的125元费用哪里去了?我想不会全部都用于试卷的保存运输和统分、成绩公布了吧,况且各省市还有一批专职的招生考试工作人员。须知,重庆考生前年约8万人,即有考生上交的费用中有1000万左右不知去向。
我不是说高考收费太高了,而是想说,为什么我们不能把阅卷费用提高些呢?比如语文阅卷人数和阅卷量不变的情况下,报酬提高到人均2000元,同时要求阅卷时间延长一倍,这无论如何是可以做到的。这就既可以缓解阅卷时间紧张的问题,也可以提高阅卷人的责任感,对阅卷肯定是有益的。
加载中,请稍候......